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49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待等到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的顺接连词溉,浇灌。汲水,从井里取水。代词,他告诉 得到、获得住等到他家了挖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穿井得一人打水浇田挖掘、开凿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这里 “使知道”听说译文: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 “丁家打井挖到了一个人。”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传播得到,挖到,挖得这件事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这件事讲述被。国都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如无闻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向这件事 应答,回答 的在派遣得到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个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使唤,指劳力得到, 挖到,挖得像这样,如此听取传闻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一词多义得一人之使(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助词,的代词,指“穿井得一人”定语后置标志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介词,被介词,在,从向词语积累◆古今异义及其家穿井( )丁氏对曰(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词语积累◆文言句式被动句: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当堂小测当堂小测答案当堂小测当堂小测答案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整体把握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层(第1、2句):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用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3、4句):别人并未弄懂这句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5、6句):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并揭示寓意。整体把握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表达方式是议论的句子)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整体把握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合作探究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合作探究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打井挖出了一个人的事情。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合作探究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合作探究“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隐含了作者对这件事怎样的的看法?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合作探究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主 旨 这篇寓言通过讲述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从丁氏、国人、宋君的角度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丁氏: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避免误会和歧义。 国人:不能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宋君: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合作探究这则寓言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幽默风趣,寓理于事是这则寓言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合作探究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问之于丁氏 D.得一人之使2、“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成语)的危害。D课堂检测 以讹 传讹3、说说下面这则寓言的寓意。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课堂检测 寓意: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杞人忧天《列子》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提到这句话,我们不禁会想到古时候的一则寓言故事——“杞人忧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则寓言。导入新课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 寄, 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 耳,亡处亡气。崩塌坠落 同“无”,没有依托、依附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于是,就告知,开导聚积的气体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地会崩塌下去,自己没有地方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又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罢了同“无”,没有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你弯曲伸展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表假设,果真译文: 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崩塌坠落呢?” 那人说:“假如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不应当都坠落了吗?”吗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即使伤害聚积的土块 四方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中有光耀的东西,即使坠落,也不会造成伤害。”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只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罢了,四处都塞满了,没有地方是没有土块的。怎么办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踩,踏同“释”,解除、消除译文: 你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崩塌呢?” 那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 非常高兴。为什么行动,活动当堂小测当堂小测答案当堂小测当堂小测答案熟读课文,说说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主要讲述了杞国有个人无端担心天崩地裂,自己无处可居,后经晓之者开导后舍然大喜的故事。整体把握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有一个杞人因担心天地崩坠而废寝食。 第二层(2-6):故事的发展。“晓之者”劝导杞人的过程。 第三层(7):故事的结局。杞人的担忧解除,皆大欢喜。整体把握“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或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探究)。合作探究“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 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最后解释地也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合作探究根据自已掌握的自然知识,看看文中“晓之者”的话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1)天(宇宙)是没有穷尽的。(2)日月星辰有的是气体团,有的是固体团,它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它们有的发光,有的不发光。 (3)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运转的九大行星(如地球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茫茫宇宙。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合作探究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合作探究《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杞人”和“晓之者”怎样的形象?语言描写(对话描写)。杞人:庸人自扰、忧虑重重。晓之者:热心解忧、悉心劝解。合作探究课文有怎样的寓意?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寓意: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杞人忧天:指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合作探究(1)寓意深刻,启迪智慧。 (2)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写作特色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忧地忧天,匹夫有责。20世纪末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了拯救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21世纪该忧地忧天了,人类该忧地忧天了。拓展延伸1、下列对《杞人忧天》这则寓言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B. “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主要意义在于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C. 这则寓言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这两种人。D. 作者的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儒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D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