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4.2 等差数列第1课时教案
展开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 单元 | 第一单元 |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高二 |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2019版高中数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数列》。本节课主要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运算是代数学的核心,本节用具体例子说明了如何利用运算探索数列的取值规律。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代数变换在数列研究中的价值,蕴含着数列求和的一般方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形思想,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 ||||||
教学 目标与 核心素养 | 1数学抽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逻辑推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3数学运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应用 4数学建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综合应用 5直观想象: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特征以及它与相应二次函数的关系 6数据分析: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首尾配对法”与“倒序相加法”(即首尾配对法要分奇偶,倒序相加则可一步到位),学生经历公式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 ||||||
重点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 ||||||
难点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据说,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老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2+3+4+…+100=? 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 (1+100)+(2+99)+…+(50+51)=10150=5050 高斯的算法实际上解决了求等差数列 1,2,3,…,n,… ① 前100项的和的问题.
|
数学史导入
高斯,德国数学家,近代数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在天文学、大地测量学、磁学、光学等邻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
|
通过了解历史上高斯的故事,提出等差数列求和问题
| ||||||
讲授新课 |
思考 你能说说高斯在求和过程中利用了数列①的什么性质吗?你能从中得到求数列①的前n项和的方法吗?
对于数列①,设, 那么高斯计算方法可以表示为 . 可以发现,高斯在计算中利用了 这一特殊关系,这就是上一小节例5中性质的应用,它使不同数的求和问题转化成了相同数(即101)的求和,从而简化了运算.
将上述方法推广到一般,可以得到: 当n是偶数时,有 , 于是有
当n是奇数时,有
所以,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
思考 我们发现,在求前n个正整数的和时,要对n分奇数、偶数进行讨论,比较麻烦.能否设法避免分类讨论?
如果对公式 作变形,可得 它相当于两个相加,而结果变成n个(n+1)相加. 受此启发,我们得到下面的方法: , , 将上述两式相加,可得 所以
探究 上述方法的妙处在哪里?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到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吗?
可以发现,上述方法的妙处在于将“倒序”为,将两式相加,得到n个相同的数(即n+1)相加,从而把不同数的求和转化为n个相同的数求和. 对于等差数列 ,因为 , 由上述方法得到启示,我们用两种方式表示 ① ② ①+②,得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1)
对于等差数列,利用公式(1),只要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末项 ,就可以求得前n项和.另外,如果已知首项和公差d,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就完全确定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和d来表示. 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公式(1),可得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思考: 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1)和公式(2)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提示:共同点是两个公式均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均需知道 . 不同点是 还需知道, 还需知道d,解题时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 ①两个公式一共涉及五个量. 通常已知其中三个,可求得其余两个,而且方法就是解方程(组),这也是等差数列的基本问题形式之一 ②当已知首项,末项,项数n时,用公式. 用此公式时,有时要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如,从而有
思考: 2. 等差数列中, 与 相等吗?表示什么意义? 提示:相等,表示等差数列前n项的平均数.
思考 3. 不从公式(1)出发,你能用其他方法得到公式(2)吗? 提示: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入手
例6 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 (1)若,,求 ; (2)若,,求; (3)若, , ,求n. 分析: 对于(1),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求和;在(2)中,可以先利用的值求出d,再利用公式求和;(3)已知公式 中的, 和,解方程即可求得n.
解: (1)因为,,根据公式 ,可得 .
(2)因为,, 所以 .根据公式,可得
(3)把, , 代入 得 整理,得 解得 n=12,或n=-5(舍去) 所以 n=12
例7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吗? 分析:把已知条件代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2)后,可得到两个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解解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就可以求得.
解:由题意,知 , . 把它们代入公式 , 得 解方程组,得 所以,由所给的条件可以确定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
一般地,对于等差数列,只要给定两个相互独立的条件,这个数列就完全确定.
探究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其中 为常数,且 . 任取若干组,在电子表格中计算的值(图4.2-3给出的情况),观察数列的特点,研究它是一个怎样的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 观察C列,显然,是等差数列。
思考: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其中 为常数,且 ,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若是,则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分析: ∵ 当时, 当n=1时, 又 ∵ 当n=1时, ∴当且仅当r=0时,满足 故只有当r=0时,该数列才是等差数列, 此时,首项,公差 当 时,不满足 ,此时,数列不是等差数列.
结论: 数列是等差数列 (p、q为常数)
课堂练习: 1 (改编例7)已知一个等差数列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吗? 解法1:由题意知 , . ∴ 解得: 于是 得 ∴
解法2: 设 则
得: ∴
2 在等差数列中, (1) 已知,,求; (2) 已知, 求 . 解: (1)法1: ∵ , ∴ , 得 , ∴
法2: ∴ 即 ∴ , ∴
(2)法1: ∵ , ∴ ∴ 法2: ∵ ∴ ∴
3 已知是数列的前n项和,根据条件求. (1) ; (2) . 解: (1)当 n=1 时,, 当时, 又 不适合上式, 所以
(2)当 n=1 时,, 当时,
显然, 适合上式. 所以.
注: (1)已知求,其方法是 ,这里常常因为忽略条件“”而出错 (2)在书写的通项公式时,务必验证n=1是否满足的情形.如果不满足,则通项公式只能用表示.
4 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则该数列的公差为________. 答案:2A
解法1: 数列 的前n项和为,所以当时,,当n=1时满足,所以d=2A.
解法2:(结构特征法) 设d为数列的公差, 因为 所以,得d=2A.
|
学生思考、讨论
注意: 首尾配对要分奇、偶数讨论
注意: 倒序相加法可避免分类讨论
引导学生从几何上体会倒序求和的方法
|
探究高斯方法简化运算的本质原因,即通过等差数列的性质,将不同数求和问题转化为相同数求和问题,从而用乘法运算简化了求和运算
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将公式变形,通过变形后的等式的意义,构造对应的计算方法,得到倒序求和的方法
总结倒序求和的方法
例题巩固
| ||||||
|
|
|
| ||||||
课堂小结 |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例题巩固
|
|
| ||||||
板书 |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例题巩固 3 课堂练习
|
|
| ||||||
教学反思 |
|
|
|
数学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第四章 数列4.2 等差数列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第四章 数列4.2 等差数列精品教案,共10页。
数学4.2 等差数列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4.2 等差数列精品教学设计,共10页。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4.2 等差数列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4.2 等差数列精品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