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先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展开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 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意思为一百七十万年左右。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起源: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2.新石器时代二、早期国家1.背景2.概况 (夏、商和西周) 3.特征
一、起源: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依据两则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①多元一体;②源远流长;星罗棋布,多姿多彩;本土化;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址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
一、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二、发展:早期国家1.背景2.概况 (夏、商和西周) 3.特征
1)生产发展--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分化、不断争夺
①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
古史传说有研究价值;但不可单独使用孤证不立 二重证据法(文献+考古)
②考古证明的“万邦”时代;
①血缘维系;②等级森严;
③家国一体④稳定延续;⑤影响日广;⑥神权色彩
探究五 依据以下所学内容,小组合作概括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要求:自主思考1分钟,小组交流1分钟,推出代表全班集体交流
父系血缘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相对
探究一 王位世袭制的产生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问题:根据上则史料提炼核心论点。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的集中,即“家”的私有观念深化,表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具有神秘神权色彩。
探究二 分封制下的等级结构
问题:根据左图所示,提取分封制的相关信息。
分封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层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国家的统治。
对西周:(1)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2)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3)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识的形成。(4)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对后世:(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探究三 分封制对西周和后世的影响
对当时的社会影响(1)政治方面: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制定了贵族之间的组织关系,也确定了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形成了西周“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婚姻礼仪: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西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婚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使婚姻政治化。(3)姓氏方面:姓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4)信仰、观念: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促使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
探究三 结合教材P6-7内容,分析宗法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③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影响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②经济上,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③文化上,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夏本纪》
①血缘维系;②等级森严;③家国一体;④稳定延续;⑤影响日广;⑥神权色彩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争霸。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材料: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 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
问题:战国初齐、晋两国国内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西周哪些制度崩溃表现?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分封制、宗法制
材料: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論語·季氏》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2、诸侯势力崛起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4、国家:统一 → 分裂
结合教材正文与地图,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华夏认同增强,华夏族分布更广泛
材料:《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材料说明当时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quebei)。
冶铸业成就有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
“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 ——《秦律·金布律》
(2)工商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刘向《战国策》
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必然性:(1)经济基础的变动: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逐渐被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2)阶级结构的变化: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巩固统治。(3)政治形势的变化: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彼此之间攻伐不断,兼并战争日益剧烈。(4)根本目的: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努力提高统治效率。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 战国初年各国为富国强兵,都进行了变法活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制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
(1)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2)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3)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探究一 铁器出现的作用 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经济区域的扩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兴修,也促进了水运交通、长途贩运的发展。
探究二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和影响
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变法或改革赋税制度,逐步确立起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
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同时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
三、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 爱惜民力。
治国思想:“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当有所改良。(克己复礼,与时俱进)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因材施教)
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对夏商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思想言论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道”: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
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兵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1)背 景(原因)
(2)表现: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人性善,提倡“仁政”。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 的政治主张。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4)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仁”、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
人性恶、隆礼重法(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对立统一、相互依存转化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探究三 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专题三 魏晋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三 魏晋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阶段特征,必备知识,隋唐盛世与制度创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先秦-2022年高考历史精细大一轮复习优质备课课件(中国史): 这是一份专题01 先秦-2022年高考历史精细大一轮复习优质备课课件(中国史),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前221年,先秦时期,前770年,前21世纪,归纳总结,传说时代,早期国家,王位世袭制,创立者,概念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纲要上下册+选择性必修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纲要上下册+选择性必修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阶段特征,一原始社会,饲养家畜,手工业,甲骨文,青铜器,分封制,宗法制,家国同构,礼乐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