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设计
展开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课时
第 1 课时,共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并指导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差异。
2.说出聚落的形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和民居的影响。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A】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呈示内容
【B】学生活动
【C】备注
(活动目的或其他)
【新课】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展示乡村与城市的图片,这组图片的景观不同,分别是乡村和城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我们把人类聚居的地方称为聚落,聚落有两种形式——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会有不同的形式。展示图片。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的叫做农村,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的叫做牧村,人们主要从事渔业的叫做渔村,人们从事林业的叫做林场。
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是乡村的四种形式,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农业活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那城市呢?同学们父母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图片,分别是建筑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和工业统称为第二产业,除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都叫第三产业。也就是说城市的人们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那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又有什么差异呢?同学们读图观察归纳,完成学评79页的表格。
找同学回答。
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
思考:从A、B、C中开辟一处居住地,你会选择那处?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并解释
教师总结:C地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沿海交通方便。
其实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还有其他因素吗?
教师总结:其实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
3.聚落的形态与环境
展示图片。下列聚落的形态是怎样的呢?
团块状聚落和条带状聚落
聚落的形态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地形、河流
沙漠中的聚落比较特殊,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沙漠中什么资源最重要?所以聚落的形态会有什么特点?
水源 点状分布
4.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民居是聚落的细胞,自然环境也会影响民居的风格特点。
展示不同环境以及不同房屋的图片,学生连线,找出不同环境下对应的房屋。
教师逐个解释:
东南亚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楼上住居民,楼下养牲畜。材料是竹木和茅草,就地取材。当地的气候特点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湿热,这种房屋目的是防潮。
黄土高原窑洞:就地取材,窑洞的好处是冬暖夏凉。气候干燥,冬冷夏热,黄土深厚直立。
极地地区的冰屋:半地穴,呈半球形小门,没窗户。就地取材,防风保暖。
西亚热带沙漠的村庄: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气候特点: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多风沙。
展示图片再举例:降水多、屋顶斜——江南水乡;便于拆迁——草原蒙古包;防潮、避阳——广州骑楼。
总结:气候是影响民居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房屋是聚落的细胞,道路是聚落的血管,住民是聚落的神经。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人们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任何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多么复杂,民居就成为一个聚落最有其特色的代表。
下面欣赏一些特色民居。
播放动画展示北京四合院、云南丽江古城等特色民居。
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但是,传统聚落的保护受到很大的阻力。例如北京四合院:生活设施恶化,房屋拥挤,道路狭窄,安全隐患增多。
讨论: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是拆还是留?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保护与发展
【课堂小结】
同学们观察图片
同学们观察图片中人们的活动,并思考属于乡村的那种类型
同学们回答
同学们读图观察归纳,完成学评79页的表格。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连线,找出不同环境下对应的房屋
学生认真听并思考
学生欣赏特色民居
学生讨论并交流
学生回顾
图片引入,增强学生对聚落的感性认识
练习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比较简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要求学生分析各地环境的优势和劣势,这是对学生综合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问题的设置可以起到调动气氛的作用,也有利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增强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意识
增强学生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
聚落与环境 聚落的形态与环境
聚落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作业布置
无
教后反思
自评:
1.整节课的目标比较明确,内容框架比较清晰。
2.运用大量的图片,有助于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3.设计了几个小活动或者讨论环节,让学生有事可做,真正地参与课堂。
4.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总结部分匆忙,没有起到应有的巩固效果。
科组评价:
1.目标明确,内容完整。
2.课件制作精美,图片引用多。
3.上岗课“重复讲话”的缺点有所好转。
4.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特别是民居特色这一部分的引导。
5.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聚落形成,自然环境讲解重复,应详讲社会经济因素。
6.老师讲太多,应多让学生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7.有几处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我们生活的地方更像城市”应为“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城市”;“种植业对应农村”应为“主要从事种植业的人聚居的地方叫农村”;冰屋室内温度有争议,对于有争议的地方不要讲;苏州园林的举例是否恰当?是否改为苏州园林聚落更好?
接下来努力的目标:语言表达要更加明确,不能含糊!!!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教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这是一份【同步教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