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课件学案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1讲筛选信息题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2讲观点推断题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1讲筛选信息题课时演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2讲观点推断题课时演练 试卷 0 次下载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学案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学案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试做,雕塑《拉奥孔》,知识梳理,技法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案一 明确考向,读懂文本
一、(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9分)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
徐凝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答案】A【解析】“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可知,莱辛提出“诗画异质说”是在十八世纪,而材料二第1段中提到晋代陆机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晋代要早于十八世纪,所以不能说“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答案】C【解析】A.“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第7段中的“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可知,文章只是阐述了绘画与诗歌适用的对象不同,并非所有的场景都是绘画不如诗歌描述得生动和明白。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曲解文意。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的“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知,图画也可以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后人自然也可能推想出这一过程。
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说法错误。材料二第2段中沈括质疑唐代传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绘画只能表现一个时刻的场景。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的是诗画之间的渗透与相融,二者并无联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答案】D【解析】莱辛“诗画异质”观主要强调绘画和诗歌在功能上的区别,D项符合题意。A.强调诗的空灵,与“诗画异质”观无关。B.说的是诗和画的联系,“同趣”有违“异质”观。C.主要谈诗和画的融合,而非“异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画异质”的论点,接着通过对比拉奥孔在诗歌和雕塑中的不同形象,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得出“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的结论,最后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②材料二先通过《拉奥孔》所讲的绘画与诗歌的区别引出了中国古人对该问题的看法,接着通过沈括、徐凝对相关问题的分析间接论证了该观点。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案】①嵇康诗中的“目送归鸿”描写的是人的神态,“手挥五弦”描写的是人的动作。顾恺之认为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即绘画可以呈现“手挥五弦”的动作,而很难表现“目送归鸿”的状态。②绘画往往用来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则用来表现“动作”或情事。“目送归鸿”不是简单的某一时间点的人的状态,它还包含着人的情感,绘画作品可以传递直观的状态,但表达出细腻的情感绝非易事,这是顾恺之说“目送归鸿难”的原因。
二、(2021·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7分)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
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
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答案】C【解析】A.“因此……来规范和管理网络”错。原文是“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应当规范的是青年的网络行为。B.“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原文是“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工作效率的比较。D.“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错。原文是“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一致。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做出的规范,如果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答案】B【解析】“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先介绍了底线意识,即“五不”要求,然后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有了网络行为后的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文中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谈不上哪个更重要。
8.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答案】D【解析】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2段“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A.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B.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C.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文明观念,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
9.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答案】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10.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答案】①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②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③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④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的“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
一、把握信息类(论述类)文本的分类和基本特征1.常见文体及特点。
2.文本基本特征。(1)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行文脉络: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2)论证过程的两种基本结构:横向、纵向。横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并列的关系;纵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层层深入的关系。
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
1.论点。(1)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2)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3)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
(4)提出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5)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来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2)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理论论据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的联系,能恰当地证明论点。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含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二者的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3.论证。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1)论述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的效果。
一篇驳论文可以将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a.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b.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c.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等。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主要论证思路。①提分解式: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②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
(3)常见的论证方法。
(4)常见的论证结构。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三、信息类(实用类)文本知识
一、改变阅读习惯,调整应试心态1.习惯:学会逆向阅读。考生应该快速阅读文本,遇到疑问也不要过多纠缠,从选择项中进行重点筛查,带着疑问再次阅读文本,定位问题区间,重点审查,顺利选出正确答案。
2.心态放松、专注、仔细。信息类文本阅读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考查分析、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不是考查对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面对枯燥高深的专业术语,没有必要慌张;做题的时候,考生尽量保持精神高度专注,面对细微的变化,字字斟酌,细加揣摩。
二、规范阅读步骤,把握关键信息1.读前预设:读前大致浏览,大胆预测。(1)分清类属:信息类文本涵盖面非常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2)预测内容: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是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的;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预览行文:文本是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4)预估材料:行文中为凸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材料。2.速读勾画:在快速阅读时,考生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要注意:尽量落实到词;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做好标记;找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观点;把握全文的顺序,概括全文的中心。
三、信息类文本的三步读文法第一步:边阅读,边勾画。(1)勾画论点句。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述,是全文的中心,一般来说,在文章的开头;也有在“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词之后的。(2)勾画论据。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示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3)标注关键词。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代词;④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勾画的信息是为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道题涉及材料的区间在哪儿。这样把对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同、内容上的异同),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揣摩命题者把多则阅读材料放在一起的意图。
(2020·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材料一:①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②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③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④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⑥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rical Ge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①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②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读文指导】[材料一]1.边阅读,边勾画。材料一第①段画线部分是对《禹贡》的介绍,第②段是对《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的介绍。[提示]此分析有助于分析判断“典题体验”(下同,不再标明)第1题A项和第2题A项的正误。
第④段画线句“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交代了沿革地理研究的范畴。[提示]此分析有助于第3题答案的正确选择。第⑤段画线句“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将中国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加以区分。[提示]此分析有助于分析判断第1题B项和C项的正误。
第⑥段画线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交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的原因。[提示]此分析有助于分析判断第2题C项的正误。
2.边思考,边筛选。第①段追溯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引出对《禹贡》的介绍,第②段介绍了《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第③段引出“沿革地理”的概念,第④段介绍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和成就等,第⑤段将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进行了比较,第⑥段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提示]此分析有助于第5题梳理行文脉络。
3.边比较,边概括。材料一共6段文字,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材料二]1.边阅读,边勾画。第①段画线句中“独特性”点明了历史地理学的本质特征。第②段画线句提到“地理环境”时列举了长江三峡等地貌的形成演变和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但并不能说地理环境就是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的。[提示]此分析有助于分析判断第1题D项的正误。
2.边思考,边筛选。第①段第一句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第②段画线句主要强调这种独特性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先强调对空间关系的研究,接着提出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论证了时间过程和空间过程相结合的本质特征。3.边比较,边概括。材料二共2段文字,主要分析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①段主要是对历史地理学独特性的解说,“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第②段强调“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提示]第4题给“历史地理学”下定义需要结合上述内容进行概括。
【典题体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答案】A【解析】B.“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错,原文说的是“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C.“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在文中找不到判断依据,材料二只是在提到“地理环境”时列举了长江三峡等地貌的形成演变和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但并不能说地理环境就是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的原因有“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扩大研究领域”,并没有说哪个原因是主要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答案】D
【解析】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属于“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属于“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属于“水道的变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侧重于对其变化发展的原因和背后规律的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范畴,可从材料二的出处以及材料二中“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规律性的内容”看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戏剧阅读学案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技法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 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试做,知识梳理,技法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小说阅读学案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试做,知识梳理,虚构的方法,技法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