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课件学案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2讲观点推断题课时演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 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4讲内容要点概括比较异同题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时演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4讲内容要点概括比较异同题课时演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 1明确考向读懂文本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 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5讲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 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5讲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课件,共27页。
“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是自2020年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新考法,考查的是考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这里的“个性化”必须是立足自我,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见解具有独创性,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一、明确题型与设问方式本考点设题为主观题型,命题的方式与角度有:①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材角度)。②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构角度)。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当代精神的探究(社会影响角度)。④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巧妙解读文本内容1.明确指出个人观点,即一开始就必须告诉人们你准备就哪一个问题进行解读,这个问题可以是题目规定的,也可以是自己确定的。让阅卷老师对我们的个人观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也为下一步的观点分析做铺垫。2.准确表达观点本质。在明确个人观点之后,必须用简洁的语言对个人观点进行阐述。
3.发散思维,力求全面。在分析文本内容,阐述个人观点时,要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并尽最大的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与文本内容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后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或:由主到次)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对文本内容进行认识的过程,使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还必须有一个简练的结语,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见解或认识。
三、个性化解读文本内容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采用“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方式。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材料一: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一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究竟我们该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我们呼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导致文学批评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自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一句话,文学批评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
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关键,只有落实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评家才能和作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批评家要开阔视野,丰富理论资源,建构全新的批评话语空间。有些批评家不但没有真正领会和吸收中国文论的精髓,而且对西方的文论还抱有成见甚至充满敌意。
对西方思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批评家也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觉和自律,但我们应该避免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连婴儿都抛掉了,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资源本土化,新的批评话语空间不能建构,文学批评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摘编自谭旭东《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材料二:如何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使其获得一般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引领审美潮流的使命,这就要使文学批评克服各种“寄生”的缺陷,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要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脱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而把它揉碎,把它从沉睡中唤醒,有时候也把它创造。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可以说,他梦想中的文学批评,就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这就说明,对令人“感动”的文学批评的追求具有共通性,无论中西。
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推动作家去探索和追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摘编自明飞龙《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材料三: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身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必须时刻警觉,同时代文学在技艺上有哪些精进,又有哪些新的开创,这一风格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对未来写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所必有的意识,也是他必须要在文章和谈话中反复回答的问题。
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袤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辞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一度,艰涩理论让文学批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文学批评应该“以思想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题干要求在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作答时要么明确要“以思想为中心”,要么明确要“以读者为中心”,不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如果赞同“以思想为中心”,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三,因为材料三选自《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接着可以筛选出“思想”之于“文学批评”意义的句子,由第1段可知,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由第2段“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可见,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如果赞同“以读者为中心”,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二。如材料二第1段说“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这说明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如材料二第3段“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这说明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这说明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参考答案】示例一:以思想为中心。①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②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③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示例二:以读者为中心。①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重塑公信力。②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③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是:“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玩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力有不逮。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
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特定信息概括,分析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 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6讲个性化解读文本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标题探究,研读命题角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 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4讲内容要点概括比较异同题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析命题角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