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412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412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412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4122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4122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4122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4122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4122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42页。
短文两篇谈读书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认识读书的价值,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目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认识作者朗读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随笔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富有“理趣”。文体介绍 英国本无随笔,培根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才使得随笔这一文体形式在英国植根、盛行。可以说,培根对英国的随笔文学有着开创之功。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正是培根随笔的突出特点,文体介绍 再次朗读课文,圈划批注自己喜欢、欣赏的句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三个“足以”,道出了读书作用之大、作用之多。精读品味 我喜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一段,排比的运用,对仗工整,将读书之于人的好处娓娓道来,尤其是这里分别阐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不同帮助,让我对平常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这些学科对于我们性格的养成有着这么多不同的益处。精读品味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这几句也用到了排比,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书中学到知识,而不要用挑剔、批评的眼光去读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完全丧失自我,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不轻易盲从。 精读品味方法点拨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人天生的才干”比作“自然花草”;把“读书学习”比作“修剪移接”,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读书学习可以“补天然之不足”,这样论述道理通俗易懂。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了我们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只有少量书是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所以我们读书要注意选择,要尽量去读那些真正的经典,同时,也教会我们读经典的方法,那就是要仔细读、反复读。精读品味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这里也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读书可以弥补才智上的缺陷,就像身体百病可以通过相宜的运动除去一样,更易于读者理解这个观点。 运用比喻手法的还有这一句:“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生动地说明了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形象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整体感知方法点拨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鄙羡用方法点拨谈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通读领悟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名家巨匠谈读书拓展阅读拓展阅读不求甚解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作者名片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读者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同时对当时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这篇文章,就是当时邓拓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杂文。背景链接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2.理解马南邨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解读。3.学习运用求异思维,批判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观点、主张,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学习目标 驳论通常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或者间接批驳,进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常见的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文体知识 默读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在文中批驳的观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驳倒这一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摆出批驳的观点。 一般人常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思路梳理第一部分(1):摆出批驳的观点。第二部分(2~3):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第三部分(4~8):提出了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破立思路梳理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是否赘余?深入探究 是的。一般人之所以对“不求甚解”一词有误解,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出处,断章取义。既然他们得出观点的方式是错误的,他们的结论自然也就不能成立。深入探究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是否赘余? 驳论点:直接用确凿的事实指出一般人观点中的错误和荒谬。深入探究 马南邨是如何解读“不求甚解”一词的呢?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求学态度)(读书方法)深入探究马南邨主要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解读“不求甚解”。 作者先是通过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是、曲解马克思著作的例子,表明了读书应该有不求甚解的谦虚态度。然后通过列举诸葛亮能够观其大略,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的例子,来告诫我们读书还应该讲求不求甚解的方法。 这两个例子一中一外,一个偏重解读“不求甚解”的态度,一个主要阐释“不求甚解”的方法,旁征博引,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论点。同时,还一正一反,形成鲜明的对比论证,更加突出了“不求甚解”对于人们读书求学的重要意义,缺一不可。论证赏析 文章第8段中还提到了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属于举例论证或者说是引用论证。 更加清楚、准确地解释了“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只是暂时放过“未晓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如果去掉这一部分,就会使得作者的观点陷入偏颇。立论严谨论证赏析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虚心第四部分(9):补充自己的观点。活读多读勤读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为了消除过去人们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误解,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通过引出处、释新意、援例子、引语录……逐剖析问题,进而阐明了自己对于读书态度和方法上的看法。 请试着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这样的反驳句式,运用求异思维,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成语进行辩证分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别人都说“班门弄斧”指的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讽刺意味。而我觉得敢在鲁班门前弄斧其实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表现,因为鲁班纵然是行家里手,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定会有后来人超越他。拓展延伸
短文两篇谈读书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认识读书的价值,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目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认识作者朗读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随笔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富有“理趣”。文体介绍 英国本无随笔,培根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才使得随笔这一文体形式在英国植根、盛行。可以说,培根对英国的随笔文学有着开创之功。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正是培根随笔的突出特点,文体介绍 再次朗读课文,圈划批注自己喜欢、欣赏的句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三个“足以”,道出了读书作用之大、作用之多。精读品味 我喜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一段,排比的运用,对仗工整,将读书之于人的好处娓娓道来,尤其是这里分别阐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不同帮助,让我对平常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这些学科对于我们性格的养成有着这么多不同的益处。精读品味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这几句也用到了排比,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书中学到知识,而不要用挑剔、批评的眼光去读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完全丧失自我,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不轻易盲从。 精读品味方法点拨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人天生的才干”比作“自然花草”;把“读书学习”比作“修剪移接”,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读书学习可以“补天然之不足”,这样论述道理通俗易懂。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了我们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只有少量书是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所以我们读书要注意选择,要尽量去读那些真正的经典,同时,也教会我们读经典的方法,那就是要仔细读、反复读。精读品味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这里也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读书可以弥补才智上的缺陷,就像身体百病可以通过相宜的运动除去一样,更易于读者理解这个观点。 运用比喻手法的还有这一句:“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生动地说明了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形象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整体感知方法点拨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鄙羡用方法点拨谈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通读领悟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名家巨匠谈读书拓展阅读拓展阅读不求甚解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作者名片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读者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同时对当时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这篇文章,就是当时邓拓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杂文。背景链接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2.理解马南邨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解读。3.学习运用求异思维,批判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观点、主张,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学习目标 驳论通常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或者间接批驳,进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常见的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文体知识 默读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在文中批驳的观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驳倒这一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摆出批驳的观点。 一般人常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思路梳理第一部分(1):摆出批驳的观点。第二部分(2~3):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第三部分(4~8):提出了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破立思路梳理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是否赘余?深入探究 是的。一般人之所以对“不求甚解”一词有误解,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出处,断章取义。既然他们得出观点的方式是错误的,他们的结论自然也就不能成立。深入探究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是否赘余? 驳论点:直接用确凿的事实指出一般人观点中的错误和荒谬。深入探究 马南邨是如何解读“不求甚解”一词的呢?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求学态度)(读书方法)深入探究马南邨主要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解读“不求甚解”。 作者先是通过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是、曲解马克思著作的例子,表明了读书应该有不求甚解的谦虚态度。然后通过列举诸葛亮能够观其大略,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的例子,来告诫我们读书还应该讲求不求甚解的方法。 这两个例子一中一外,一个偏重解读“不求甚解”的态度,一个主要阐释“不求甚解”的方法,旁征博引,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论点。同时,还一正一反,形成鲜明的对比论证,更加突出了“不求甚解”对于人们读书求学的重要意义,缺一不可。论证赏析 文章第8段中还提到了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属于举例论证或者说是引用论证。 更加清楚、准确地解释了“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只是暂时放过“未晓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如果去掉这一部分,就会使得作者的观点陷入偏颇。立论严谨论证赏析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虚心第四部分(9):补充自己的观点。活读多读勤读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为了消除过去人们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误解,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通过引出处、释新意、援例子、引语录……逐剖析问题,进而阐明了自己对于读书态度和方法上的看法。 请试着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这样的反驳句式,运用求异思维,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成语进行辩证分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别人都说“班门弄斧”指的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讽刺意味。而我觉得敢在鲁班门前弄斧其实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表现,因为鲁班纵然是行家里手,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定会有后来人超越他。拓展延伸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