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学案
展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会使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的整厘米数的线段。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会使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难点:会画指定的整厘米数的线段。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提问:要知道苹果的味道,我们需要尝一尝。那么要知道物体的长短,需要我们怎么办?对!需要量一量。
打开课本50页。看:他们用了几种方法量课桌的长?第一种方法是用“拃”量。你们知道什么是“拃”吗?一“拃”就是指我们张开大拇指和食指,从大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长度。伸出你的一拃让同学们看看。你能快速地用他们的方法量一量自己的课桌的长吗?量好后举手把量出的结果报告给老师。很好,我们也能用不同的方法量了同样的课桌边的长,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对!使用不同的工具量出的就是不同的结果。再看都用“拃”量的结果又怎么样的?也不一样。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哦,原来“拃”也有大小。今天我们认识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的直尺。
请大家互相观察直尺,这些尺都有哪两个字?对!都有“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内容。板书:厘米
完成活动一,在直尺上找1厘米
1.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厘米吗?试试看,你能找到多少种不同位置的1厘米。
2.小组内交流各自找到的1厘米。组长做好评判。
师:.追问:你会找直尺上的1厘米吗?直尺上的长短不同的竖线叫刻度(板书并齐读:刻度),你找到的1厘米是在长刻度之间还是短刻度之间?是在数字几和几之间?为什么1厘米不是从尺的端点开始?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有多长给大家看看。
哦,1厘米只有这么短短的一段,那大家想想一般用“厘米”来量比较长还是比较短的物体?
活动二:在指定的材料中找1厘米
1.组长打开材料袋,将材料展示在桌上。
2.独立思考:你能在这些物体中找到大约1厘米吗?
3.小组合作寻找1厘米。注意将找到的大约1厘米的物体具体方面记录在下面。
4.组长代表本组展示交流找到的1厘米。
交流后老师小结。是的,像图钉的长度、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度、6个1角硬币的厚度、5个1元硬币的厚度、100张纸的厚度、胶带卷的厚度等等大约都是1厘米。生活中其实还有我们同学自己食指的宽度等等大约都是1厘米。
小结后追问:我们知道了1厘米,那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厘米、5厘米吗?找给小组同学看看,并说说2厘米、5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请组长检查大家找的和说的对不对,如有不对请帮助纠正。
活动三、量线段、画线段。
画前要想一想,从什么地方开始画,画到什么地方。要注意什么?
四、检测反馈
1.完成课本“想想做做”
第一题:在正确的图例上画“√”,指名学生说出错误的量法错在哪里。
第二题:引导学生先思考合适的方法再解答。解答后提示学生可以估算的方法检验自己的结果。
第三题:理解大约8厘米,可能比8厘米多一点,但是不可以超过8后边的中间短刻度;也可能比8厘米少一点,但不可以少于8前面的中间短刻度。
认识米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并建立米的表象,会用米作长度单位度量常见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请家长帮量身高,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刚才同学们在交流时都说到一个字“米”,那1米有多长呢?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我们一起到活动一中找答案。
活动一:找1米。
1.读课本,想一想量什么样的物体,需要用到米作单位?用什么工具来量呢?
2.认识米尺,知道1米是多长。用你的双手比画出1米给其他同学看。
3.教室里还有长度大约为1米的物体吗?快去找一找。
4.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找1米。
活动二:量长度。
1.想知道下面这些物体的长度吗?喊上你的朋友一起量一量。
黑板的长度大约是( )米; 教室门的高度大约是( )米;
教室的长大约是( )米,宽大约是( )米,高大约是( )米。
2.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准。
教室的长大约是( )米,宽大约是( )米,高大约是( )米。
2.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准。
活动三:练一练
1.量比较( )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 )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括号内填短或长)。
2.完成课本“想想做做”第4、5题,直接填在书上。
3.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检测反馈
四、自我挑战。
1.你能量出你的好朋友的身高吗?
2.你家的冰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洗衣机、电视机呢?
3.你睡觉的房间长、宽、高各是多少?
4.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除了用米尺,还有哪些工具来测量比较好?
认识线段
学习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
2.能在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线段,会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新朋友,大家看看是谁啊?(小黑板出示课题:认识线段)请大家齐读课题。
2.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一起进入活动一进行探索吧。
活动一:找线段
1.自学课本。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 动脑筋想一想能不能在纸上折出一条线段?
3.小组讨论。比一比那个组找到的教室里的线段多。
1.哪个小朋友愿意大声地把活动一的要求读给大家听一听?
2.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一。
3.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4.全班交流。
5.示范画线段。
6.请小朋友拿出刚才折的线段,找出它的两个端点指给同座看一看。
活动二:画线段
1.练习用直尺的边在下面空白处画一条线段。想一想,用直尺的边画线段要注意什么?
2.想一想,你还能用其他物品的边在下面画线段吗?试一试,看看谁想的办法多。
3.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当我们没有直尺时,要画线段,需要找什么样物体才能画出线段?(教师里挂钟的四条边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吗?)只要有一条直边的物体就可以用来画线段。
活动三、连线段。
1.连一连,并填空。
①连接下边的两点可以画出( )条线段。
· ·
②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出( )条线段,画成的是( )形。
· ·
③下面的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 )条。
· ·
· ·
2.小组交流填空内容。讨论:像上面的四个点,每两点连线要注意什么?
3.全班交流展示。
课后延伸:
下面的五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试试看。
实践活动:量一量
学习目标
通过对常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
让学生能够真正形成同一个问题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能力
学习过程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校的尺
1、在小组里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2、在全班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活动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用合适的尺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一步呢?一庹呢?
2、交流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活动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交流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再把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小组里讨论怎么做折痕才最长?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活动四:自己动脑筋量
1.学校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最篮球场的长度吗?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优秀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二 比例比例尺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二 比例比例尺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判断题,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四 比例学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四 比例学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