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文言文阅读&古诗文赏析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文言文阅读&古诗文赏析第1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文言文阅读&古诗文赏析第2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文言文阅读&古诗文赏析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文言文阅读&古诗文赏析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文言文阅读&古诗文赏析,共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文言文阅读&古诗文赏析一、文言文阅读综合(共5小题)1.(2022•满洲里市)阅读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也。——《学弈》【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为是其智弗若     ②非     ③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日中则如盘盂      (2)用“/”为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3)翻译下列句子。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4)两篇文章分别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2.(2022•满洲里市)古诗文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日始出时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汝多知乎?”(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以:     去:     及:     为:     (2)一个小孩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近,是因为“     ”;另一个小孩认为日中时太阳离人近,是因为“     ”。(用原文句子回答)(3)这则故事体现了两小儿      的特点和孔子      的态度。3.(2021•海拉尔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①讴(ōu):唱歌,歌唱。②穷:穷尽。③弗:不。④饯(jiàn):以酒食送行。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⑤抚节:按着节拍。悲:悲壮。⑥响:声音,声响。遏:阻止。行云:飘浮的云。⑦乃:于是。谢:认错。(1)“谓”的意思是:     ;“反”的意思是:     (2)“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里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3)薛谭“辞归”是因为      ,“求反”又是因      (4)这篇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下列各项中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学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B.不耻下问,要虚心向所有人学习。C.触类旁通,学习要讲究方法。D.不畏艰难,学习要迎难而上。4.(2021•扎兰屯市)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下列各题。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此不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②孰汝多知乎?     (2)借助文言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其它词语的意思。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①汤:     ②赴汤蹈火:     (3)在《两小儿辩日》中,第      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分别写出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他们是从哪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2022•满洲里市)阅读《两小儿辩日》一文,完成题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两小儿辩日》选自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两小儿辩斗     ②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其日中如探     3.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4.翻译下列句子(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两个孩子对同一现象,为什么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你从他们争论中得出怎么样的启示?     二、咏志诗(共1小题)6.(2022•满洲里市)品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竹 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综合(共5小题)1.(2022•满洲里市)阅读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也。——《学弈》【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为是其智弗若 相同 ②非 这样 ③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日中则如盘盂  到 (2)用“/”为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3)翻译下列句子。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 ②孰为汝多知乎? 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4)两篇文章分别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学弈》告诉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才能成功的道理。《两小儿辩日》赞扬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实事求是的道理。 【解答】(1)考查字词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①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它们的智商不同吗?与:相同。②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这样。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以:认为。④及日中则如盘盂: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及:到。(2)考查对朗读停顿的理解。结合句意理解,句意: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应划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②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学弈》告诉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才能成功的道理。《两小儿辩日》赞扬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实事求是的道理。故答案为:(1)①相同    ②这样③认为    ④到。(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①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②是谁说你智慧多呢?(4)《学弈》告诉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才能成功的道理。《两小儿辩日》赞扬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实事求是的道理。2.(2022•满洲里市)古诗文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日始出时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汝多知乎?”(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以: 认为。 去: 距离。 及: 到,到了。 为: 同“谓”,说。 (2)一个小孩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近,是因为“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另一个小孩认为日中时太阳离人近,是因为“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用原文句子回答)(3)这则故事体现了两小儿  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的特点和孔子  实事求是 的态度。【解答】(1)考查翻译词语。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故“以”的意思是认为。“去”的意思是距离。及日中则如盘盂: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故“及”的意思是到,到了。汝孰为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故“为”同“谓”,意思是说。(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原文及翻译可知,一个小孩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近,是因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另一个小孩认为日中时太阳离人近,是因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3)考查了对文中内容及主旨的理解能力。阅读原文及翻译可知,这则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故答案为:(1)认为。距离。到,到了。同“谓”,说。(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3)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实事求是。3.(2021•海拉尔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①讴(ōu):唱歌,歌唱。②穷:穷尽。③弗:不。④饯(jiàn):以酒食送行。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⑤抚节:按着节拍。悲:悲壮。⑥响:声音,声响。遏:阻止。行云:飘浮的云。⑦乃:于是。谢:认错。(1)“谓”的意思是: 以为 ;“反”的意思是: 同“返”,返回 (2)“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的意思是: (秦青)打着节拍唱着悲壮的歌,歌声使周围的树木都颤动起来,天上飘浮的云朵都停了下来 。这里运用  夸张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秦青的声音嘹亮、动听 (3)薛谭“辞归”是因为  自以为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了 ,“求反”又是因  意识到自己的骄傲自满 (4)这篇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下列各项中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 A.学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B.不耻下问,要虚心向所有人学习。C.触类旁通,学习要讲究方法。D.不畏艰难,学习要迎难而上。【解答】(1)考查了对字的意思的理解。结合语境用现代汉语理解,“谓”的意思是:以为。“反”的意思是:同“返”,返回。(2)考查了对句子意思及修辞方法的理解。“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的意思是:(秦青)打着节拍唱着悲壮的歌,歌声使周围的树木都颤动起来,天上飘浮的云朵都停了下来。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秦青的声音嘹亮、动听。(3)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薛谭“辞归”是因为自以为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了。“求反”又是因意识到自己的骄傲自满。(4)考查了对选文主题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就告辞回去。秦青为他送行时唱歌的高超技艺让薛谭震惊惭愧,于是向秦青道歉,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不敢再说要回去。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虚心好学,追求多学多问。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故选A。故答案为:(1)以为  同“返”,返回;(2)(秦青)打着节拍唱着悲壮的歌,歌声使周围的树木都颤动起来,天上飘浮的云朵都停了下来  夸张 秦青的声音嘹亮、动听;(3)自以为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了 意识到自己的骄傲自满;(4)A。4.(2021•扎兰屯市)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下列各题。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此不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wéi ②孰汝多知乎? wèi (2)借助文言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其它词语的意思。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①汤: 热水 ②赴汤蹈火: 面对滚烫的热水、炽热的大火,也敢往里走。比喻不畏艰险,奋不顾身。 (3)在《两小儿辩日》中,第  二 自然段和第  三 自然段分别写出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他们是从哪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他们是从形状和温度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解答】(1)结合句子意思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可知读音。①为:是。故应读wéi;②为:认为。故应读wèi;(2)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句子意思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①汤:热水;②赴汤蹈火:面对滚烫的热水、炽热的大火,也敢往里走。比喻不畏艰险,奋不顾身。(3)考查了概括段意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写出两个小孩的观点 他们是从形状和温度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故答案为:(1)①wéi ②wèi;(2)①热水;②面对滚烫的热水、炽热的大火,也敢往里走。比喻不畏艰险,奋不顾身。(3)二 三 他们是从形状和温度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自己的观点的。5.(2022•满洲里市)阅读《两小儿辩日》一文,完成题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两小儿辩日》选自  《列子•汤问》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两小儿辩斗 争辩,争论。 ②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距离。 其日中如探 到 热水。 3.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4.翻译下列句子(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蓬,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5.两个孩子对同一现象,为什么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你从他们争论中得出怎么样的启示? 因为两个小孩儿都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的其中一面,却也不能明其理,就各自下结论。启示是: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这样会有不同发现;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要谦虚谨慎,实事求事。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出处。《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两小儿辩斗:两个小孩在争辩。辩斗:争辩,争论。②我以日始出时人近: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去:距离。③及其日中如探汤: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及:到。汤:热水。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方法的标准:一是根据理解,一个词组或短语是不能分断开的。二是结合语言习惯。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因此正确的断句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言文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因此两个孩子对同一现象得出相反的结论的原因是:两个小孩儿都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的其中一面,却也不能明其理,就各自下结论。我从他们的争论中得到的启示是: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这样会有不同发现;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要谦虚谨慎,实事求事。故答案为:1.《列子•汤问》;2.①争辩,争论;②距离;③到  热水;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1)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2)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蓬,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5.因为两个小孩儿都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的其中一面,却也不能明其理,就各自下结论。启示是: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这样会有不同发现;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要谦虚谨慎,实事求事。二、咏志诗(共1小题)6.(2022•满洲里市)品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竹 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所展示的画面。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2)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竹石》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作者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描写的画面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2)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竹石》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作者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故答案为:(1)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2)《竹石》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作者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相关试卷

    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默写: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默写,共13页。

    新疆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7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新疆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7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阅读,课内阅读,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小古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0古诗文&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新疆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0古诗文&文言文阅读,共11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