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地理第一部分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5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征
展开1.甲气候区的降水主要来自(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东南信风带 D.盛行西风带
2.乙气候区呈狭窄条带状分布,主要原因是( )
A.沿岸寒流流经 B.山地地形阻挡
C.盛行西风影响 D.海陆分布状况
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回答第3题。
3.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植被覆盖率 D.地形条件
[2022·安徽六安联考]气流强烈上升常伴有雷电现象,且大气中杂质含量越大,雷电越强烈。世界上雷电现象最多的地方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地区,一年有290多天有雷电,晚上雷电多发。下图为马拉开波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四地降水量和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地降水量多,东北信风控制
B.②地降水量多,湖区附近水汽充足
C.③地降水量多,迎风坡地形雨
D.④地降水量多,赤道低气压控制
5.马拉开波湖地区晚上雷电多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晚上湖区温度高,气流上升强烈
B.谷风和湖风叠加,盛行上升气流
C.山风及信风相遇导致气流强烈上升
D.东北信风受地形阻挡,气流强烈上升
专练15 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征
1.D 由图可知,甲气候分布在纬度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带与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A、C错;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B错;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时,多阴雨天气,降水较丰富,D对。
2.B 乙气候主要是终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形成的,但由于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风带的影响向南北方向延伸,造成乙气候区呈狭窄条带状分布,B对,C错;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但不会阻止乙气候在内陆分布,A错;海陆分布不会限制西风带影响内陆的范围,D错。
3.D 本题以“平顶山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为情境,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材料给出“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这一信息,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选项的设置体现了从多个要素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观。读图中各观测点降水量分布状况和比例尺大小,可以发现较小范围内降水差异较大,结合材料信息,平顶山位于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则可以推断影响降水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条件,D项正确;太阳辐射主要影响气温,A项错误;图中各观测点并不完全是离海洋越近降水量越大,B项错误;各观测点降水量均较多,降水量的多少影响植被覆盖率,C项错误。
4.A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及下垫面等,从大气环流角度看,④地靠近赤道,受赤道低气压影响较大,降水多,故D正确;③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故C正确;②地位于湖区,水汽充足,降水较多,故B正确;①地虽然临海靠湖,但地形平坦,水汽不易抬升,加之受赤道低气压影响小,因而降水较少,A错误。根据题意,故选A。
5.C 本题考查大气运动。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晚上”,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晚上湖区温度比周边陆地高,山地冷气流下沉,与东北信风吹来的暖湿气流相遇,在冷气流的抬升下,暖湿气流强烈上升,形成雷电,A错误,C正确;谷风和湖风叠加发生在白天,与题意不符,B错误;地形的抬升作用没有昼夜的差异,D错误。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09 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09 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共3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5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征: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5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征,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