







- 习作:猜猜他是谁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课件 1 次下载
- 花的学校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课件 1 次下载
- 语文园地一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课文ppt课件
展开走进人物,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 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1911年12月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1925年在北京逝世。
整体感知, 梳理大意
一、了解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 据学习提示,落实学习任务
1.仔细观察,说说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课文前有学习提示。
课后缺少课后题和要求会写的字。
2.读读教材第8页最下方的两个泡泡提示,说一说学习略读课文有哪些基本要求。
学习略读课文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二是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3.阅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③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二、初读课文,文中识字
bēi ①人用背驮:背书包。②负担:背债。
bèi ①躯干上跟胸和腹相对的部位:后背。②某些物体的后面或反面:手背。③背对着:背风。④离开:背离。⑤违反:违背。⑥躲着;瞒着。⑦偏僻。⑧凭记忆读出来:背诵。⑨不顺利:背运。⑩耳朵有点儿聋:耳背。
“例”的读音是 lì,要与“列”的读音区分开。
juān 关起来不让出去:把鸡圈上。
quān ①环形的东西:圆圈。②画环形:圈画。③围:用篱笆把菜地圈起来。④范围:活动圈。
juàn 饲养家畜的棚栏:猪圈。
āi ①靠近:挨着。②依着次序:挨家挨户。
ái ①遭受:挨打。②艰难度过:挨日子。③拖延:挨时间。
私塾:戒尺:厉声:背诵:糊里糊涂:清楚: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戒尺:旧时先生用的教具,是私塾先生惩罚犯错学生所用的木板。厉声:(说话)声音严厉。背诵: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清楚:对事物了解很透彻。
三、默读课文,梳理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大意。 (1)观察文中的两幅插图,说说插图对应了故事的哪些内容。
第一幅:孙中山在先生跟前背书的情景。第二幅:孙中山向先生提出问题后,先生和他对话的情景。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大意。 (2)孙中山为什么向先生提出问题?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大意。 (2)孙中山为什么向先生提出问题?
因为他不明白书里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大意。 (3)将以上问题串联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大意。 (3)将以上问题串联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
3.按照故事发展顺序了解课文大意。 (1)默读第1~3自然段,说说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
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问,吓呆了其他同学。
3.按照故事发展顺序了解课文大意。 (2)默读第4~7自然段,说说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
讲述了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3.按照故事发展顺序了解课文大意。 (3)默读第8、9自然段,说说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
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聚焦“新鲜”,感悟主题
一、自主阅读,交流看法, 体会道理
1.自主阅读课文,和同桌交流对课文讲的这件事的看法。 (1)从同学们的角度谈看法。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结合关键词想象同学们当时的表情,想象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孙中山站起来问先生的时候,同学们都被他的举动吓呆了,可见孙中山在学习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
(2)从私塾先生的角度谈看法。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结合句子和插图,想象先生厉声责问的表情,读出先生的严厉,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却打破惯例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可见先生教书很认真,孙中山学得很认真。
(3)从孙中山的角度谈看法。
结合句子,想象孙中山当时的心理,进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去问先生,说明孙中山求知的决心很大。
2.联系课题,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不懂就要问”的道理。
孙中山当时宁愿挨打也要弄清楚道理,说明孙中山对待学习十分认真、执着、勤学好问。“不懂就要问”告诉我们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二、运用学到的方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回顾前两课的学习内容,理解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从而更好地找出本课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例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中“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一句增强了课文的表达效果,使我们感到新鲜,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花的学校》一课中“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一句,将雷云等当作人来写,读起来新奇有趣,让我们感觉有新鲜感,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
2.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用横线画出来,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1)跟私塾学习有关的词语。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先生】相当于现在的老师。【戒尺】旧时先生用的教具,是私塾先生惩罚犯错学生所用的木尺。
(2)旧时私塾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私塾由塾师自设学馆收徒授业,一般为一塾一师,学生人数、年龄、程度、所学内容及学习年限,都没有规定。教学上,一般采取个别教学为主。学习内容:一种以识字、习字为主,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另一种以学习经书为主,读《四书》《五经》等。
(3)读了你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后,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预设1: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学生们随着老师咿咿呀呀念书时投入的样子,仿佛听到了那咿咿呀呀如同唱歌般的朗读声。这句话通过“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把私塾先生和学生的读书情景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预设2: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正在摇头晃脑读书的同学们顿时呆在那里,课堂一下子变得十分安静的场景。通过词语“摇头晃脑”说明他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霎时”“鸦雀无声”,把同学们吓呆后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的情形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读句子,与自己的实际学习相结合,谈谈阅读体会。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糊里糊涂”的意思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孙中山认为这样不明不白地背诵是没有什么用的。在我的学习中,我也认为背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只有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才能更好、更快地背诵,也能更好地运用所背知识。
(5)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①“学问”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得真正的学问?
“学问”就是知识、学识。想要求得真正的学问,要做到勤学好问,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勇于发问,这样才能求得真正的学问。
(5)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②联系上下文,关注孙中山问先生时同学们的表情和孙中山与同学的对话,说一说这说明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孙中山向先生提问时同学们都吓呆了,同学问孙中山“不怕挨打吗”,这些都说明了孙中山那时敢于这样做的与众不同。我从中体会到了孙中山当时宁愿挨打也要弄清楚道理的好学品质和“不懂就要问”的探究精神,我也要养成“不懂就要问”的优秀的学习习惯。
交流体会,积累词句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说课课件ppt,文件包含3不懂就要问教学课件pptx、3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docx、3不懂就要问课文朗读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3不懂就要问课件pptx、3不懂就要问教案docx、课文朗读3不懂就要问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ppt课件,共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