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同步测试题
展开1.下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汶(wèn)水 济(jǐ)水 徂(cú)徕
B.绛(jiàng)皓 石罅(xià) 膝(qī)齐
C.若偻(lǚ) 少圜(yuán) 摴蒱(chū pú)
D.须臾(yú) 山巅(diān) 姚鼐(nài)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B项,“膝”读作:xī。
故选B。
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D项,“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错误,本句中“桐城”为籍贯。关于桐城派,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故选D。
3.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能力。要解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比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省略句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A项,句意为:山上石头多,泥土少。此句为并列句,主语同为“山”。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
B项,句意为: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此句为并列句,主语同为“石”。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
C项,句意为:杂树很少,多是松树。为并列句,主语同为“山”。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
D项,句意为: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主语应同为“树”,选项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生石罅”前面应补充主语“树”,“生”后省略介词“于”。本题要求选择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
故选D。
4.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
A项,古今相同。须臾:片刻;
B项,古今异义。至于,古义:“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
C项,古今异义。足下,古义:从脚底往下;今义: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
D项,古今异义。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今义:常用为数学名词。
故选A。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C项,“漫”的意思是“模糊”,而不是“流失”,本句话的意思是“ 那些远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一)借助注释口译课文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1)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循(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3)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4)
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汶水西(_______)流 阳谷(_______) 余以(_______)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乘(_______)风雪 越长城之限(_______) 磴(_______) 循(_______)以入 世皆谓之天门云(_______) 负(_______)雪 明烛(_______)天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
C.丁来,干支之一,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申日。
D.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3)崖限当道者
(4)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答案】
6. 向西 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在 冒 界限 石阶 顺着
助词,无实义 背 照
7.C
8.B
9.(1)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
(2)东边的山谷,古代称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
(3)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4)远望夕阳映照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似的。
【解析】
6.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实词的能力。
注意识记实词的用法:
汶水西流:“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阳谷:“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
明烛天南:“烛”,名词用作动词,照。
7.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项,“动静结合的方法”错,这是作者描写雪景所用方法,不是描写途中的艰险的方法。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项,“‘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说法错误。京师,指国都。“京”字单用可以指“京师”,“师”字单用没有京城之义。除此之外,“京师”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或者“朝廷”。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称呼。
故选B。
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当”,在;“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第二句得分点:“谓之”表判断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所说的……”;“至”,到达;
第三句得分点:“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限”,名词用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第四句得分点:“居”,停留;“然”,……的样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始吾庐陵人,年已八十馀,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傍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荫,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馀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道士岳州人刘氏。 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萧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注)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有删改)
(注)乐丘:坟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B.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C.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D.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亥:干支纪年法。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来纪.时,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时的代号。
B.千户:金朝始置,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下辖十个百户所。
C.跽:古人以两膝着席、以臀部压在脚跟上为“坐”,以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跽”。
D.寒食:寒食节,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故亦称“禁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情,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写篇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答案】
10.B 11.C 12.C
13.(1)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我老了,留着也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2)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给贫道赋诗?”
【解析】
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本题“烂然”是陈述“草木之葩”的,二者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项。
“然”是形容词词尾,与“烂”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项。
“遂扫石而坐”的主语是“余”,故“类”和它们放一块意思不通,由此排除D项。
故答案为B项。
1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跽’”错,应为“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跪’”,跪而耸身挺腰为“跽”。故选择C项。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错误。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因为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识”,知道,懂得,明白;“怀”,怀藏,怀揣。(2)“揖”,拱手行礼;“奈何”,为什么;“与”,给。
参考译文:
洪武乙亥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他的儿子立恭却学兼儒道,诗也写得很好。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踵水过溪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有一块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荫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岗,只见田野一望无际,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素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刚喝过酒。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陈列着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我老了,留着也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指挥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的酒,传递酒杯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莱,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道士是岳州人,姓刘。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幅《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數曲。立恭折断一节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阏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给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奇绝。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花对我说:“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眼,没来得及动笔。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情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间,虽然经常外出郊游,可是哪一次都不如东山之游畅快,所以强忍悲痛,最终写成了这篇游记。亲手誊抄一遍,送给立恭。呜呼!人生在世,聚散无常,说不定何时就会翘首相望于千里之外。到那时,读读这篇《游东山记》,心中涌起的生死聚散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抑制的吗?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三、情景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2)磴几不可登
(3)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试题类型,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徂徕”“磴”“绛皓”“偻”。
四、语言表达
15.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泰山冬天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要求: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200字左右。
【答案】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第3段扩写”“泰山冬天日出壮丽景象”“拟人、比喻的修辞”“200字左右”。写作时,筛选第三节内容,注意抓住“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展开想象进行描写。注意语言表达连贯得体有文采,避免错别字。注意字数在200左右。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泰山封禅是帝王向天地报功,展示国泰民安的重要仪式。“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是封禅的重要内容。唐玄宗就曾亲自撰写《纪泰山铭》一文,勒碑于岱顶大观峰。但八次封禅泰山的汉武帝却在泰山之巅树立一块无字碑,引发后人无数猜测。
常言道:“树碑立传,是寻常;树碑无传,则非常。”汉武帝为什么树立无字碑?请合理推测,概括两点理由。
【答案】内容:功过任后人评说的谦逊、淡然,功高自诩的自信、霸气,对奇伟泰山的敬仰无以言表等。形式:树碑无传,形式新颖。效果:引起探究兴趣。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文段中树碑立传的目的,从汉文帝的历史人物形象及人物事迹角度探究其树立无字碑的意图,可从内容、形式、效果等角度探究。例如在内容上,有字碑是当代人或自我评价,而无字碑自然是期待后人对功过的评价,由此可体会出汉武帝的自信与霸气;对泰山的敬仰等。在形式上,树立无字碑自然与众不同,新颖,能起到后人探究的兴趣。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62课《登泰山记》同步检测原卷版docx、第162课《登泰山记》同步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复习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同步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