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6*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6*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设计,共22页。
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 素养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背景以及他的主要作品,找出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梳理剧中的人物关系。2.阅读节选的文本,找出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借助人物的对白以及独白,把握哈姆莱特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品味剧中人物的命运,总结剧本的主题,唤醒良知和悲悯情怀。 第1课时学习任务一 梳理情节,把握冲突情境任务《哈姆莱特》是一出关于复仇的戏,但各方争来争去,争夺的焦点还是权力,是权杖,是王位。无论是克劳狄斯的弑兄,还是王后的失节,抑或是哈姆莱特的复仇,可以说,莎翁的《哈姆莱特》刻画了一群权欲熏心的小丑。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班级,听听同学们的生动讲述。活动1:整体感知,梳理关系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勾画剧中出现的人物,梳理出主要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答: 参考答案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现在的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乔特鲁德——丹麦王后,哈姆莱特的母亲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吞——哈姆莱特的同学波洛涅斯——克劳狄斯的御前大臣,奥菲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波洛涅斯的女儿,哈姆莱特的恋人活动2:深入文本,概括情节深入阅读文本,结合人物对话的特点,把“第三幕第一场”剧本分成三部分并概括主要内容。答: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开头到“国王及波洛涅斯下”)国王听取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吞的“汇报”,指使奥菲利娅进一步试探哈姆莱特。第二部分(从“哈姆莱特上”到“变作今朝的泥土”)哈姆莱特看似疯狂的言行让奥菲利娅痛苦万分。第三部分(从“国王及波洛涅斯重上”到结束)国王疑虑进一步加深,波洛涅斯提出让王后再次试探哈姆莱特。活动3:再读文本,把握冲突反复诵读人物对白和独白,概括出这一场的主要戏剧冲突。答: 参考答案 ①哈姆莱特和国王的冲突:国王步步紧逼,哈姆莱特孤立无援,只能用疯言疯语伪装自己。②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的冲突:哈姆莱特不得已的伪装让奥菲利娅很痛苦。奥菲利娅被人利用,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本质上仍然是哈姆莱特和国王的冲突。第2课时学习任务二 解读人物,挖掘主题情境任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千百年来,这个复仇的王子带给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以无尽的想象。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为了复仇,他自以为是地制订了周密的计划,而动起手来却是一塌糊涂;英国的柯勒律治认为,哈姆莱特勇敢,对死无所谓,但他由于敏感而动摇,因为多思而拖延,在努力下决心的过程中失掉了行动的能力;而国内学者黄颇1991年在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极其醒目的《哈姆莱特没有延宕》一文,这与以往的国内外评论家的观点针锋相对……剧中的哈姆莱特究竟是不是延宕的王子?班级决定为此举行辩论会,拓展阅读整个剧本,品读语言,深入形象,准备辩词。活动1:诵读文本,品味语言人们通常用“通俗的语言中表现出诗意”评价这部诗体剧的语言,请仿照示例,赏析奥菲利娅的语言。示例:哈姆莱特: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馋人的诽谤。出家去吧,去;再会!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出家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赏析:①“做嫁奁”“嫁给一个傻瓜”“出家”等词语是纯粹的口语,通俗易懂,但是“冰一样坚贞”“雪一样纯洁”等句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奥菲利娅的冰清玉洁,通俗中洋溢着诗意。②哈姆莱特让相恋的女孩出家,表现了他特殊情形下不得不装疯卖傻,想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激发奥菲利娅看清真相,逃离这个非人的现实,其实是表达了对奥菲利娅的深沉的爱。奥菲利娅:……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赏析: 参考答案 ①“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用通俗的语言直接表达出自己此时的伤心。“音乐一般的盟誓”“芬芳的甘蜜”“美妙的银铃”等句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描绘了过去恋爱的甜蜜,诗句通俗中透露着诗意。②过去越美好,现实越残酷,奥菲利娅用直白而又诗意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极度痛苦,也表现出她的幼稚简单。活动2:深入文本,把握形象阅读本文中的独白和对白,你会发现一组组矛盾,而人物的性格就在这些语言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样是评价奥菲利娅,语意却截然相反,请比较文中有这样特点的句子,结合例句分析哈姆莱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哈姆莱特: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哈姆莱特: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答: 参考答案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气质忧郁,反对王权、神权。在复仇之路上,他虽说犹豫、迟疑,但是很有智慧。在节选的第三幕第一场中,他为了找出杀害父亲的凶手,不得不对昔日的恋人说违心的话,他的表演骗过了几乎所有的人,也反映出他对奥菲利娅深沉的爱。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行动,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活动3:结合全剧,写出辩词剧中的哈姆莱特究竟是不是延宕的王子?班级决定为此举行辩论会,请拓展阅读整个剧本,围绕自己的观点,从三个方面写出自己的辩词。要求:观点明确,以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的表现为其中的一条论据。答: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哈姆莱特是延宕的王子。理由如下:①他性格优柔寡断。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在做决定上了,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课文所选这一幕,他装疯卖傻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开始他的叔父根本没有怀疑他。②他错失良机就是延宕。当他通过“戏中戏”得知叔父就是仇人时,就应该寻找一切机会复仇。但是当叔父祈祷时,他本有机会实现复仇计划,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这与他人文主义者的性格局限有关。③责任大,个人力量弱小,他才始终犹豫,延宕。哈姆莱特也把重整乾坤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这个责任面前,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终在探索中延宕,在延宕中探索,想要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这正是哈姆莱特延宕的主要原因。诚如黑格尔所说“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去做”。(示例二)我认为哈姆莱特不是延宕的王子。理由如下:①一方面,他是在周密部署。哈姆莱特没有立即举剑为父复仇,而是经历了各种曲折、变故、反省、质变,最后报得大仇,与敌人同归于尽。故事充满了波澜,却也精彩了许多。这样曲折的构思让我们认识到他不过是一个势单力孤的王子,他清醒地看到了黑暗势力的异常强大,从而很自然地将复仇视为一个长期的计划,没有想过一朝成功。课本所选的这一幕,他装作恋爱失意而胡言乱语,正是想迷惑国王,实现自己的计划。②一方面,他的多思多虑,否定的是自己的“错误行动”,不是“拖延行动”。他不过是一个不成熟、易冲动、行事鲁莽的年轻人。他不是延宕,而是有点轻率。本来他的叔父没有怀疑他,可是他自作聪明装疯卖傻,导演“戏中戏”。这无疑是打草惊蛇,引起了叔叔的警觉。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鲁莽行动使事态并没有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时,这引发了他对自己的否定和气恼。③一方面,他的确有几次主观上的拖延,特别是叔父祈祷时暴露了真相时,但他的理想是拯救乾坤,替天行道,不仅仅是报一己之仇,所以不能立刻杀掉。可以说在神圣的使命面前,他只是用心良苦,从没有退缩,算不上主观上延宕。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探究任务。选文一: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陆怡彤 远山她像极了一位童心未泯的邻家奶奶,有着正午阳光一般的笑容。侃侃而谈中,她的话语流露出对人生与戏剧的睿智思考,眼神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坚定之光。这便是我们对陈薪伊的印象。由陈薪伊执导的话剧《哈姆莱特》在国家大剧院结束了长达8天的演出。这位年届耄耋的中国女导演,以自己的人生感念和戏剧探索,为全世界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2016年画上了一个韵味悠长的句号。陈薪伊说,自己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她看过两部莎翁作品的电影,苏联邦达尔邱克主演的《奥赛罗》和英国奥利弗导演并主演的《哈姆莱特》。她顺着他们的思路认识了一个忧郁的王子“哈姆莱特”。20世纪80年代初,陈薪伊开始学习导演专业,对戏剧的研读让她对莎士比亚的认识慢慢成熟起来,莎剧对人性犀利的解剖让她懂得“经典”与“大师”的含义。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排演剧目中,她是《麦克白》分场导演之一,并在剧中扮演了麦克白夫人。1986年,陈薪伊执导的《奥赛罗》参加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引起强烈反响,她因此被评为当年“全国十佳导演”之一。时隔30年,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陈薪伊再次走进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如何才能排演出与众不同的《哈姆莱特》?如何才能引导中国观众读懂《哈姆莱特》?这些问题在陈薪伊的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直至她再次打开《哈姆莱特》的中文译本,翻译家朱生豪走进了她的视野。一个火花闪现,“答案就在这里”。朱生豪,32年的短暂人生,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剧作。提起译笔的那一刻,朱生豪勉励自己:“从今天起,我埋葬了青春的游戏,肩挑人生的负担,做一个坚毅的英雄。”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朱生豪曾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没有莎士比亚翻译,所以他决定要坚持翻译莎翁剧作,就好像他来人间就为了翻译这一件事。这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抗战。他一个人在轰炸机的威胁之下,在轰炸上海的炮火声中,完成了自己的翻译。当《哈姆莱特》的手稿被炸毁以后,他又重新再来。陈薪伊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与破旧的床,忘不掉朱生豪头上的轰炸机螺旋桨,忘不掉屋外的狂轰滥炸,仿佛被烧焦的手稿还挥不去地飘零在半空中。犹如一颗石子,在她的内心荡起波澜。这一次,她在朱生豪的《哈姆莱特》译本中读到更多的是共鸣。朱生豪将出场两次且只有几句台词的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放在了人物表的第三位。在陈薪伊看来,满是亢奋与激情的朱生豪是在用言出即行的小福丁布拉斯来观照哈姆莱特。于是,她在话剧《哈姆莱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由演员佟瑞欣一人分饰二角来完成。她解释说:“朱生豪有着令我崇尚的理想人性,即莎士比亚崇尚的理想人——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在剧中朱生豪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与哈姆莱特怠惰延宕的性格、懦弱犹豫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对抗。”在这部悲剧中,她期望“无冕之王”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表演转换能够唤醒观众,希望人们可以用对比的思维重新判断那个被粉饰过的白马王子,从而拷问每一个和自己有关的细枝末节,去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曾执导过话剧《商鞅》的陈薪伊,在大多数导演退居幕后的这个年纪,仍然选择了舞台第一线,“言出必行”何尝不是投射了她的艺术人生。这版《哈姆莱特》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中国味道”的细节。舞台布景里中国建筑元素的运用,昆曲《牡丹亭》音乐的加入,等等,都是现场观众的会心之处。如何令中西文化和谐融洽地共处一个空间,大概是每一个戏剧人都要探索的时代命题。陈薪伊说:“虽然许多戏剧的处理是在解剖哈姆莱特,但我不能让哈姆莱特失去莎士比亚戏剧中高贵的气质和高雅的风韵。因而,我用高贵的气质去融合不同的剧种。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乐,因为无论是花园殉情,还是父亲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奥菲利娅和杜丽娘都是十分相似的。”“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这是《哈姆莱特》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也正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日夜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节;因为忠于自己,她渴望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都交付于舞台,把舞台视为不能亵渎的神圣的殿堂,努力用思想和世界观去诠释戏剧作品,感召观众。“我的人生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戏剧人生,我的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戏剧。”这便是陈薪伊和她的戏剧人生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选文二:莎士比亚传[英]彼得·艾克洛德在英国中部、伦敦西北面的沃里克郡,有一个普通的小镇,名叫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就是诞生在这个小镇上。7岁那年,莎士比亚进了镇上的文法学校。除了在学校读书以外,少年时代留给莎士比亚深刻印象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茂密荒凉的亚登森林从北方一直伸展到斯特拉特福镇周围,莎士比亚在童年时就听说过有关这个森林的许多故事。后来,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这部喜剧里特别提到故事里的英雄罗宾汉。莎士比亚在童年的时候还听过一些可怕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讲到有几个极其丑陋的巫婆,她们能预言人的未来。后来,莎士比亚在悲剧《麦克白》中生动地描写了三个巫婆的形象。1575年7月,伊丽莎白女王到离斯特拉特福镇不远的肯尼沃斯城堡做客,欢迎仪式上,许多人装扮成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牧神、海神、河神和其他各种神怪,走在游行的队伍里。11岁的莎士比亚也见到了这次欢迎仪式的盛况。当时英国已经有不少流浪的剧团多次到过斯特拉特福镇。少年时代的莎士比亚有很多机会观看戏剧演出。少年莎士比亚对演戏很感兴趣,也许这正是他把毕生贡献给戏剧的最初的原因。后来他在戏剧《哈姆莱特》里满怀亲切之感地描写了流浪剧团的演出情况。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代,那个时代的精神是进取的、开放的,许多年轻人都不安于现状,想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莎士比亚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离开他的故乡小镇,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的。1587年左右,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年)以写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第二时期(1601—1607年)以写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第三时期(1608—1613年)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莎士比亚已经逝世300多年了,几百年来,不同的民族都用各自的语言赞扬过莎士比亚,历代的大作家们几乎都将莎士比亚视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他们都认为莎士比亚是不朽的。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评价他: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17世纪英国伟大的诗人、一个真正的清教徒弥尔顿也对莎士比亚推崇备至。17、18世纪的一些古典主义作家,如德莱顿、蒲柏等人不得不赞美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德莱顿语)。到了19世纪,莎士比亚更是风靡全欧洲。雨果、司汤达等人在与古典主义做斗争时,都高举莎士比亚的大旗。18、19世纪的许多大作家如伏尔泰、雨果、屠格涅夫、罗曼·罗兰等都曾或多或少地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模仿,在作品中留下了莎士比亚的影子。到了20世纪,莎士比亚在国际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出,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莎学批评流派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莎剧舞台艺术。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新兴的学科都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使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价值。现在全世界有众多的莎学研究机构,每年都会举行世界性的莎士比亚研究会议,全世界还有各种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刊,莎士比亚图书馆等。在电影和电视出现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是不断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世界文学史上那些不朽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总体上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莎士比亚的戏剧常常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某些本质特征。莎士比亚的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真实性是他遵循的根本原则。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源于生活的材料写进作品,必然会唤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又是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浪漫的风格,歌颂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莎士比亚把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相对照,以此鼓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摘编自《莎士比亚传》)相关链接:①莎士比亚独自来到伦敦后,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下。(《莎士比亚的故事》)②莎士比亚曾说: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奋斗一生,可永远长眠。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莎士比亚经典名言》)探究任务:1.请结合对《哈姆莱特(节选)》课文的学习,思考陈薪伊导演是如何让“哈姆莱特”这一形象在体现莎翁精神的同时更好地让中国观众接受的?陈薪伊导演身上体现出哪些精神品质?答: 参考答案 做法:①在《哈姆莱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以期用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表演转换唤醒观众;②在《哈姆莱特》中设计了“中国味道”的细节,如舞台布景里运用中国建筑元素,加入昆曲《牡丹亭》音乐等;③话剧力求忠于自己,如在剧中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节,力求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精神品质:①对人生与戏剧的睿智思考,眼神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坚定之光,体现出一位导演的优秀职业操守。②善于观察和借鉴,排演出与众不同的《哈姆莱特》,引导中国观众读懂《哈姆莱特》,让戏剧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演变,推广了戏剧,体现出一位导演的责任。③忠于原作,观照人生,视剧本和舞台如生命,彰显出一位优秀导演的人生观。2.有人说,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请结合《莎士比亚传》与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理解分析。答: 参考答案 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代,精神是进取的、开放的,莎士比亚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浪漫的风格,歌颂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他笔下的哈姆莱特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选文中莎士比亚赋予哈姆莱特高贵、理智、青春貌美的形象特点。剧中一连用“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等七个短语,借奥菲利娅之口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说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3.请结合对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的学习,参考《莎士比亚传》《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思考并概括莎士比亚成为不朽的大家的原因?答: 参考答案 莎士比亚成为不朽的大家的原因:①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少年时,见闻丰富,进入社会后从事过多种平凡的工作,积累大量生活素材;②对戏剧充满深厚兴趣;③自强自立,面对冷嘲热讽矢志不渝;④勤劳,他说“勤劳一生可得永眠”;⑤有良好的时代氛围,在进取、开放的文艺复兴时代,受到较好的熏陶;⑥创作的作品及其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和传颂;⑦剧作富有高贵的气质和高雅的风韵。 附:自主学习空间生平莎士比亚(1564—1616),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法学校学习,后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1616年4月23日不幸去世。作品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历史剧:《亨利四世》。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评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行,但现在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认为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要求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这场运动中代表人物有但丁、彼特拉克、乔万尼·薄伽丘、莎士比亚等。2.莎翁悲剧的特点(1)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3.他还叫我来请两位陛下同去看看他们演得怎样哩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时所用的敬称。1.音形识记(1)读准字音嫁奁(lián) 篡夺(cuàn) 陨落(yǔn)吮吸(shǔn) 延宕(dànɡ) 踌躇(chú)鞭挞(tà) 脂粉(zhī) 吐露(lù)露马脚(lòu) 创痛(chuānɡ) 创新(chuànɡ)(2)辨明字形 2.词语辨析(1)篡夺·抢夺【辨析】二者都有“夺取”的意思。篡夺: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抢夺:指用强力把别人的东西夺过来。(2)掩盖·掩饰·掩藏【辨析】掩盖:泛指直接遮蔽起来,不使显露。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掩饰:着重指用粉饰等手段加以遮盖。多带贬义。对象较窄,多用于抽象事物。掩藏:着重指隐藏。对象常是人、物,有时也可是抽象事物。使用范围较广。(3)变换·变幻【辨析】变换:意为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从一种换成另一种,其过程或结果一般是具体的,如“变换位置、变换手法”等。变幻:意为不规则地改变,即变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如“风云变幻”等。3.成语识记(1)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物或事入迷着魔。(2)甜言蜜语:像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好听的话。(3)涂脂抹粉: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4)当机立断: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 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悲剧《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丹麦史》,已经流传多年,复仇也是舞台上风行一时的俗套情节。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两者都焕发出了新意,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迷惘的年轻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企图。莎士比亚写戏( )。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能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 ;他的喜剧和悲剧不是单纯的,而是错杂的混合体。莎士比亚在表达他对历史、现实及人性的考察和认识时,以正面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也常常借各色人之口让多种社会思想和话语同台“表演”, 。举个例子,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线索的情节交错发展,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表现都包含很多彼此抵牾的复杂成分,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的困惑和局限。莎士比亚的早期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以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 的感情和思想。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革故鼎新 起伏跌宕 众说纷纭 扣人心弦B.推陈出新 波澜壮阔 众说纷纭 振聋发聩C.推陈出新 起伏跌宕 百家争鸣 扣人心弦D.革故鼎新 波澜壮阔 百家争鸣 振聋发聩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等。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第一空介绍的是悲剧《哈姆莱特》,属于文学方面,应该用“推陈出新”。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起伏跌宕:指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第二空修饰的对象为文章“情节”,应该用“起伏跌宕”。众说纷纭:各种说法很多,而不一致。强调“说”。百家争鸣:原指我国战国时期各家学说蜂起,各种流派互相争论、互相批评的局面。现指各种学术流派可以自由讨论,自由发表意见。第三空上文内容是“借各色人之口让多种社会思想和话语同台‘表演’”,应该选与之对应的“百家争鸣”。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第四空用于修饰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的感情,应该用“扣人心弦”。故选C。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太介意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三一律”陈规,也不拘泥于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B.不拘泥于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三一律”陈规,也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C.不太介意“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拘泥于划分悲喜雅俗D.不拘泥于“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太介意划分悲喜雅俗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上文观点句是“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列举的《哈姆莱特》的例子突出了其新意,要补写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应照应“创新者”“新意”,首句应写成“不拘泥于……”句式,排除A、C两项;D项,“不拘泥于‘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太介意划分悲喜雅俗”结构混乱,应该排除。故选B。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B.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C.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浓墨重彩地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表达了一位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迷惘的企图。D.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迷惘的企图。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共有三种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哈姆莱特”,第二个分句缺少主语,应把“剧作”移到“浓墨重彩”前;二是“表达……企图”搭配不当;三是语序不当,应改为“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故选A。4.根据所提供的文字,补写有关内容,使之保持完整。莎士比亚是一个典范,更是一位良师。在其人生的旅途中,他不只是用眼去观察世界,而且用心灵去感知世界; , ; , 。所以,如果这个世界上需要典范的话,那么莎翁就是最好的典范;如果人生需要良师的话,那么莎翁就是人人需要学习的良师。答案 (示例)他不只是用手去触摸世界 而且用心灵去体验世界 他不只是用脚去丈量世界 而且用心灵去感悟世界5.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请把下面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为“人文主义”下一个定义。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①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②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形成的。③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扬人是宇宙的主宰。④人文主义反对封建思潮,提倡个性解放。⑤人文主义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答: 答案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以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扬人是宇宙的主宰、反对封建思潮,提倡个性解放、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为内容的思想体系。解析 “下定义”实际就是把短句转化成长句。短句变长句为句式变换的常见形式之一,一般是找出关键句子作主干,其余分句依据内容分作修饰成分。组合时要注意逻辑顺序,且把重复成分删去,不能漏掉原文的信息,同时还应注意要以单句的形式组织答案。二、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莎士比亚(罗密欧及鲍尔萨泽持火炬铁锄等上。)罗密欧 把那锄头跟铁钳给我。且慢,拿着这封信;等天一亮,你就把它送给我的父亲。把火把给我。听好我的吩咐,无论你听见什么瞧见什么,都远远地站着不许动,免得妨碍我的事情;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所以要跑下这个坟墓里去,一部分的原因是要探望探望我的爱人,可是主要的理由是要从她的手指上取下一个宝贵的指环,因为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所以你赶快给我走开吧;要是你不相信我的话,胆敢回来窥伺我的行动,那么,我可以对天发誓,我要把你的骨骼一节一节扯下来,让这饥饿的墓地上散满了你的肢体。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你可不要惹我性起。鲍尔萨泽 少爷,我走就是了,决不来打扰您。罗密欧 这才像个朋友。这些钱你拿去,愿你一生幸福。再会,好朋友。鲍尔萨泽 (旁白)虽然这么说,我还是要躲在附近的地方看着他。他的脸色使我害怕,我不知道他究竟打算做出什么事来。(退后)罗密欧 你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儿,我要掰开你的馋吻,(将墓门掘开)索性让你再吃一个饱!帕里斯 这就是那个已经放逐出去的骄横的蒙太古,他杀死了我爱人的表兄,据说她就是因为伤心他的惨死而夭亡的。现在这家伙又要来盗尸掘墓了,待我去抓住他。(上前)万恶的蒙太古!停止你的罪恶的工作,难道你杀了他们还不够,还要在死人身上发泄你的仇恨吗?该死的凶徒,赶快束手就捕,跟我见官去!罗密欧 我果然该死,所以才到这儿来。年轻人,不要激怒一个不顾死活的人,快快离开我走吧;想想这些死了的人,你也该胆寒了。年轻人,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使我再犯一次罪。啊,走吧!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因为我来此的目的,就是要跟自己作对。别留在这儿,走吧;好好留着你的性命,以后也可以对人家说,是一个疯子发了慈悲,叫你逃走的。帕里斯 我不听你这种鬼话;你是一个罪犯,我要逮捕你。罗密欧 你一定要激怒我吗?那么好,来,朋友!(二人格斗)侍 童 哎哟,主啊!他们打起来了,我叫巡逻的人来!(下)帕里斯 (倒下)啊,我死了!——你倘有几分仁慈,打开墓门来,把我放在朱丽叶的身旁吧!(死)罗密欧 好,我愿意成全你的志愿。让我瞧瞧他的脸:啊,茂丘西奥的亲戚,尊贵的帕里斯伯爵!当我们一路上骑马而来的时候,我的仆人曾经对我说过几句话,那时我因为心绪烦乱,没有听得进去。他说些什么?好像他告诉我说帕里斯本来预备娶朱丽叶为妻。他不是这样说吗?还是我做过这样的梦?或者是我神经错乱,听见他说起朱丽叶的名字,所以发生了这种幻想?啊!把你的手给我,你我都是记录在恶运的黑册上的人,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一个坟墓吗?啊,不!被杀害的少年,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死了的人,躺在那儿吧,一个死了的人把你安葬了。(将帕里斯放入墓中)人们临死的时候,往往反会觉得心中愉快,旁观的人便说这是死前的一阵回光返照。啊!这也就是我的回光返照吗?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提伯尔特,你也裹着你的血淋淋的殓衾躺在那儿吗?啊!你的青春葬送在你仇人的手里,现在我来替你报仇了,我要亲手杀死那杀害你的人。原谅我吧,兄弟!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留在这儿,跟你的侍婢,那些蛆虫们在一起。啊!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挣脱恶运的束缚。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巉岩上冲撞过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饮药)啊!卖药的人果然没有骗我,药性很快地发作了。我就这样在这一吻中死去。(死)[注] 意大利维洛那城的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仇,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流血事件。一天,凯普莱特家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在朋友的怂恿下,戴上假面具去参加。舞会上,他与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一见钟情。但经过化装的罗密欧还是被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认出,两人差点打了起来。舞会结束后,罗密欧偷偷跳进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想再看看朱丽叶。朱丽叶此时正好站在阳台上,喃喃自语,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罗密欧十分激动,也向她倾吐衷肠。直到天亮,俩人才依依惜别。第二天,罗密欧把两人的感情告诉了修道院的劳伦斯长老。长老表示支持,并暗中主持婚礼,希望借此结束两家的宿怨。结婚的当天中午,罗密欧和朋友班伏里奥、茂丘西奥在大街上与提伯尔特相遇,发生冲突,茂丘西奥被刺死。罗密欧忍无可忍,也拔剑刺死了提伯尔特。这使两家的仇恨更加激化,罗密欧也因此遭放逐。罗密欧走后不久,凯普莱特就逼迫朱丽叶与帕里斯伯爵结婚。朱丽叶焦急万分,请求劳伦斯长老帮助。长老急中生智,一面让朱丽叶在婚前的夜晚服下他的假死药,一面派人送信给罗密欧,让他适时赶来带走朱丽叶。朱丽叶依计行事,可是送信的人却没有如期找到罗密欧。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悲痛欲绝,匆匆回到维洛那城,来到朱丽叶的墓地。节选的部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6.下面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罗密欧对鲍尔萨泽的恐吓,对自己心境的描述,说自己是“一个不顾死活的人”“一个疯子”等,都形象地反映出他听到朱丽叶死亡后的悲痛和绝望的心情。B.《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男女双双惨死的故事,莎士比亚通过这出爱情悲剧主要表现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C.“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表明罗密欧既有对人间的眷恋,又有立志死亡、追随朱丽叶而去的决心。D.“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这表明他不愿意相信朱丽叶已经去世,甚至想象这是妖魔要让她做情妇,这是他因极度痛苦而产生的精神幻觉。答案 A解析 B项,概括有误,通读全文,并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可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决不仅是一幕简单的爱情悲剧,还表现了封建与反封建的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斗争。C项,“有对人间的眷恋”有误,罗密欧的求死之念很坚定。D项,“产生的精神幻觉”分析有误,应是他极度痛苦和深深思念的外露。7.从文中找出罗密欧对他的仆人所用的一连串命令甚至带有恐吓的语言,并说说这些语言表现了什么。答: 答案 “把那锄头跟铁钳给我”“把火把给我”“听好我的吩咐”“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这些语言突出地表现了爱人的死亡给罗密欧带来的巨大悲痛和由此而引起的激动、暴怒的心理。解析 戏剧主要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中心的。“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正因为爱之深、爱之切,在得到爱人已死的消息后,罗密欧才会陷入这种狂乱的状态,才有如此失常的举动。8.说说剧中罗密欧对坟墓、死亡有什么样的矛盾看法,这种对同一事物的矛盾看法表明什么。答: 答案 罗密欧无理地咒骂坟墓(“你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儿”),但一想到朱丽叶已经安卧在坟墓中,他又感到那是“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他诅咒死亡,但朱丽叶死了,他又感到死可以使他“挣脱恶运的束缚”,愿意“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这种对同一事物的矛盾看法,表明朱丽叶的死亡给罗密欧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罗密欧对生活的绝望。解析 这种矛盾的根源都在于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以及朱丽叶的死亡给他的巨大打击。顺着这个思路考虑即可。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6* 哈姆莱特(节选)精品导学案,共8页。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6*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总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5 雷雨(节选)学案,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