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二册 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设计-遗传与进化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4443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本节内容通过对协同进化的学习,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并对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进行了说明。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相对更加感兴趣,学习有热情,知识相对简单,可以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生命观念:说出协同进化的概念
科学思维:理解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科学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共同进化的关系
社会责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教学重点:说明协同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说明协同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由一种特殊兰花与对应为其传粉的兰花蛾导入
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自然界很多植物都与为其传粉的生物有适应性。
生物在捕食与逃避捕食的过程中,2个物种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这就是协同进化。
“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从最早的生物出现,到进化到现在的状态,生物的形态,种类不断改变,这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直到寒武纪有性生殖出现,生物开始出现基因重组,加速了生物的进化,造成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进化过程中,很多物种也因为不能适应环境改变而灭亡,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总体来说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总结为: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由原始异养厌氧到自养厌氧到自养需氧。
现阶段生物进化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性学说与间断平衡学说也被提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生命史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 改变,进而通过 隔离 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中性突变理论: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结果,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随堂检测:
1.如果有两个小种群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相近,它们必须具备下列哪一特征,才能归为一个物种:( )
A.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
B.它们的基因一定要相同
C.它们的毛色一定要相同
D.能相互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
2.外表相近但种类不同的鱼在生殖期间将卵和精子释放在同一水域中,但一种鱼的精子不能进入另一种鱼的卵,这种现象属于:( )
A.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
C.形态各异 D.不在同一水层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C.使种群间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并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表格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DNA的结构教案设计,共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