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2节 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第十三章 第2节 内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4.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5.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6.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用对比的方法引出内能;通过学生的操作使铁丝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感知热传递的过程,理解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通过实验来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
教学资源的准备: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水、暖水瓶,一段较粗的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锤子、小毛巾,铁架台,酒精灯,矿泉水瓶及塞子若干等
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水火箭
教师提问:1.生活中你们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吗?学生举例。
2.水火箭为什么能够升空?它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用机械能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
把“分子”与“汽车”“弹簧”类比,引入内能的概念。
总结: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动能。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设计意图:“类比”理解是物理教学时,遇到较抽象的概念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感性认识迈向理性认识的好方法,适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也间接的告诉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
教师活动: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他们的区别吗?
设计意图:创设矛盾,激发求知欲
学生活动:(通过导学案练习1回答以上问题)
1.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2.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设计意图:重点强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强调是分子能量。防止学习困难的学生混淆概念。
活动三:教师提问: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导学案2)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设计意图:为改变物体内能做准备。
活动四:物体内能的改变
教师活动: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学生活动:温度的变化反应物体内能的变化。因为温度是影响内能的因素。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什么时候分子运动得快?这是对上节课所学知识很好的考察机会,是学有所用的体现。
(2)分组实验并讨论。
[想一想 做一做] 你怎样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呢?
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平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在已有经历的基础上,对感到质疑的问题,具备动手实验验证的意识。
①请各组说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方法,教师一一板书。
②让学生对各组的方法进行评价,发出质疑。
③引导学生将方法归类。
2.改变物体内能方法:热传递
教师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用冷热水混合让学生明白热传递。
让学生讨论热传递发生的条件,实质是什么?
(1).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单位:焦耳(J)。
(3).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内能搬家了)
注意:内能反映的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不能用“具有”或“含有”等词描述。
学生活动:列举生活中的利用热传递和防止热传递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
3.改变物体内能方法:做功
教师活动:做功分两种情况: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我们分别来研究。
学生活动:学生们体验擦火柴并解释。
①学生实验A(1)研究对象是什么?
(2)实验中硝化棉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列举生活中对物体做功改变内能的例子。
②演示实验B(1)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
(2)出现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雾起了什么作用?
(3)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B要让学生看,还要做。教师要让两组同学来做这个实验,第一次粗做,第二次细做。详细描述实验看到的、体验到的感受。
本实验中通过水蒸汽液化形成水雾来反映气体对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也是利用了转化的物理方法。
学生活动:1 学生动手操作击打塞有橡皮塞的矿泉水瓶。
2 解释水火箭的为什么能升空?
4.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
让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的本质。
让学生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
活动五:STS:学生活动四:观看视频《地球的温室效应》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温室效应?
2、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六: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想知道什么?
活动七: 课堂练习:
1.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 和 .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B.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物体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D.当物体的 温度为0℃时,分子就停止运动了,内能就为零
3、在温度为0℃时,静止在桌面上的铁块 ( )
A.只具有内能 B.只具有机械能
C.既具有机械能又具有内能 D.既没有机械能又没有内能
4.在下列的选项中,通过做功实现物体内能改变的是( )
A.在炎热的夏天,在啤酒中放入一些冰块,啤酒变凉
B.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中的水被晒热
C.行驶的汽车,轮胎会变热
D.划火柴,火柴燃烧
4.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在美国东海岸出现的“天空火球”现象是由于小行星进入了地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个罕见的现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单位:焦耳(J)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2、做功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中,虽然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在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环节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合作,效果很好。通过课堂学习,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生活者与实践者。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舞台,提供交流、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与同伴一起分享成功!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优秀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九年级全册第2节 内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全册第2节 内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教案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