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展开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四个子目为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以及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并列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就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看,高一的学生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对于三国至于隋唐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已有了全面的把握;此外高一的学生还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好奇心旺盛,但是其综合分析问题和对学术性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时,应安排好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系统把握知识,同时适当提出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政治局势、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历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材料和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佛教的发展
五、课时
1课时
课程资源
课程教材与相关练习册
七、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刹那、智慧、现象、实际、缘分、障碍、慈悲、宗旨
生老病死、皆大欢喜、四大皆空、当头棒喝、现身说法、
教师提问:这些词都与某一宗教的发展有关,你知道这个宗教是什么吗?它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之相关。
【设计意图】课前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引入课堂内容做准备。
(二)新课讲授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的发展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的,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特别提示: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归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中国人史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答案: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到挑战,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安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2.道教的发展
(1)概念:
【教师活动】教师解释道教的概念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发展: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道教发展的历程。
东汉末:兴起
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佛教的发展
【教师活动】讲述历史小故事汉明帝夜梦金人与白马寺的修建。
相传东汉初年,明帝一天晚上突然梦见一位闪耀日光的金人。有人说这应当就是西方的佛。汉明帝于是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源自古印度。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1)概念:
(2)发展: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佛教的发展历程。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武则天:形成不同的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反佛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反佛斗争
①原因: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统治者为什么先后4次灭佛?
答案:(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逃避赋税,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人口减少,兵源枯竭,战斗力下降,统治危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教师活动】讲述佛教的过程、影响和魏晋玄学的相关内容
②过程:民间:南朝范缜抨击佛教
政府: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③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魏晋玄学(展示《竹林七贤图》)
又称新道家,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述,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
二、文学艺术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3-4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1.文学
【教师活动】教师讲述书法、绘画、雕塑和舞蹈等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
2.书法
(1)汉字的演变
(2)书法艺术
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3)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3.绘画
①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②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4.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5.舞蹈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乐舞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
【教师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材料得出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材料一: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三: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答: ①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②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③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④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科技
【教师活动】讲述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让学生进行补充。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2.隋唐时期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教师活动】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课堂探究】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以及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①中国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
②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原因:①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联系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中外文化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讲述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交流内容。
1.佛教传入中国—异域文化的深远影响(兼收并蓄)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2.中国文化的外传—东亚文化圈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
(1)佛教文化的外传
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2)其他文化交流
①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经贸交流)
②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政治交流)
儒学
道教——道家哲学思想衍生
佛教——两汉之际传入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圆周率、《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本初子午线长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板书设计】
设计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使用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较多,需要注意对内容的取舍和整合,思考如何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时期
内容
儒学
春秋战国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在这一基础上大力发展,使其成为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秦朝
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重创
汉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
儒家学派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力图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时代
文学形式
代表人物
成就
曹魏
建安文学
曹操父子
东晋
田园诗
陶渊明
南朝
骈文
南北朝
民歌
唐朝
唐诗
李白
杜甫
文学发展的高峰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学情分析与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及反思,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