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拓展积累课件新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拓展积累课件新人教版,共15页。
拓展积累21 文言文二则知识源于积累,读书引领背记关于学习态度的四字词语:不耻下问 一丝不苟 囫囵吞枣 精益求精 全神贯注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词语积累形容口才好的四字词语:能言善辩 出口成章 侃侃而谈 巧舌如簧能说会道 口若悬河 头头是道 伶牙俐齿形容注意力集中的四字词语: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心无旁骛 屏气凝神《孟子》的经典名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美句积累《论语》中有关学习态度的经典名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美句积累 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自度③其足,而置之④其坐⑤。至之市,而忘操⑥之。已得履⑦,乃曰:“吾忘持度⑧。”反⑨归取之。及反,市罢⑩,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① 思考: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①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②者:……的人。③度:测量。④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⑤坐:同“座”,座位。词语解释⑥操:携带。⑦履:鞋。 ⑧度:量好的尺码。⑨反:同“返”,返回。⑩市罢:集市散了。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译 文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测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没买到,成为了笑柄。而在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确实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书本上没写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就会僵化,行动就要碰壁。点 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⑥。”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⑦!刻舟求剑① 思考: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词语解释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②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③坠:掉,落。④遽:立刻,急忙,马上。⑤契:用刀刻。⑥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⑦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译 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