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 课件25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 课件25张,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引领,鉴赏人物形象,技巧点拨,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泛指‘文学家’)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还记得苏轼曾写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雄健的身姿展现出无比的豪情;也读过“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彰显了文人孤傲的气质;还有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衬出了断肠人落寞的身影。这些人物、事物、景物形象,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生活贫穷”不正确。古文中的“穷”,往往指的是政治上的不得意,不能理解为“生活贫穷”。“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答案:B。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最后两句诗描写春柳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后者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夫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情节、对事物的态度等为依据。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怀天经、智老,因访之①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②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注】①〔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 ②〔儒先〕指叶天经。
〖诗意赏析〗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甲科进士。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思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首联写早春二月冰消雪融,溪水已涨,尽向东流。这里透露出春的气息,也自然地引起了怀友访友的下文。颔联上句写客里光阴,吟诗度日;下句写杏花系心,雨声存念。和谐随意,清淡隽永。颔联写己,颈联转而写友,己中有友,友中有己,二者交相为用,以见出心灵的相契。颈联充分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了解和体贴,从而暗扣诗题中的“怀”字。尾联顺势而下,又切合诗题中的“访”字。妙在诗人并不实写“访”,而是以虚笔写到意动为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纶巾”,用丝带做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制作的外衣。“纶巾鹤氅”为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细读全诗,诗人之“怀”与“访”,皆与禅有关。冬之雪花、春之杏花,均是自己与友人悟禅之物;宁静洒脱,轻灵爽快之禅悦,也都融于“怀”与“访”中。
题: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1.审题。题目明确要求概括诗中诗人形象的特点,且不必列举论据来证明,即只要有观点就行。(如果不是用“概括”一词,而是用“赏析”等词,则必须用论据来印证观点。)2.围绕“形象特点”细读全诗,从具体的诗句中体悟形象特点。如,从诗题中的“怀”“访”,诗中的“忆”等,可以概括出“珍惜友情”的特点;从“诗卷”“杏花”可见其情趣高雅;从“纶巾鹤氅”,可联想到“羽扇纶巾”对周瑜的刻画,给人风流飘逸之感。3.形象的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对诗中的一事一物作多角度的评论,然后再归纳概括。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概括的用语力求简而明。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寻陆鸿渐不遇皎 然 移家虽带郭[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意赏析〗皎然(生卒年不详),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篇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决定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部分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实际上还是为了咏陆羽。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题:请鉴赏诗中陆鸿渐的形象。1.审题。要求鉴赏的形象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陆鸿渐,是诗人心目中的陆鸿渐。该题要求“鉴赏”,而不是要求“概括”,意味着答题既要有“观点”,也要有“论据”。另外,“鉴赏形象”的主要任务当然是要分析陆鸿渐的形象特点,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也是该题要考查的问题。这一点是考生容易忽略的。所以,答题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2.分析陆鸿渐的居住环境和行踪概括其形象特点。“菊”这一传统意象,象征“隐逸”的生活、归隐的追求。3.分析诗人在刻画陆鸿渐这一形象时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对隐逸生活的向往。4.梳理思路,并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塑造陆鸿渐这一形象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物、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说来,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言行衬托主人公的形象的特点。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诗人及其经历、注释、标题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典型意义。
答题规范: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诗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句方面对这一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感 旧陆 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诗意赏析〗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大多与抗击侵略者有关,洋溢着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本诗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揖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颔联中描写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颈联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抒发了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运用反问的手法,抒发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全诗紧扣诗题“感旧”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的壮志难酬和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怀念老友的孤苦无依之情。
诗歌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抒发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使道中作三首(其三)[注] 欧阳修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注】至和二年(1055)冬,欧阳修奉命到契丹去贺新君登位,本诗作于出使契丹途中。
〖诗意赏析〗宋仁宗至和二年,契丹兴宗去世,道宗即位,欧阳修奉命去贺新君登位,出使契丹。在出使的途中,欧阳修作了一组诗,共三首。这里选的第三首,表达羁旅之思。一、二句写行客还在沉睡之中做着在家中与家人团聚的梦,凌晨的角声已经吹响,催人早起。“在家”的梦境是美好的,然而旋即被无情的角声惊扰。行人身在羁旅中的无奈,由此而见。三、四句写出使的人马匆匆起床,都埋怨这角声吹响得太早。联系上两句可知,“行人”对角声抱怨,不仅是因为角声过早吹响,更是因为角声惊扰了他们“方在家”的好梦。五、六句写出使行列的马蹄终日踏在北方已结冰霜的土地上,现在还没有到归途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回家吧,不然,也只是徒然增加伤感而已。这是诗人勉励随从人员的话。尾联进一步勉励随从人员:不要贪图梦中回家的快乐,还是好好赶路吧。清晨踏上征途,前面山路漫漫;你们还是打起精神,继续努力前行吧。言外之意,前路既长,那么在前方的旅途中,对宋地家乡的思念也将更浓。欧阳修这次出使契丹,关系到宋朝和契丹的外交。作为出使队伍的首领,欧阳修肩负着国家的重任。他虽然和随从人员一样思念家乡家人,但又不得不负起领导者的责任,努力振奋精神,鼓舞激励同样思乡的随从人员。全诗虽写思乡之苦,格调并不显得低沉。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行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参考答案 出使途中心念亲人,梦归故乡;角声惊梦,催促早发,心生“怨”情;路途艰难,而思乡难忘,只好以莫贪回家之乐,前路还很漫长来自我劝勉。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画 堂 春张 先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注】①〔霁山〕雨后山色。 ②〔桃叶〕晋代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诗意赏析〗上阕起句开门见山,直写湖中美景。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当外湖长满莲蓬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那光景又别有一番情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在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由船只在似镜的湖面缓缓地行。画桡,指画船。迟,谓缓行。在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会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下阕由写景转为写人,重点描写歌女容貌之美和性灵之美。前两句为对仗,一写其歌声,一写其衫色。桃叶,本是晋代王献之妾之名。献之笃爱桃叶,曾作《桃叶歌》歌之。“桃叶浅声双唱”写船上的一对歌女双双唱起了轻柔宛转的歌声。“杏红深色轻衣”则写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歌女杏红的衣色,显得格外的深。深,亦是词人印象之深。词人写歌女之印象,不写其容貌而写其衣着,正是“韵高”脱俗的体现。这时正当暑天,故着轻衣。然而,词人印象更深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热,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叶遮面。荷叶虽小,可是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却感觉到,好像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的荷叶的一份绿阴凉意。此词在游湖这一赏心乐事中,表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物容貌、性灵之美,体现出词人高雅、清旷的审美意趣,抒写了词人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练字 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提问方式,典例剖析,释字义,描画面,模拟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把握情感 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抓标题,抓情语,注意事项,抓情语明主旨,一切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高考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复习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陶渊明,悠闲自在的隐者形象,娇羞内敛的女子形象,考纲要求,人物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