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4408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4408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4408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题
课时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A级 学考达标练1.据统计,(唐)宪宗朝的宰相人数有2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7人,占总数的58.6%。在以后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朝,这一比例逐渐扩大,次一级官吏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A.官员队伍日益扩大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 D.官员文化素养提高2.下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 )A.科举取士为唯一途径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C.重武轻文的现象明显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3.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稳定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4.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5.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九品中正制的完善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6.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其主要依据是两税法( )A.开始经夏秋两次收税B.没有规定田租的数量C.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D.开始以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7.[2022·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8分)B级 选考高分练8.《新唐书》记载:“(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这些规定( )A.必然加重小农经济自耕农的经济负担B.客观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有利于消除不同民族间经济发展差异D.通过税收货币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9.[2022·浙江金华市高一期末]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 D.六部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材料二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影响。(8分)课时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解析:进士出身的宰相和官员比例逐渐扩大,说明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官员文化素养的提升,故选D项;比例的扩大不能说明官员队伍的日益扩大和科举制的完善,排除A、B两项;比例的变化不代表世家大族的没落,排除C项。答案:D2.解析: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与唐朝相比,北宋时期的宰相出身绝大多数是进士,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由此说明官吏的选拔渐趋公平,故选D项;根据“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可知科举取士不是唯一途径,排除A项;从唐朝到北宋,由于科举制的完善,士族阶层渐趋衰落,排除B项;根据宰相的出身无法看出重武轻文现象明显,而且从唐到北宋,实际上是重文轻武现象明显,排除C项。答案:D3.解析:“考生不分民族”,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但这属于客观影响,而非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考生不论出身一律平等,并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可知,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从而扩大入仕途径,加强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科举制并不能提高专制政体,故D项错误。答案:C4.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务运行中相互制约,影响了行政效率,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才有了将二省合于一处商议政事的政事堂,故选B项;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体现不出弱化宰相的权力,故排除A项;设政事堂不代表官员增加,故排除C项;材料中各部门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没有体现出加强权力制衡,故排除D项。答案:B5.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A项排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排除;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家世门第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失了,故D项正确。答案:D6.解析:应注意分析“重大变革”,我国赋税制度长期以来都是以人丁为主,两税法开始以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D项正确。答案:D7.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可归纳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材料“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可归纳出分工明确;根据材料“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可归纳出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第(2)问,表现:根据材料“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三省六部制下的权力制衡、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6分)(2)表现: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8分)8.解析:“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说明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标准的征税方式,客观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加重小农经济自耕农的经济负担,故A错误;材料和消除不同民族间经济发展差异无关,故C错误;明朝一条鞭法使税收货币化,故D错误。答案:B9.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用“北门学士”起草诏令,实际上架空了当时的中书省,A项正确;唐代门下省负责审核,不是负责起草诏令的部门,B项错误;尚书省及其统辖下的六部,在唐代负责执行,不是起草诏令的机构,C、D两项错误。答案:A10.解析:第(1)问,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户籍制度废弛”“均田制已遭到破坏”“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概括得出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户籍管理混乱、安史之乱导致人口锐减,并联系所学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来回答。第(2)问,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根据“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可以得出由以人丁征税转向以资产征税。其影响可以根据“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为以后的税制改革提供借鉴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户籍管理混乱;安史之乱导致了人口锐减。(6分)(2)变化:由以人丁征税转向以资产征税。影响:扩大了国家征收赋税的对象;稳定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为以后的税制改革提供了借鉴。(8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唐玄宗)347举荐、行伍、门荫五代4624吏职、幕僚、举荐、行伍、门荫等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东汉时期的民谣说,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