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孝感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共15页。
湖北省孝感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6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一.记叙文(共4小题)
1. (2020•汉川市)阅读《敬重卑微》做题
①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④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⑤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
⑥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⑦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⑧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在⑤、⑧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
(4)读④、⑤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A.第④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 ”这一句相照应。
B.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C.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 和 这样两种精神。
(5)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请选一个方面,用简要的几句话写下来。
2. (2021•孝感)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设置密码
孙道荣
为了防范儿子擅自使用电脑,我们可谓动足了脑筋。将房门锁起来,他总是能想办法找到钥匙;将房门钥匙带走,他竟然冒险从阳台爬进我们的卧室。即使我们都在家,他也会趁你洗澡或者上厕所时,钻个空子,溜进卧室过把电脑瘾。无奈,我们将电脑设置了密码。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家的存折密码都是儿子的生日。
电脑密码于是也设置为儿子的生日。给电脑上把锁,看他还有什么辙。
星期天,我们有事出门,留下儿子一个人在家。野室门开着,省得他又干出什么冒险的事情来,反正电脑有密码保护。
我们失算了。下午回到家,小东西正埋头电脑前,眼睛玩得发直,连我们开门进屋,也浑然未觉。密码被他破解了。
我们赶紧修改密码。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必须弄点又好记又让他难以破解的密码。
我们决定换成他妈妈的生日来做密码。这小子,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告诉他无数遍,可他就是记不住,这让我们很失落。
又一次出门,我告诫儿子,不准碰电脑。儿子很乖巧地说,我知道你们换了密码,想上也打不开电脑了啊。我暗自好笑,谅你也解不了,没心没肝的东西,谁让你连爸爸妈妈的生日都记不住?
晚上回家,儿子果然安静地在做作业,呵呵,密码有效。
可是,走进书房,我却大吃一惊,几只抽屉被翻得乱七八糟,就像被贼洗劫过一样,赭红色的户口薄,摊放在显眼的地方,我立即明白了。看来儿子为了破解我们的密码,真是煞费苦心啊。我相信他现在一定已经记住了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可惜不是因为亲情,而仅仅因为它们可能成为密码。
ㅤㅤ伤感,无奈,愤怒。
又得改密码了。简单的,对付不了儿子;弄个复杂点的吧,一不留神,连我们自己也会忘记。思来想去,颇伤脑筋。妻子忽然一拍脑袋,有了,用他奶奶名字的全拼,儿子不知道奶奶的名字,更不会想到我们会用他奶奶的名字来设置密码。
这其实仍然是一个简单的密码,母亲的名字只有九个拼音字母,但是,对儿子来说,这恐怕确实是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密码。
这次密码修改后,儿子果然一直未能破解。
电脑安全了。我却高兴不起来。
儿子不能解开我们的密码,无法擅自打开电脑,这固然是我的初衷,可是,他不能破解,也让我很矛盾,很失望。其实儿子只要对我们这个家,对自己的亲人多关注一点点,我们设置的密码,就都很容易破解的啊。孩子,你很聪明,但你缺少的,是对自己亲人的了解和关爱啊。
(选自《特别文摘》2008年第4期)
(1)本文爸爸共设置了几次密码?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本文第一自然段加点词语“竟然”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无奈
B.惊讶
C.兴奋
D.难过
(3)电脑安全了,我却高兴不起来的原因是 。
A.儿子不能破解我们的密码
B.儿子记不住我们的生日
C.儿子把房间翻得乱七八糟
D.儿子对自己的亲人不够关注
(4)你认为作者设置密码的初衷是 。
A.防范儿子擅自使用电脑
B.为了考验儿子的记性
C.希望儿子多关注亲人
D.不让儿子再做危险的事
(5)你认为本文作者要对读者发出的号召是什么?
A.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让他们沉迷电脑,荒废学业。
B.不能用生日来设置电脑密码,不安全,容易被破解。
C.要多关注自己的亲人,学会感恩和孝敬自己的家人。
D.家长教育孩子要多动脑筋,要懂得吃一堑长一智。
(6)你认为文章标题取得好不好?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至少两点)
(7)有读者认为第一自然段“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家的存折密码都是儿子的生日。”与本文内容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3. (2022•汉川市)课外阅读。
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世界很复杂,充满变数。”中文教授说,“包括那些看似简单的事物。”
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学生们心情浮躁,来上课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都心不在焉。
“在大家信心十足、跃跃欲试的时候,我想给你们一点提醒。”教授敲了敲讲台。今天他两手空空,没有带书和讲义,“因为大家未必识庐山之真面目,所以过于自信有时会导致狭隘。”
这句话分量有点重,学生们开始注意教授。黑板上教授写下“中学到大学”几个字,问:“知道它的意思吗?”
学生们笑了,没有人回答,是不屑于回答。教授说:“的确太简单了。”然后转身添了“都没有的知识”几个字。问:“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谁来念一下?”
学生们仍然在笑,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当“小学生”,教授只好自己念:“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然后解释,“是的,你们的学历令很多人羡慕,但是,学历与学问是两个概念,后者的内涵实在太广阔了……”
学生们又开始聊天,交头接耳:谁谁进党政机关了,谁谁应聘于某某大企业,谁谁准备去南方……教授忽然提高嗓门:“一个小小的因素,就可能导致全局震荡!”
学生们一惊,都抬起头,教授见大家注意力集中了,笑眯眯地在那句话前加了一个“从”字,有学生轻声念:“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教授立即指着他:“这位同学,请你读出这句话,注意断句。”
学生站起来,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念道:“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其他同学呵呵笑。教授问:“难道他念得不对?”学生们仍然呵呵笑,兴致盎然且轻松。
教授环顾四周,见没有人答话,叹了口气,扔掉粉笔:“唉,形成思维定式了,不利于面对充满变数的世界。”这时有个同学反问:“难道他念得不对?”教授断然回答:“只对一半!”台下的人再次提起精神,盯住教授开始念:“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台下一片安静。教授得意地诡秘一笑;走下讲台:“诸位,很抱歉!作为一名中文教授,我竟然在与各位道别的时刻玩了一次小学生的文字游戏——不过,我用心良苦,因为你们即将面对的社会的确充满了—— ;而你们又必须—— 。”
台下的学生们纷纷起立,向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1)“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这句话中文教授分 次写在黑板上的。
(2)将“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和“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两句话分别填在文中的横线处。
(3)在这节课上,大学生的心理有着一波三折的变化,下面是几个概括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词语:①不屑一顾②惊疑不解③心不在焉④恍然大悟⑤兴致盎然⑥肃然起敬,按文中的顺序重新排列,正确的序号是: (填序号)
(4)“一个小小的因素,就可能导致全局震荡!”这句话中“一个小小的因素”在文中具体指 。
A.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B.“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加上了“从”字。
C.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D.“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加上的“从”字。
(5)把“讲”“唠”“吐”“答”“谈”几个词填入下面这段话中。
教授在学生临毕业前,没有让学生 师生真情、 远大理想、 高深问题,而是以 家常的方式给学生 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
4. (2022•应城市)认真阅读《带白蘑菇回家》,再完成问题。
带白蘑菇回家
①妈妈爱吃蘑菇。
②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③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④宾馆服务员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服务员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⑤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宾馆服务员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⑥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⑦他轻轻地重复:“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后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⑧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的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⑨在蒸笼般的火车里,你还有什么办法可想?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又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去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⑩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端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⑪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无数灰屑敷在他的脸,犹如漫天抛洒的芝麻。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⑫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待——白蘑菇炖鸡最鲜。”
⑬当晚,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作者毕淑敏,选文有删改)
(1)文中在“我”把白蘑菇带回家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出来。
(2)第⑧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第⑪段画线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表达效果如何?
(4)文章对青海大汉这一人物形象刻画颇为传神,请举两例说明文中是怎样正面描写青海大汉的。
(5)文章结尾“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记叙文(共4小题)
5. (2020•汉川市)阅读《敬重卑微》做题
①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④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⑤ 如果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就 会全军覆灭。
⑥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⑦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⑧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不是 体积, 而是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在⑤、⑧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
比起蚂蚁,我们没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4)读④、⑤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A.第④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 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 讲的是蚂蚁。 ”这一句相照应。
B.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大家团结协作,当大火来临时,只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避免全军覆没,所以说是一种智慧。
C.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 团结 和 合作 这样两种精神。
(5)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请选一个方面,用简要的几句话写下来。
我想到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桥》,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不慌不忙,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来保护全村人的生命,非常值得敬佩,就像蚂蚁团中最外层的蚂蚁一样,以大局为重,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大多数人。
【解答】(1)考查字音。“脊”和“堤”都只有一个读音,“jǐ”和“dī”,所以划去的应是“jí”和“tī”两个读音。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关联词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关联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常用的关联词联接的分句之间有这样几种关系:一是并列,二是转折,三是递进,四是条件,五是因果惩戒,六是承接,七是选择。第五段中,“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是条件,“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是结果,所以应用“如果…就…”。第八段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精神的伟大比体积的庞大更重要,所以二者是转折关系,应用关联词“不是…而是…”联接。
(3)考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三个步骤:一是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二是将表示反问的语气词去掉。三是将句末的疑问主次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按照这样的步骤,原句应改为:比起蚂蚁,我们没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4)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A.第四段中,“这段文字”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关于蚂蚁的文章,也就是第一段中“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相照应。
B.蚂蚁抱团是为了在火灾面前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当大火烧死最外层的蚂蚁时,抱在里面的蚂蚁会平安无事,而如果大家都是自己顾自己,单枪匹马作战,肯定要损失很多蚂蚁的生命,所以蚂蚁抱团是一种智慧。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C.通过蚂蚁抱团,体现的是团结和合作,当然还有外层蚂蚁的奉献精神。
(4)考查提取信息能力。弱小的蚂蚁让“我”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所以说“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5)考查拓展表达能力。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团结”“合作”和“奉献”等词语上做文章,任选角度写出相关的人物或故事。答案不唯一,内容积极健康即可。
故答案为:
(1)“j픓tī”
(2)如果…就…不是…而是…
(3)比起蚂蚁,我们没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4)A.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B.大家团结协作,当大火来临时,只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避免全军覆没,所以说是一种智慧。
C.团结 合作
(5)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6)我想到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桥》,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不慌不忙,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来保护全村人的生命,非常值得敬佩,就像蚂蚁团中最外层的蚂蚁一样,以大局为重,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大多数人。
6. (2021•孝感)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设置密码
孙道荣
为了防范儿子擅自使用电脑,我们可谓动足了脑筋。将房门锁起来,他总是能想办法找到钥匙;将房门钥匙带走,他竟然冒险从阳台爬进我们的卧室。即使我们都在家,他也会趁你洗澡或者上厕所时,钻个空子,溜进卧室过把电脑瘾。无奈,我们将电脑设置了密码。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家的存折密码都是儿子的生日。
电脑密码于是也设置为儿子的生日。给电脑上把锁,看他还有什么辙。
星期天,我们有事出门,留下儿子一个人在家。野室门开着,省得他又干出什么冒险的事情来,反正电脑有密码保护。
我们失算了。下午回到家,小东西正埋头电脑前,眼睛玩得发直,连我们开门进屋,也浑然未觉。密码被他破解了。
我们赶紧修改密码。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必须弄点又好记又让他难以破解的密码。
我们决定换成他妈妈的生日来做密码。这小子,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告诉他无数遍,可他就是记不住,这让我们很失落。
又一次出门,我告诫儿子,不准碰电脑。儿子很乖巧地说,我知道你们换了密码,想上也打不开电脑了啊。我暗自好笑,谅你也解不了,没心没肝的东西,谁让你连爸爸妈妈的生日都记不住?
晚上回家,儿子果然安静地在做作业,呵呵,密码有效。
可是,走进书房,我却大吃一惊,几只抽屉被翻得乱七八糟,就像被贼洗劫过一样,赭红色的户口薄,摊放在显眼的地方,我立即明白了。看来儿子为了破解我们的密码,真是煞费苦心啊。我相信他现在一定已经记住了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可惜不是因为亲情,而仅仅因为它们可能成为密码。
ㅤㅤ伤感,无奈,愤怒。
又得改密码了。简单的,对付不了儿子;弄个复杂点的吧,一不留神,连我们自己也会忘记。思来想去,颇伤脑筋。妻子忽然一拍脑袋,有了,用他奶奶名字的全拼,儿子不知道奶奶的名字,更不会想到我们会用他奶奶的名字来设置密码。
这其实仍然是一个简单的密码,母亲的名字只有九个拼音字母,但是,对儿子来说,这恐怕确实是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密码。
这次密码修改后,儿子果然一直未能破解。
电脑安全了。我却高兴不起来。
儿子不能解开我们的密码,无法擅自打开电脑,这固然是我的初衷,可是,他不能破解,也让我很矛盾,很失望。其实儿子只要对我们这个家,对自己的亲人多关注一点点,我们设置的密码,就都很容易破解的啊。孩子,你很聪明,但你缺少的,是对自己亲人的了解和关爱啊。
(选自《特别文摘》2008年第4期)
(1)本文爸爸共设置了几次密码? C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本文第一自然段加点词语“竟然”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B
A.无奈
B.惊讶
C.兴奋
D.难过
(3)电脑安全了,我却高兴不起来的原因是 D 。
A.儿子不能破解我们的密码
B.儿子记不住我们的生日
C.儿子把房间翻得乱七八糟
D.儿子对自己的亲人不够关注
(4)你认为作者设置密码的初衷是 A 。
A.防范儿子擅自使用电脑
B.为了考验儿子的记性
C.希望儿子多关注亲人
D.不让儿子再做危险的事
(5)你认为本文作者要对读者发出的号召是什么? C
A.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让他们沉迷电脑,荒废学业。
B.不能用生日来设置电脑密码,不安全,容易被破解。
C.要多关注自己的亲人,学会感恩和孝敬自己的家人。
D.家长教育孩子要多动脑筋,要懂得吃一堑长一智。
(6)你认为文章标题取得好不好?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至少两点)
这个标题取得好,因为“设置密码”这个标题不仅概括了本文主要的事件,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而且这个标题具有吸引力,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有读者认为第一自然段“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家的存折密码都是儿子的生日。”与本文内容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这句话不能删去,因为从这句话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
【解答】(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本文爸爸共设置了3次密码,第一次密码设的是儿子的生日,第二次换成儿子妈妈的生日来做密码,第三次密码用儿子奶奶名字的全拼。
(2)考查学生对文章词语的理解。阅读句子“他竟然冒险从阳台爬进我们的卧室”可知,“竟然”表示出乎意料,表现作者内心的惊讶,从而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3)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揣摩。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揣摩。阅读句子“其实儿子只要对我们这个家,对自己的亲人多关注一点点,我们设置的密码,就都很容易破解的啊。孩子,你很聪明,但你缺少的,是对自己亲人的了解和关爱啊。”可知,电脑安全了,作者却高兴不起来的原因是儿子对自己的亲人不够关注。
(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儿子不能解开我们的密码,无法擅自打开电脑,这固然是我的初衷”可知,作者设置密码的初衷是防范儿子擅自使用电脑。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找到解题的关键句,即文章的主旨句。阅读句子“孩子,你很聪明,但你缺少的,是对自己亲人的了解和关爱啊。”可知,作者对读者发出的号召是要多关注自己的亲人,学会感恩和孝敬自己的家人。
(6)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为行文线索、点明主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阅读文章可知,“设置密码”这个标题概括了本文主要的事件,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这个标题具有吸引力,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家的存折密码都是儿子的生日”可知,这句话不能删去,因为从这句话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
故答案为:
(1)C;
(2)B;
(3)D;
(4)A;
(5)C;
(6)这个标题取得好,因为“设置密码”这个标题不仅概括了本文主要的事件,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而且这个标题具有吸引力,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这句话不能删去,因为从这句话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
7. (2022•汉川市)课外阅读。
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世界很复杂,充满变数。”中文教授说,“包括那些看似简单的事物。”
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学生们心情浮躁,来上课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都心不在焉。
“在大家信心十足、跃跃欲试的时候,我想给你们一点提醒。”教授敲了敲讲台。今天他两手空空,没有带书和讲义,“因为大家未必识庐山之真面目,所以过于自信有时会导致狭隘。”
这句话分量有点重,学生们开始注意教授。黑板上教授写下“中学到大学”几个字,问:“知道它的意思吗?”
学生们笑了,没有人回答,是不屑于回答。教授说:“的确太简单了。”然后转身添了“都没有的知识”几个字。问:“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谁来念一下?”
学生们仍然在笑,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当“小学生”,教授只好自己念:“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然后解释,“是的,你们的学历令很多人羡慕,但是,学历与学问是两个概念,后者的内涵实在太广阔了……”
学生们又开始聊天,交头接耳:谁谁进党政机关了,谁谁应聘于某某大企业,谁谁准备去南方……教授忽然提高嗓门:“一个小小的因素,就可能导致全局震荡!”
学生们一惊,都抬起头,教授见大家注意力集中了,笑眯眯地在那句话前加了一个“从”字,有学生轻声念:“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教授立即指着他:“这位同学,请你读出这句话,注意断句。”
学生站起来,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念道:“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其他同学呵呵笑。教授问:“难道他念得不对?”学生们仍然呵呵笑,兴致盎然且轻松。
教授环顾四周,见没有人答话,叹了口气,扔掉粉笔:“唉,形成思维定式了,不利于面对充满变数的世界。”这时有个同学反问:“难道他念得不对?”教授断然回答:“只对一半!”台下的人再次提起精神,盯住教授开始念:“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台下一片安静。教授得意地诡秘一笑;走下讲台:“诸位,很抱歉!作为一名中文教授,我竟然在与各位道别的时刻玩了一次小学生的文字游戏——不过,我用心良苦,因为你们即将面对的社会的确充满了—— 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而你们又必须—— 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
台下的学生们纷纷起立,向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1)“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这句话中文教授分 三 次写在黑板上的。
(2)将“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和“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两句话分别填在文中的横线处。
(3)在这节课上,大学生的心理有着一波三折的变化,下面是几个概括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词语:①不屑一顾②惊疑不解③心不在焉④恍然大悟⑤兴致盎然⑥肃然起敬,按文中的顺序重新排列,正确的序号是: ③①②⑤④⑥ (填序号)
(4)“一个小小的因素,就可能导致全局震荡!”这句话中“一个小小的因素”在文中具体指 D 。
A.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B.“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加上了“从”字。
C.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D.“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加上的“从”字。
(5)把“讲”“唠”“吐”“答”“谈”几个词填入下面这段话中。
教授在学生临毕业前,没有让学生 吐 师生真情、 谈 远大理想、 答 高深问题,而是以 唠 家常的方式给学生 讲 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
【解答】(1)本题考查了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第4自然段“黑板上教授写下‘中学到大学’几个字,问:‘知道它的意思吗?’”可知,这是第一次写板书;由“然后转身添了‘都没有的知识’几个字。问:‘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谁来念一下?’”这是第二次写板书;由第8自然段“笑眯眯地在那句话前加了一个‘从’字“可知,这是第三次写板书。
(2)本题考查了句子衔接与排序的能力。解此题时,要联系上下文,思考其逻辑顺序,做到语句连贯,表意明确即可。阅读全文可知,中文教授想告诉同学们即将面对的社会的确充满了——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此处强调的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然后话锋一转,同学们又必须从社会中汲取营养,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此处强调了“学到”,因此可知其顺序。
(3)本题考查了理解分析内容及提取信息能力。阅读第2自然段“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学生们心情浮躁,来上课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都心不在焉。”可知大学生心理首先是心不在焉;阅读第5自然段“学生们笑了,没有人回答,是不屑于回答。”可知大学生此时是不屑一顾的;阅读第8自然段“学生们一惊,都抬起头,教授见大家注意力集中了”可知大学生有些惊疑不解;阅读第9自然段“学生们仍然呵呵笑,兴致盎然且轻松。”可知,大学生此时正值兴致盎然;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大学生先是恍然大悟,然后对教授肃然起敬。故可知答案。
(4)本题考查了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联系第7、8两个自然段可知,一个小小的因素指的是“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前加了一个“从”字。故选D。
(5)本题考查了动词的运用能力。结合文章内容与平时积累的词汇的含义与用法深入理解,作出选择即可。如固定搭配词语有:吐真情、谈理解、回答问题、唠家常、讲课等。
故答案为:
(1)三;
(2)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3)③①②⑤④⑥;
(4)D;
(5)吐 谈 答 唠 讲。
8. (2022•应城市)认真阅读《带白蘑菇回家》,再完成问题。
带白蘑菇回家
①妈妈爱吃蘑菇。
②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③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④宾馆服务员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服务员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⑤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宾馆服务员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⑥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⑦他轻轻地重复:“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后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⑧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的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⑨在蒸笼般的火车里,你还有什么办法可想?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又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去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⑩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端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⑪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无数灰屑敷在他的脸,犹如漫天抛洒的芝麻。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⑫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待——白蘑菇炖鸡最鲜。”
⑬当晚,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作者毕淑敏,选文有删改)
(1)文中在“我”把白蘑菇带回家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出来。
宾馆服务员帮“我”安置好白蘑菇;火车上青海大汉教我把蘑菇晾开;青海大汉和车友帮“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2)第⑧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白蘑菇受热容易变质,车厢闷热的环境描写,更突出了“我”束手无措,同时为下文青海大汉和车友帮“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来放白蘑菇做铺垫。
(3)第⑪段画线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表达效果如何?
这句话中的三个短句句式相同,构成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飞奔的列车上风的呼啸,突出了一路“呼啸”的风是白蘑菇平安的保证,委婉含蓄地赞美了大汉和人们对“我”的帮助。
(4)文章对青海大汉这一人物形象刻画颇为传神,请举两例说明文中是怎样正面描写青海大汉的。
①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无数灰屑敷在他的脸,犹如漫天抛洒的芝麻。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②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待——白蘑菇炖鸡最鲜。”通过对青海大汉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乐于助人的豪爽人物。
(5)文章结尾“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妈妈”在开篇和结尾处出现,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表达着一路上人们的无私帮助,反映着人们纯洁善良的心,总结全文。
【解答】(1)考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作答此题时注意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从“宾馆服务员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端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可知,“我”得到的帮助有宾馆服务员帮“我”安置好白蘑菇;火车上青海大汉教我把蘑菇晾开;青海大汉和车友帮“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2)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作答此题时可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从“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又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可知,白蘑菇受热容易变质,车厢闷热的环境描写,更突出了“我”束手无措,同时为下文青海大汉和车友帮“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来放白蘑菇做铺垫。
(3)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作答此题时先分析句子结构上的特点,然后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句子含义。这句话中的三个短句句式相同,构成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飞奔的列车上风的呼啸,突出了一路“呼啸”的风是白蘑菇平安的保证,委婉含蓄地赞美了大汉和人们对“我”的帮助。
(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人物形象的正面描写方法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从文中可知,主要对大汉进行了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5)考查对文章结尾句的分析和理解。结尾句在结构上多为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从“妈妈爱吃蘑菇”“当晚,妈妈喝着鸡汤说”可知,在结构上为首尾呼应。
故答案为:
(1)宾馆服务员帮“我”安置好白蘑菇;火车上青海大汉教我把蘑菇晾开;青海大汉和车友帮“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2)白蘑菇受热容易变质,车厢闷热的环境描写,更突出了“我”束手无措,同时为下文青海大汉和车友帮“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来放白蘑菇做铺垫。
(3)这句话中的三个短句句式相同,构成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飞奔的列车上风的呼啸,突出了一路“呼啸”的风是白蘑菇平安的保证,委婉含蓄地赞美了大汉和人们对“我”的帮助。
(4)①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无数灰屑敷在他的脸,犹如漫天抛洒的芝麻。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②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待——白蘑菇炖鸡最鲜。”通过对青海大汉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乐于助人的豪爽人物。
(5)“妈妈”在开篇和结尾处出现,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表达着一路上人们的无私帮助,反映着人们纯洁善良的心,总结全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商丘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共24页。
这是一份新疆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共20页。
这是一份重庆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1现代文阅读(记叙文)①,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阅读回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课外阅读,阅读,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