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声音的特性 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展开2.2声音的特性 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年级 | 八年级 | 科目 | 物理 | 课型 | 概念 探究 | 课时 | 2 |
主备 |
| 主说 |
|
| 声音的特性 | ||
教材结构分析 | |||||||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本节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在上节学习了声音的基础上介绍声音的特性,本节分为音调、响度、音色三个板块,其中频率的学习又为后续声的利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
学情分析 | |||||||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习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对学习本节的内容有积极性,但对探究活动相当陌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操作不正确,纪律混乱的现象。学生上节课已经学习过声音,但只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却不知道如何描述声音。 | |||||||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设置 | |||||||
课标要求:了解乐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 3、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对科学更加热爱。 | |||||||
|
|
|
|
|
|
|
|
四基三点 |
基本知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材料与结构) 基本技能: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基本方法:观察法、控制变量法、区分音调与响度、分析波形图 基本活动经验:音叉与乒乓球代入实验 学习重点:响度、音调、音色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习难点: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易混点:响度和音调的区分 |
重难点处理方法 |
通过学生的体验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和演示实验视频、情景设疑、适当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声音有响度、音调与音色之分,。 通过演示实验,放大振动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响度跟振幅有关。 |
教法学法 |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分析归纳法、阅读。 |
问题与作业设计 |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写出两点): 物体(钟)振动产生声音(钟声) 根据声音的音色可以判断是钟声 "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
问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特性,联系生活中的声音区分声音的特性。
|
流程及活动设计 |
知识预备 激趣导课 →体验探究 认知概念→深化概念 尝试应用→巩固提升 达标测评 一、导课:课前播放一段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音乐,吸引学生兴趣。上课时,分别播放韩红的青藏高原片段和毛不易的消愁片段,让学生听他们之间的区别,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通过听男低音和女高音的音乐,认识声音的第一个特性:音调,通过体验尺子振动实验,认识并学习音调的影响因素:频率。 活动二:通过听两段音乐,认识响度是描述声音的大小和强弱,通过演示音叉和乒乓球的实验,认识响度与振幅有关。 活动三:通过大量举例,学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活动四: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并听两段音乐辨别声音,认识音色,知道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因素有关。 活动五:通过例题学会分析波形图。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测试 |
评价设计 |
1、重过程评价:学习态度、积极性、学习习惯、纪律等过程性指标评价; 2、重结果评价:知识技能、方法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评价项目:整体学习行为评价(小组),个性学习行为评价(个人)。 4、评价方式:语言激励(真情与导向),分值激励(统一标准,减少随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