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时练习
展开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晚期,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气氛。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后来又推广到世界各国。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人发明了内燃机 B.机器的噪声影响人们生活
C.内燃机推动工业生产 D.内燃机推进了农业机械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都是指内燃机在农业方面中的运用,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而不是推动了工业生产,故选D项,排除C项。内燃机是德国人发明的,而且材料也没有提到内燃机发明者,故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说机器的噪声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而是说内燃机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故排除B项。
2、下图农业设备变迁说明( )
A.农具的牵引动力革新 B.耕作方式逐步集体化
C.设施农业获得了大发展 D.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答案】A
【解析】铧式犁产生机械牵引,从传统的曲辕犁到铧式犁,说明牵引动力从人力(畜力)到机械,故选A项。铧式犁并不能说明生产的集体化,也有可能是私人农场,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设施农业,故排除C项;耕作动力的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未必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排除D项。
3、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
A.产业化 B.智能化 C.无人化 D.工业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能根据实时采集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等,可得出智能化,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材料,均排除。
4、1966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召开后,支援穷队(生产大队)投资改称“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从主要帮助穷队发展生产转变为发展农业机械化。这表明当时( )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一定优势 B.中央在反思农业发展的方向
C.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严重失衡 D.人民公社的模式发生了变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帮助穷队发展生产转变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可知,中共中央对穷生产大队的扶持方式发生了变化,着重从技术上进行扶持,说明中央对人民公社模式之下的中国农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B项正确。人民公社投资方式的转变,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工农业生产出现严重失衡是在“大跃进”时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人民公社的模式变迁,排除D项。
5、新中国宣传画《妈妈开着拖拉机来了》创作于1960年,从图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A.农村开始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令人鼓舞 D.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
【答案】C
【解析】农业集体化是从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的,故A项错误;单从此图无法得出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得到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采用拖拉机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人民公社化,故D项错误。
6、下表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食产量统计表”。此表反映了中国( )
时间 | 粮食产量(万吨) |
1978年 | 304.77 |
1980年 | 320.56 |
1984年 | 407.31 |
A.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现代农业迅速崛起 D.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1978年之后的几年内粮食产量明显提升,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试点并迅速在全国推行,引发了农村经济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故选D项。
7、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1%。发展中国家粮食与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有所提高,由70年代的年均增长3%增加到3.3%。中国的增长率为4.4%。造成中国粮食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有(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
③“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 ④农业机械化在全国的普及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从1978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撤销了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①③正确;“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故②正确;④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8、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0年FAO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越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以上信息最能说明( )
A.两极格局导致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
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
【答案】D
【解析】两极格局1991年已结束,排除A项;B项是表象,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投机炒作”,排除C项;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这恰恰说明了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故选D项。
9、我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①政策支持 ②制度创新 ③农业科技进步 ④国际粮价的低廉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我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主要是内因的缘故,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都是我国解决粮食安全的内因,①②③正确;而国际粮价的低廉是外因,排除④。故选C项。
1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9年全世界有10亿人口在挨饿,今年下降为9.2亿左右。要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首要的途径是( )
A.缩小贫富国差距,提高贫穷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B.加强生物科技研究,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C.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无限制增长
D.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业投资,扩大农业生产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了人口挨饿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出发,B项正确。缩小贫富国差距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控制人口和调整经济结构不是首要的解决途径,C、D两项错误。
11、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生产发展和交通革命 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1800-1850年,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物价明显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由于机械化生产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交通运输改善,降低了运输成本,便利了商品流通,故选A项。
12、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约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集体化道路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一定局限
C.苏联模式使重工业飞速发展 D.新经济政策推动农业大规模发展
【答案】A
【解析】苏联从1929年开始大规模农业集体化,1936年基本完成,材料中“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约100倍”说明农业集体化推动机械化,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结束,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重工业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废止,故D项错误。
13、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有利于( )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答案】B
【解析】材料未反映农村的保障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和“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新型农业人才的补充,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故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城乡关系,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经济滞胀,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大型联合收割机数量变化不大且有所减少而小型联合收割机迅速增长,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小型拖拉机增加,故选B项。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于1953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方面,不是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故排除C、D两项。
15、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故选C项。材料看不出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故排除A项;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大型农场、养殖场,故排除B项;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有着悠久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十分重视粮食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末,“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凋敞之后,饥寒重切”。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实行了均田制,并在均田制基础上制定了租庸调的赋役制度,农民负担不是很重。官府还办起义仓、常平库,其目的是“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已是“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以后,宋、明、清各代经济发展都曾出现高潮。
——摘编自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粮食亩产量走势图。
——摘编自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
材料三 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95亿斤,1984年达到了8146亿斤,增长了33.65%;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78年的633斤,增加到1984年的781斤,增加了23.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了1984年的355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新突破,种植、畜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
——摘编自夏青《农村改革四十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手段及产生的经济效果。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1978年后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答案】
(1)手段: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沿用前代土地制度;轻徭薄赋;设立粮仓;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任答三点)
效果:粮食亩产量增加;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唐代成为封建经济繁荣的标志性时期;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趋势:古代粮食亩产量持续增长;近代单产水平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现代粮食生产虽出现曲折,但总体上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思考:粮食安全必须要有稳定的政局作为保障;农村经营体制须适时调整;要重视对耕地的保护;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要采取惠农富农政策以促进粮食增产;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任答三点,其他言之有理的亦可)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实行了均田制,并在均田制基础上制定了租庸调的赋役制度”可知,沿用前代土地制度并实行轻徭薄赋;根据材料一“官府还办起义仓、常平库”可知,设立粮仓;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以及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以及材料二“中国粮食亩产量走势图”可知,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粮食亩产量增加,唐代成为封建经济繁荣的标志性时期,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古、近、现代粮食的亩产量及总体的发展趋势概括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角度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的保障,农业政策的调整与支持,农业科技的投入,调动农民积极性等角度回答。
高中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精品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精练,共6页。
历史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随堂练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