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共3页。
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和概念。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 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5.化简:+(+3);+(―3);―(+3);―(―3)。6.口算:(1)2―7; (2)(―2)―7; (3)(―2)―(―7); (4)2+(―7);(5)(―2)+(―7); (6)7―2; (7)(―2)+7; (8)2―(―7)。二、讲授新课: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以上口算题中(1),(2),(3),(6),(8)都是减法,按减法法则可写成加上它们的相反数。同样,(―11)―7+(―9)―(―6)按减法法则应为(―11)+(―7)+(―9)+(+6),这样便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称为代数和。再看16―(―2)+(―4)―(―6)―7写成代数和是16+2+(―4)+6+(―7)。既然都可以写成代数和,加号可以省略,每个括号都可以省略,如:(―11)―7+(―9)―(―6)=―11―7―9+6,读作“负11,负7,负9,正6的和”,运算上可读作“负11减7减9加6”;16+2+(―4)+6+(―7)=16+2―4+6―7,读作“正16,正2,负4,正6,负7的和”,运算上读作“16加2减4加6减7”。2.例题:例1: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解:原式== 读作:“的和”。3.加法运算律的运用:既然是代数和,当然可以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a+b=b+a,(a +b)+c= a +(b+c)。例2:计算:―20+3―5+7。解:原式=―20―5+3+7 =―25+10 =―15。 注意这里既交换又结合,交换时应连同数字前的符号一起交换。例3:计算:(1)――+; (2)(+9)―(+10)+(―2)―(―8)+3。解:(1) 原式=+―― (2) 原式=9―10―2+8+3 =1―1 =9+8+3―10―2 =―; =20―12=8。 3.课堂练习: 课本:P39:1,2。 课本:P41:1。三、课堂小结:1.有理数的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2.因为有理数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所以在加减运算时,适当运用加法运算律,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使运算简便。但要注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四、课堂作业: 课本:P41:习题1,2。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这一课时的重点是继续帮助学生实现减法向加法的转化与加减法互化,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一点对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运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