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球公转的特点,公转速度减慢179天,“一轴两面三角度”,地球“五带”划分,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思考:同学们家里是否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怎样安装?为什么?
读左视频,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轨道形状。①方向: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②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359°59′9″.71=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
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
1恒星年比1回归年多20分14秒
③速度: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角速度约为1〫/天线速度约为30km/秒
时间:365.2564日(恒星年)。圆周:360°轨道周长:94亿km
角速度:0.986°/日。 59′8″/日线速度:30km/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球面上的点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近日点:速度最快角速度:1°/日。 线速度:30.3km/秒时间:1月初
远日点:速度最慢角速度:59′8″/日。 线速度:29.3km/秒时间:7月初
3. 地球公转的速度: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1.对黄赤交角的内涵的深度挖掘(1)“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2)“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特别提醒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如图: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23°26′。(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3)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说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N,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秋分日:太阳直射于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春分日:太阳又直射于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
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1)日地距离法如下图,A点日地距离较近,1月初应为冬至日稍后,B点日地距离较远,7月初应为夏至日稍后,再结合地球的公转方向判断C为春分日稍后,D为秋分日稍后。
(2)地轴倾向法(连线法)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点)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在南半球(D点)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垂线法(晨昏线法)①过地心(图中圆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该线为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且其所在平面通过地心)。②观察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状况,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阴影代表黑夜),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反之为北半球冬至日。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次年3月21日)春分
1.请在图1-2-5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并用平滑的曲线接起来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2.在绘制的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中,标出元旦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大致位置,并说明其移动的方向。3.根据以上活动成果,归纳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图1-2-5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
3.根据以上活动成果,归纳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个回归年。 春分日太阳直射于赤道,此后太阳直射北移;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直射点达到最北,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秋分日太阳又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直射点达到最南,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又直射赤道。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12点),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注意: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出现极昼的地区则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出现极昼的地区则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①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与太阳直射点纬线的纬度差相等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季节变化规律:①极值
(2)季节变化规律:②变化幅度a.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到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b.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c.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到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某学校所在地纬度为20〫N,该学校的一地理活动小组为探究正午太阳高度与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收集了以下资料:1.学校的旗杆高度为16.88米。2.不同时间测出的影长和推算出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下表。
3.根据观测结果,归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物体影长的变化关系,试总结正午太阳角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1)公式:tanH= (2)含义①α: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②H:参照物的高度③L:参照物正午的影子长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方法二:(1)公式:H=90°-两点纬度差(2)含义①H: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②两点:太阳直射点、观测点。③纬度差:若两点在同一半球(如上图A、B两点),用较高纬度减去较低纬度;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如上图B、C两点),将两点的纬度求和。
如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求A点和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3)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已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①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②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即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如图,α+H=90°时效果最佳。
(6)计算楼间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为了保证一楼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造楼房时(如图),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应大于L=h·ct H(H: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建造楼房时,H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题组1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1)~(3)题。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XOF B.∠TOF C.∠FON D.∠TON(2)若黄赤交角增大,图中哪些度数将增大( ) A.∠XONB.EF的纬度 C.ST的纬度D.∠XOF(3)若此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太阳光线与图中哪条线平行( ) A.MNB.EF C.E′FD.ST
(1)C (2)B (3)C [第(1)题,图中MN所在的平面为赤道平面,E′F所在的平面为黄道平面,所以∠MOE′或∠FON应为黄赤交角。第(2)题,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即图中EF或E′F′的度数将增大。第(3)题,若此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太阳光线应与ST′(晨昏线)所在平面垂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直射光线还应经过地心,即太阳光线与图中E′F平行。]
A.甲 B.乙 C.丙 D.丁4.下列我国节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清明节 B.元旦 C.中秋节 D.国庆节
3.2011年的春节是2月3日,这天地球处于下图中哪一点的位置( )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第3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于2019年7月3日至7月7日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下图示意地球公转轨道位置,读图,完成5~6题。
5.本次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A.① B.②C.③D.④6.7月7日在南京奥体中心争夺本届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冠军,关于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移动方向和地球公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 北移 较快 B.南半球 北移 较快C.北半球 南移 较慢 D.南半球 南移 较慢
5.B 6.C [第5题,7月3日至7月7日,地球位于夏至日(远日点)附近,为图中②附近。第6题,7月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7~8题。
7.(易错题)黄赤交角为24.24°时(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8.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低纬度为22.1°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B 8.C [第7题,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故B正确;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故A错;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故C错;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故D错。本题易出错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掌握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的度数关系。第8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①错;太阳直射点最低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④错。]
题组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2题。
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
1.B 2.D [第1题,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90°,应位于北回归线上;乙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且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也较大,故它位于南回归线以北不远处,比丙更靠近赤道;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52°左右,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左右,且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丁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2°左右,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丁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丁地12月22日太阳高度比甲地6月22日太阳高度大,说明丁地比甲地更接近回归线,纬度比甲地低。故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乙、丙、丁、甲,所以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乙、丙、丁、甲。第2题,结合两个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上题的分析可知,甲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较远处,丙位于北回归线上,乙位于南回归线以北不远处,丁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故四地自北向南依次为甲、丙、乙、丁。]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完成3~5题。
3.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A.北温带 B.南温带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4.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A.夜长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 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5.当海口(20°N)阳光直射井底时,该日( )A.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 B.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C.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 D.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
下图为某游客于2018年6月22日在北京郊区(约40° N)某光伏发电产业园区一角拍摄的照片,该产业园通过租借农田,将农业生产和光伏产业有机结合。读图,回答6~7题。
6.拍摄者位于太阳能集热板的( )。A.正南方B.正北方C.东南方D.西北方7.拍摄当日,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最接近( )。A.17°B.23°C.35°D.49°
读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简图,回答8~9题。
8. 在四地楼房建设中,楼间距最小的为( )A.① B.② C.③ D.④9. 在②地,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约为( )A.23°26′B.66°34′ C.46°52′D.45°
8A 9C [第8题,为了充分采光,楼间距的大小与该地一年中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有关,从图中可以判断出四地中①地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最大,④地最小,由此可判断出①地的楼间距最小,④地的楼间距最大。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约为43°08′。根据相关公式,可计算出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约为46°52′。]
10.读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不同日期太阳视运动的共同点:太阳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太阳高度不断变化,____________是一天中最大值。(2)尝试判断:①该地位于________(南、北)半球。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A代表______,B代表春分或秋分日,C代表________。判断理由:日出、日落时间和方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日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__________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____________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精品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球公转,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5地球公转的意义课件,共35页。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优质备课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综合思维,课程标准解读,地球公转的运动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目录CONTENTE,鲁教版,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速度,黄赤交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