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下册12 祝福说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2 祝福说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鲁迅小说三集,分析祥林嫂形象,祥林嫂生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呐喊》(收有1918---1922年间创作的小说)、《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收入1922---1935年间的作品。)
《祝福》写于1924年2月, 是鲁迅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部分大意。
正确拼读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寒暄间或一轮忌讳 呜咽咀嚼炮烙
朱拓踌蹰聘礼祭祀诡秘醉醺醺
荸荠渣滓窈陷蹙缩牲醴一瞥
俨然炮烙草窠歆享蹒跚驯熟
故事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各是什么?
序幕:鲁镇年终祝福景象,鲁四老爷出场。
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
发展:祥林嫂被逼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工。
尾声:祝福景象,我的感受。
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什么手法?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鲁镇年终祝福景象 祥林嫂凄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倒叙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②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的人物,而是集中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物的共同特点,经过艺术虚构而被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 恩格斯说:“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对祥林嫂的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
健壮朴实勤劳温顺,抗拒着人生灾难,对生活抱有希望。
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逼改嫁又丧夫丧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长期经受严重的打击和折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对生活已绝望。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
鲁迅先生所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祥林嫂身心备受摧残,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最能表现祥林嫂精神的痛苦。
写眼睛的地方还有: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有希望)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向绝境的过程。
A.在鲁家,听众是四婶和卫老婆子。
B.在镇上,听众是镇上的人们。
“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这说明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
C.“我真傻,真的,”听众仍是镇上的人们。
对祥林嫂毫无同情,而是唾弃和厌烦,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麻木和自私,弱者的无奈和无助。
87段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如何理解祥林嫂的下列行为?
二十六七岁: 夫死出逃 鲁镇为工
二十六七岁以前: 童养媳
二十七八岁: 被逼改嫁 拼死反抗
三十岁: 夫死子丧 鲁镇为工
三十一岁: 捐门槛 赎罪无效
三十七八岁: 飞雪之夜 寂然死去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 记忆尤坏
三十三四岁: 赶出家门 沦为乞丐
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被暴力嫁给贺老六后,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以为她交了好运。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是谁把她逼上绝路的?
①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
②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近思录集注》《四书衬》
这种人虽可怜,但是败坏风
俗,祭祀不能让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鲁四老爷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迂腐、保守、反动,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一个主要人物。
小说中有几处关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态度的描写:
★鲁四老爷的三次责骂:
A.“可恶!然而……”
B.“可恶!然而……”
C.“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他要愤愤然地骂祥林嫂“谬种”。
三句责骂足以说明鲁四老爷是个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自私凶残且虚伪。
A.“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B.“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C.“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第三句谓语提前,凸显了四婶坚决的态度,这次断喝,使祥林嫂彻底明白自己是个不干净的人,不正常的人,使得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足见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无情摧残。
鲁四婶“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因为她能干。祥林嫂被绑架走后,她害怕给自己惹麻烦。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么顺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已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可以说,四婶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看。
柳妈是什么身份的人呢?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柳妈是善女人,不杀生,可是为什么奚落祥林嫂再嫁,且认为祥林嫂应该“撞一个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什么?
因为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演变成了封建礼教的工具。民众把佛家的阴间地狱观念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阴间报应”思想,这是封建的思想观念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说明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的天罗地网是多么严密,使可怜的祥林嫂无处遁形,并最终从精神上摧毁了她。
他们都是凶手,又都不是凶手,真正戕害祥林嫂生命的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观。礼教以道德产生的舆论来压制人,把人变成非人。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1. 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 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 妇女的三从四德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4. 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20世纪20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而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先生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先生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
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祥林嫂一切挣扎、希望就是在这次祝福中破灭的,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理解“祝福”为标题的深刻含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将祥林嫂的不幸置于“祝福”的热闹繁忙的环境中,以乐景写哀,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其悲剧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2 祝福图文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素养目标,第一部分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第二部分初读课文,第三部分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明晰主旨,第四部分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说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