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学生版)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学生版),共10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文体特点。
2.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2.把握诗中人物、景物形象。
知识精讲
1.作家作品。
(1)李白(701~762),字 ,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称为“ ”。他的诗风为 。代表作《 》《 》《 》等。
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但不被重用;而且他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与 、 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2)杜甫(712~770),字 ,生于河南巩县,自称 。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被称为“ ”, 他的诗风为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反映百姓疾苦,他的诗被称为“ ”。在唐肃宗时,官任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
(3)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号 ,中唐时期伟大的 诗人。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主张“ , ”,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长篇叙事诗有《 》《 》。
2.文学常识。
(1)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 ”“ ”相仿,又称“ ”,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2)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 ,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 ,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 ”,简称“乐府”。
3.生字注音。
天姥山( ) 瀛洲( ) 天台山( ) 剡溪( ) 渌水( ) 著( )
殷岩泉( ) 澹澹( ) 悸( ) 訇然( ) 渚清( ) 霜鬓( )
铮( ) 悯然( ) 转徙( ) 浔阳( ) 声声思( ) 捻( )
霓裳( ) 间关( )红绡( ) 钿头( ) 银蓖( ) 谪居( )
还独倾( )
4.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列缺霹雳
②曲终收拔当心画
(2)古今异义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 今义:
②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 今义:
③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⑤因为长句
古义: 今义: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 今义: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 今义:
重点研读
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如何围绕梦境来写的,请理清全诗的结构。
全诗可分成三段:第一段,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第二段,写梦中游天姥山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恍惚的境界。醒来一看,只有身边的枕席,方才梦中的山水洞天全部烟消云散。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而长叹。第三段,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诗人由梦中引出的感叹,是梦后抒情言志。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为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梦境?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能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3.《登高》这首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描绘一幅精美的画图。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表现感情,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描述出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尾联分承五六两句,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本来兴味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4.宋代罗大经曾说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八层意思,请具体分析。
“悲”是这一联的核心,包含复杂情感。(1)万里:指地理长度,说明其远。(2)悲秋:在特殊季节里人的悲凉情绪,同时也在交待时间。(3)常:表示频率多或者时间长久。(4)作客:就是流浪,常作客就是常年流浪,很悲惨。(5)百年:表示时间长,长年,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年纪大,老了。(6)多病:身体不好,多有病痛。(7)独:孤独,无人陪伴。(8)登台:台为高处,独登台说明没有亲朋好友。因此,八层意思是: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5.《琵琶行(并序)》: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完成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6.《琵琶行》中白居易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司马”和“琵琶女”的社会地位不同、身世遭遇也各异,但是,透过诗人那“欲说还休”的文字,我们还是可以分明地感受到这两个人物的诸多“共性”——他们同是“出自京都”、同是“才华出众”、同是“落魄失意”、同是“别有幽愁暗恨”。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一个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一个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个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总之一句话,他们都因受到迫害而“沦落天涯”。所以,他们对封建社会迫害人才和压迫妇女有着相同的不平与愤恨;所以,“一曲琵琶语,感动司马心”,诗人才会把“琵琶女”引为同调,视为知己;所以,诗人才会从“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的政治遭遇中看到相似之处,从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慨叹。
知识拓展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登高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琵琶行(并序)
公元815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杀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裴度。当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按朝廷规矩,这个职务只管给太子讲道德修养之类的道理,不得干预朝政。可白居易不管这些,愤而上书,要求捉拿凶手。这给那些心中怀恨的权贵们找到了口实,经过一番鼓动,唐宪宗下令把白居易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还没到任,第二道诏令又来了,白居易被降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这是一首长达六百多字的长篇叙事诗,记叙了作者在浔阳江送客时,听到一位曾在长安红极一时的歌女弹奏的琵琶曲,以及她“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凄凉经历,从而感慨自己被贬江州的遭遇。诗中既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极具表现力的诗句,描画乐曲声,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沉委婉的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慨。这两首长诗,不仅有诗的意境美、语言美,而且还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因而深受历代的好评,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而他也被誉为善写叙事诗的巨匠。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zhě) 六幺(yāo) 慢捻(niǎn) 霹雳 (pī)
B.贾人(jiǎ) 荻花(dí) 钿头(diàn) 青冥(mín)
C.天姥(mǔ) 剡溪(shàn) 訇然(hōnɡ) 渌水(lù)
D.憔悴(qiáo) 猿啸(xiào) 潦倒(liáo) 浊酒(zhu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瀛洲 木屐 粟深林 催眉折腰
B.青崖 幽咽 常做客 转轴拔弦
C.艰难 鼓瑟 水浆迸 洞天石扉
D.丘峦 长嗟 侍权贵 东船西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忽魂悸以魄动 悸:猛然惊醒的样子
B.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穷困不堪
C.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睡着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凄凄不似向前声
5.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仍以“登高”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例句:登高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情景交融,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感激作歌行”的原因,在中被凝练成千古流传的两句诗:“ , ”。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7~8题。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8.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
答:
(二)(2021·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断停浊酒杯。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与他的《登岳阳楼》一诗风格接近。
B.第一句描写风急天高、猿声凄哀的情景,奠定了全诗“感伤悲凉”的感情基调。
C.颔联巧妙运用叠字,“萧萧”描写落叶飘零之态,“滚滚”描摹长江汹涌之状。
D.第五句横向展开,“常作客”叙写诗人作为客人常年在外,心情由此倍感凄凉。
10.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第七句中“艰难”的理解。
答:
(三)(2021·广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琵琶行》的节选部分,完成11~12题。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1.下列对这几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走”两句,一写亲人离散,一写容颜渐衰,写出了琵琶女生活遭遇的变化。
B.“门前冷落鞍马稀”描述了琵琶女的境况:色衰后,再也没有人来听其弹奏。
C.“重利轻别离”揭示了商人的价值观念,这决定了琵琶女必定时常独守空船。
D.琵琶女梦见“少年事”,不禁联想到当今的情况,今昔的对比让她伤心落泪。
12.这几句诗表达了琵琶女怎样的思想感情?“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古风(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了明星仙女。
B.第三至六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游于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升向天际。
C.第七至十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这首古诗中,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对照表现出来的。
14.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最后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琵琶行
戴复古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
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
白乐天,白乐天,
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
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
15.下列诗句中的“渠”与“为渠感激作歌行”中的“渠”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B.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李贺《三月过行宫》)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6.戴复古对白居易写作持怎样的态度?他有什么见解?
答:
(三)(2021·云南昆明一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③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②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③爨:烧火做饭。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食“翠柏”“晨霞”来表现自己乱世中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节。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是诗人坚守“吾道”。
C.颈联描写了百姓晨炊无米、夜寒难御的贫状,传达出对百姓的同情。
D.尾联诗人说自己已是身无分文,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
18.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9~20题。
夜闻歌者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9.联系《琵琶行(并序)》一诗,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并序)》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而这首诗基本上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20.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答: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文体特点。
2.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2.把握诗中人物、景物形象。
知识精讲
1.作家作品。
(1)李白(701~762),字 ,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称为“ ”。他的诗风为 。代表作《 》《 》《 》等。
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但不被重用;而且他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与 、 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2)杜甫(712~770),字 ,生于河南巩县,自称 。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被称为“ ”, 他的诗风为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反映百姓疾苦,他的诗被称为“ ”。在唐肃宗时,官任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
(3)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号 ,中唐时期伟大的 诗人。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主张“ , ”,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长篇叙事诗有《 》《 》。
2.文学常识。
(1)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 ”“ ”相仿,又称“ ”,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2)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 ,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 ,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 ”,简称“乐府”。
3.生字注音。
天姥山( ) 瀛洲( ) 天台山( ) 剡溪( ) 渌水( ) 著( )
殷岩泉( ) 澹澹( ) 悸( ) 訇然( ) 渚清( ) 霜鬓( )
铮( ) 悯然( ) 转徙( ) 浔阳( ) 声声思( ) 捻( )
霓裳( ) 间关( )红绡( ) 钿头( ) 银蓖( ) 谪居( )
还独倾( )
4.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列缺霹雳
②曲终收拔当心画
(2)古今异义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 今义:
②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 今义:
③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⑤因为长句
古义: 今义: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 今义: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 今义:
重点研读
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如何围绕梦境来写的,请理清全诗的结构。
全诗可分成三段:第一段,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第二段,写梦中游天姥山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恍惚的境界。醒来一看,只有身边的枕席,方才梦中的山水洞天全部烟消云散。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而长叹。第三段,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诗人由梦中引出的感叹,是梦后抒情言志。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为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梦境?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能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3.《登高》这首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描绘一幅精美的画图。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表现感情,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描述出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尾联分承五六两句,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本来兴味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4.宋代罗大经曾说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八层意思,请具体分析。
“悲”是这一联的核心,包含复杂情感。(1)万里:指地理长度,说明其远。(2)悲秋:在特殊季节里人的悲凉情绪,同时也在交待时间。(3)常:表示频率多或者时间长久。(4)作客:就是流浪,常作客就是常年流浪,很悲惨。(5)百年:表示时间长,长年,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年纪大,老了。(6)多病:身体不好,多有病痛。(7)独:孤独,无人陪伴。(8)登台:台为高处,独登台说明没有亲朋好友。因此,八层意思是: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5.《琵琶行(并序)》: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完成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6.《琵琶行》中白居易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司马”和“琵琶女”的社会地位不同、身世遭遇也各异,但是,透过诗人那“欲说还休”的文字,我们还是可以分明地感受到这两个人物的诸多“共性”——他们同是“出自京都”、同是“才华出众”、同是“落魄失意”、同是“别有幽愁暗恨”。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一个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一个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个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总之一句话,他们都因受到迫害而“沦落天涯”。所以,他们对封建社会迫害人才和压迫妇女有着相同的不平与愤恨;所以,“一曲琵琶语,感动司马心”,诗人才会把“琵琶女”引为同调,视为知己;所以,诗人才会从“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的政治遭遇中看到相似之处,从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慨叹。
知识拓展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登高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琵琶行(并序)
公元815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杀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裴度。当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按朝廷规矩,这个职务只管给太子讲道德修养之类的道理,不得干预朝政。可白居易不管这些,愤而上书,要求捉拿凶手。这给那些心中怀恨的权贵们找到了口实,经过一番鼓动,唐宪宗下令把白居易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还没到任,第二道诏令又来了,白居易被降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这是一首长达六百多字的长篇叙事诗,记叙了作者在浔阳江送客时,听到一位曾在长安红极一时的歌女弹奏的琵琶曲,以及她“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凄凉经历,从而感慨自己被贬江州的遭遇。诗中既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极具表现力的诗句,描画乐曲声,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沉委婉的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慨。这两首长诗,不仅有诗的意境美、语言美,而且还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因而深受历代的好评,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而他也被誉为善写叙事诗的巨匠。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zhě) 六幺(yāo) 慢捻(niǎn) 霹雳 (pī)
B.贾人(jiǎ) 荻花(dí) 钿头(diàn) 青冥(mín)
C.天姥(mǔ) 剡溪(shàn) 訇然(hōnɡ) 渌水(lù)
D.憔悴(qiáo) 猿啸(xiào) 潦倒(liáo) 浊酒(zhu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瀛洲 木屐 粟深林 催眉折腰
B.青崖 幽咽 常做客 转轴拔弦
C.艰难 鼓瑟 水浆迸 洞天石扉
D.丘峦 长嗟 侍权贵 东船西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忽魂悸以魄动 悸:猛然惊醒的样子
B.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穷困不堪
C.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睡着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凄凄不似向前声
5.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仍以“登高”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例句:登高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情景交融,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感激作歌行”的原因,在中被凝练成千古流传的两句诗:“ , ”。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7~8题。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8.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
答:
(二)(2021·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断停浊酒杯。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与他的《登岳阳楼》一诗风格接近。
B.第一句描写风急天高、猿声凄哀的情景,奠定了全诗“感伤悲凉”的感情基调。
C.颔联巧妙运用叠字,“萧萧”描写落叶飘零之态,“滚滚”描摹长江汹涌之状。
D.第五句横向展开,“常作客”叙写诗人作为客人常年在外,心情由此倍感凄凉。
10.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第七句中“艰难”的理解。
答:
(三)(2021·广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琵琶行》的节选部分,完成11~12题。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1.下列对这几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走”两句,一写亲人离散,一写容颜渐衰,写出了琵琶女生活遭遇的变化。
B.“门前冷落鞍马稀”描述了琵琶女的境况:色衰后,再也没有人来听其弹奏。
C.“重利轻别离”揭示了商人的价值观念,这决定了琵琶女必定时常独守空船。
D.琵琶女梦见“少年事”,不禁联想到当今的情况,今昔的对比让她伤心落泪。
12.这几句诗表达了琵琶女怎样的思想感情?“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古风(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了明星仙女。
B.第三至六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游于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升向天际。
C.第七至十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这首古诗中,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对照表现出来的。
14.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最后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琵琶行
戴复古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
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
白乐天,白乐天,
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
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
15.下列诗句中的“渠”与“为渠感激作歌行”中的“渠”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B.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李贺《三月过行宫》)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6.戴复古对白居易写作持怎样的态度?他有什么见解?
答:
(三)(2021·云南昆明一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③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②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③爨:烧火做饭。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食“翠柏”“晨霞”来表现自己乱世中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节。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是诗人坚守“吾道”。
C.颈联描写了百姓晨炊无米、夜寒难御的贫状,传达出对百姓的同情。
D.尾联诗人说自己已是身无分文,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
18.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9~20题。
夜闻歌者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9.联系《琵琶行(并序)》一诗,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并序)》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而这首诗基本上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20.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答: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