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浙教版第5节 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课后练习题
展开第5节 物体的内能
第2课时 比热容 热量的计算
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 )
(2)比热容越大的物质,温度越容易改变。( )
(3)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的热量成正比,与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成反比。( )
(4)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煤油升高的温度多,说明煤油的比热容比较大。( )
[核心知识]
1.比热容是物质自身性质之一,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它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放热本领的强弱。
2.对于同一种物质,比热容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是一定的,但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是不同的。
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块铁的比热容比一颗铁钉的比热容大
B.吸收热量越多的物体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质量、吸热的多少及温度的高低都无关
D.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相同
2.夏天,海边的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水的这一特性的是( )
A.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用水做工作物质
B.春天的傍晚,农民往稻田里灌水以防秧苗冻坏
C.炎热的夏天常常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
D.城区建造人工湖以降低“热岛效应”造成的夏季高温
3.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c铜<c铝),放出相等的热量后相互接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热传递,热量从铜传给铝
B.发生热传递,热量从铝传给铜
C.不会发生热传递
D.不能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
4.甲、乙两物体的质量相等,甲物体温度升高10 ℃时吸收的热量恰好等于乙物体温度升高20 ℃时吸收的热量,则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
A.1∶2 B.2∶1
C.1∶4 D.4∶1
5.夏天,人们喜欢到海边度假。白天,海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夜间却不会很凉。而沙漠的夏天昼夜温差可达50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太阳照射沙漠地区的时间较长
B.海边有风而沙漠地区可能没有
C.海水的比热容比砂石的比热容大
D.太阳直射沙漠地区,斜射海边
6.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块金属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上表面平整的冰块上,经过一定时间后,冰块形状基本不再变化时的情形如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c甲、c乙、c丙大小相比( )
A.c甲最大 B.c乙最大
C.c丙最大 D.c甲=c乙=c丙
7.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等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8.一杯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它表达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此杯水倒掉一半,剩下半杯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标准大气压下,10 kg、20 ℃的水温度升高到沸点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J。若水凝固成冰,则比热容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9.冬天,为了使房间里保持一定的温度,散热器每小时需要供给房间4.2×106 J的热量,若进入散热器的水的温度是80 ℃,从散热器流出的水的温度是72 ℃,则每小时要给散热器供水________kg。
10.质量为500 g、温度为25 ℃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完全吸收1.68×105 J的热量后,温度能升高________℃。
11.为了测定铅的比热容,把质量为200 g的铅块加热到98 ℃,再投入到80 g、12 ℃的水中,待温度不再变化时水的温度为18 ℃。若不计热损失,求:
(1)水吸收的热量。
(2)铅的比热容。
12.有两个初温和质量都相同的金属球,先把甲金属球放进盛有热水的杯中,达到热平衡后水温降低了Δt;将甲金属球取出,再将乙金属球放入同一杯热水中,达到热平衡后水温又降低了Δt。若不计热损失,则两球比热容的大小关系是( )
A.c甲>c乙 B.c甲<c乙
C.c甲=c乙 D.无法确定
13.某班同学利用如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除了图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______。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2)实验中第1、2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 组别 | 液体 | 质量/g | 初温/℃ | 末温/℃ | 加热时间/min |
1 | 水 | 200 | 25 | 40 | 13.5 |
煤油 | 200 | 25 | 40 | 6.5 | |
2 | 水 | 200 | 25 | 40 | 12 |
煤油 | 200 | 25 | 40 | 5.5 |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第1组同学绘制的“吸收热量-时间”和“温度-时间”图像,能正确描述该实验真实情况的图像是________(填序号)。
(4)使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第1小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组同学对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用水加热,如所示,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人类的祖先钻木取火,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一页。钻木取火的一种方法如所示,将削尖的木棒伸到木板的洞里,用力压住木棒来回拉动钻弓。木棒在木板的洞里转动时,板与棒互相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而热集中在洞内,不易散发,使木棒尖端的温度升高,当达到约260 ℃时木棒便开始燃烧。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故受热厚度很薄,木棒受热部分的质量只有0.25 g。已知:来回拉一次钻弓需1.0 s,弓长为s=0.25 m,人拉弓的力为16 N,木头的比热容c=2×103 J/(kg·℃),室温为20 ℃。问:
(1)人来回拉一次钻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2)人克服摩擦力做功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若其中有25%被木棒尖端吸收,则1 s内可使木棒尖端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
(3)请你估算用多长时间才能使木棒燃烧起来?
答案
核心·易错
(1)×
(2)×
(3)×
(4)×
能力提升拔尖练
1.C 2.C 3.B 4.B
5.C 6.C 7.C
8.1 kg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4.2×103 J/(kg·℃)
3.36×106 改变
9.125
10.75
11.解:(1)水吸收的热量:
Q吸=c水m水(t-t0水)=4.2×103 J/(kg·℃)×0.08 kg×(18 ℃-12 ℃)=2.016×103 J。
(2)不计热损失,Q吸=Q放,
铅的比热容:
c铅===0.126×103 J/(kg·℃)。
培优初探拓展练
12.B 先后将甲、乙两金属球投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降低的温度相同,故水放出的热量相同。由Q吸=Q放可知,甲、乙两金属球吸收的热量相同,而乙金属球温度比甲金属球温度少升高了Δt,即乙金属球的末温低。由上述分析可知,质量相同的甲、乙两金属球,吸收相同的热量,乙金属球升高的温度少,所以乙金属球的比热容大。
金属球的初温和水温的变化相同,但甲、乙两个金属球的末温不同。
13.(1)秒表 加热时间长短
(2)水比煤油的吸热能力强
(3)C
(4)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同
(5)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1)根据转换法,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的,故实验中还要用到秒表。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故可得结论:水比煤油的吸热能力强。
(3)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由水的比热容较大可知水吸热升温慢。
14.解:(1)人来回拉一次钻弓力移动的距离:
s′=2s=2×0.25 m=0.5 m,
人来回拉一次钻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W=Fs′=16 N×0.5 m=8 J。
(2)由题知,Q吸=W×25%=8 J×25%=2 J;
Q吸=cmΔt,m=0.25 g=2.5×10-4 kg,
木棒升高的温度:
Δt===4 ℃。
(3)由(2)可知,木棒吸热每秒温度升高4 ℃,
要升高260 ℃-20 ℃=240 ℃需要的时间:
t==60 s。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节 物体的内能优秀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节 物体的内能优秀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共5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课堂检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瓣膜的分布,下列有关血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填写心脏各部分结构名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4章 代谢与平衡第1节 食物与营养第2课时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第4章 代谢与平衡第1节 食物与营养第2课时同步练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