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导学案(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4473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导学案(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4473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导学案(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44730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1.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2.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3.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4. 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1. 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2. 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3. 说明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填空版】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4.土地退化(1)概念: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2)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5.我国的生态脆弱区(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2)典型地区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况(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1)过度开垦:本地区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2)过度放牧: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退化,是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3)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2.综合治理措施(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2)构筑防护体系(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答案版】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4.土地退化(1)概念: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2)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5.我国的生态脆弱区(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2)典型地区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况(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1)过度开垦:本地区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2)过度放牧: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退化,是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3)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2.综合治理措施(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2)构筑防护体系(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合作探究1】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答案】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答案】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答案】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恶性循环。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农牧过渡带是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近代农牧过渡带范围图,完成3~4题。3.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甲地区荒漠化的是( )A.加强天气预报 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C.发展耐旱农作物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4.农牧过渡带会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改变发生移动。推断在近代之前的农牧过渡带可能位于现在过渡带的(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C.现在位置 D.北方 【答案】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故选B。第2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故选D。]3.B 4.B [第3题,甲地主要表现为过度农垦造成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应为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第4题,历史上的农牧过渡带位于现在的东南方向,由于过度农垦造成过渡带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优秀导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导学案及答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案及答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