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总复习提升课件(76份)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定位,单元特征,旧石器时代,知识清单,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业,多元一体,4文化遗存代表,不平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在秦汉时期初步形成。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3.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名师指津】中国原始遗存的特点黄河、长江、辽河等多流域并存分布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
【误区警示】夏朝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是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而是已具有国家的职能。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概念阐释】1.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商朝的外族的事务。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2.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起因于“国人暴动”,是中国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行政并非现代意义的共和行政,仅指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
【温馨提示】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逐渐崩溃。
角度: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史料一 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及随葬品的多寡,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史料二 阶级、阶层或等级之类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的公共权力系统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国家及其强制性的权力机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最初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冲突而发展起来的,是统治阶级压制被统治阶级的机器。——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已出现贫富差距和等级分化;史料二阐明了国家诞生的社会基础,并阐述了国家的社会职能和本质特征。
【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史料二,概括国家产生的主要条件。【答案】(1)变化: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已被破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和等级分化。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2)主要条件:阶级的存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
角度1: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 西周初年,周族人口有七八万,被征服地区人口为100万至200万。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使得土地供给看起来几乎是无限的,这就为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封建制的长期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摘编自《上古中国是契约社会?》(《北京晨报》2011年3月24日)
史料二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解读】史料一说明周初地域广阔,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基础;史料二反映了分封制下,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在民族交融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原因。(2)根据史料二,分析分封制的影响。
【答案】(1)原因:西周初期地域广阔,而人力资源不足;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基础。(2)影响:积极——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了民族交融;消极——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西周后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出现。
角度2: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一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史料二 下表是关于“家”字的字义解读:
【解读】史料一说明周代铭文比商代更加规范,体现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史料二说明宗法制逐渐走向衰落。【思考】(1)史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反映出哪些实质?(2)由史料二能得出哪些结论?【答案】(1)实质:周代铭文比商代更加规范,记载更加详细,说明文字的发展又前进了一步;用更加规范的文字记载下功勋,希望后世传颂,反映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2)结论:“家”的主要含义由宗族向个体家庭演变,说明宗法制逐渐走向衰落;史料与史论互证,是史学研究的关键。
1.(2021·广东汕头模拟)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曾向中原挺进,占领了鄂北豫南地区。但在距今4 300年前后,豫中地区的文化南下,并在江汉文化的核心区形成了具有中原风格的文化,甚至把长江中游大部分地区文化的发展统一到了黄河文明之中。这说明( )A.黄河文明最终战胜长江文明B.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交流中发展C.黄河流域更适合文明的发展D.中国的史前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曾经向中原挺进,而黄河文明南下,形成了具有中原风格的文化,甚至把长江中游大部分地区文化的发展统一到了黄河文明之中,说明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之间出现了交流,发展了中华文明,故选B项。
2.(2021·福建卷)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D【解析】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与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均较片面,排除。
3.(2021·广东湛江模拟)据卜辞考订,商朝产生了17世29王,由弟继位或堂弟继位者为7世12王,而父子相继者为10世17王。这表明商代( )A.政治局势动荡不已B.家族血缘关系不断强化C.宗法制度已具雏形D.王位继承世袭制尚未形成【答案】C
【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嫡长子继承制的基础是父子相继,由材料可知,商代王位继承关系中父子相继现象的出现次数已经超过了由弟继位或堂弟继位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到了王位继承的两类不同现象,并没有提到继承中是否发生政局动荡,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趋势,排除B项;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开创了王位继承世袭制,排除D项。
4.(2021·广东卷)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
【解析】在河南、陕西等地出土了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河南、陕西等地进行了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向北方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青铜文化交流,没有涉及诸侯对周礼的维护和宗法制度,故B、C两项错误。
5.(2021·广东深圳模拟)西周时期,鲁、晋、齐、卫、燕等封国都呈现出不同族群居民混居的情形,如曲阜鲁城遗址就展示了一幅周人与地方土著杂居的场景。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 )A.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先进性B.有利于国家组织发展C.破除了政治上的血缘壁垒D.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答案】B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1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解析),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定位·明考向,主干梳理·理思路,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原始农业,多元一体,彩绘陶器,大汶口,河姆渡,养蚕缫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识概览,第1课,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彩绘陶器,良渚文化,私有制,世袭制,商和西周,也称殷朝,行内外服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融合,考情分析,复习目标,网络构建,梳理预测,目录索引,真题感悟,PARTONE,夯基·知识梳理,探究·比较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