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两栖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两栖动物》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一章第五节第一课时内容。在前一节介绍鱼类之后,本节课继续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前面学习内容的后续,又为后面第六节鸟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但观察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还有限。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生物学知识认识比较肤浅,生活经验积累不足,对概念和科学术语的描述能力比较弱。不过这时期学生的有点事热爱自然,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可通过各种有趣的探究活动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青蛙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理解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青蛙的结构示意图以及生殖发育过程,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 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提升爱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1.启发引导法。通过创设情景,问题引导,启迪学生思维,发散学生思维。 2.观察探究法。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实验获取知识更加直观。 3.生活实践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物知识源于生活,还要归于生活。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学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新知,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品味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古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导入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观察书中青蛙图片,阅读课本(25页-26页第二自然段),并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答:绿色,与其生活环境颜色一致 。 (2)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你有什么感觉? 答:湿润光滑的。 (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2.了解青蛙身体特征以后阅读课本回答青蛙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1)体色:草绿色,与环境颜色相似,有利于觅食和躲避敌害。 (2)体表:皮肤裸露有粘液(湿润)适应陆地干燥环境。 (3)感觉:头部前端有一对眼睛,可形成一定视角;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 (4)运动: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适于跳跃和划水。 (5)呼吸:空气通过鼻孔进入结构简单的肺,进行气体交换;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 血管辅助呼吸。 3.学生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 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4.出示图片: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属不属于两栖动物? 答:属于,具备两栖动物的特征。 5.给同学介绍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很多两栖动物是农田害虫的天敌,能减轻农作物的虫害,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 染;还可用于食用、药用和科研实验材料等。 (2)有害的方面:有的两栖动物吞食鱼苗和益虫,对养殖业造成一定影响。 (三)巩固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学案中的练习,教师对个别难题进行引导和讲解。 (四)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以小组的竞赛的方式,到黑板上把知识点补充完整。七、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两栖动物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