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二)课件--2023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
展开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主要的经营形态(1)家庭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3)“工官”和“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二)主要成就1、纺织业①原始社会: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③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④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⑤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提高。⑥元代: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⑦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在作坊或工场中出现了雇工,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号称“丝国”(素纱襌衣、丝绸之路)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作坊兴起
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棉纺织业普及
2、冶金业①先秦:冶铜业在西周时期已达到很高水平;春秋晚期出现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②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装置——水排。③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用于制作兵器。④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陶瓷业①原始社会: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②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由陶向瓷过渡。③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首创釉下彩绘。④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⑤清代:创制了粉彩瓷器工艺。
彩陶;瓷器不过是一种釉陶,称作原始青瓷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南青北白;唐三彩;首创釉下彩绘
五大名窑;景德镇窑名闻天下
粉彩瓷器,珐琅彩、青花瓷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历史悠久、领先世界、远销海内外。(2)技术不断进步。(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水平最高。(4)规模不断扩大,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5)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7)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制约。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影响(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1、唐代至清代“匠户”的演变
2、丝绸之路的基本作用①商品交流之路: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葡萄酒等的传入为人民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②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和地区。③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一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承担起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西传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媒介。
3、中国古代的两次粮食革命(1)宋代占城稻的引进①背景:气候变冷,西北关中地区生产日益凋敝;北方游牧民族袭扰,宋代以后都城向东南迁移;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开发;陆上丝绸之路阻隔,宋朝统治者向海外拓展商路,造船和航海技术提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频繁。②表现:原产自越南的“占城稻”引入中国,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征。由此,双季稻复种和稻麦轮作制在南方各地推广,粮食产量增加,奠定了稻、麦为主的粮食生产格局。(2)明清时期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1)背景:“明清小冰期”对北方影响尤甚,广大北方地区灾害、疫病频发,北方经济地位持续下降;大航海时代来临,美洲新物种广泛传播。(2)表现: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到清朝中期,面对人口压力,荒山地区得到开发,而玉米、马铃薯、番薯等作物具有耐旱且高产的特点,能在较恶劣的条件下生长,不占用平原耕地,因此,在清朝中期时开启了一场开发荒山的垦殖运动,又称“乾嘉垦殖”。这次开荒运动暂时缓解了部分人口压力,而且改变了我国此前以稻、麦、粟等为主的粮食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粮食系统。
高考链接1.(2021·广东卷,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解析:B。由材料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元代的赋税政策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同时固化了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使木棉这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程度降低,也抑制了私营纺织业的发展,因而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2.(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7,4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雇佣劳动的变化,且官营手工业的匠户与官府并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
3.(2019年北京卷,12,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
4.(2019年4月浙江选考,3,2分)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A.粉彩瓷B.黑瓷C.青花瓷D.白瓷【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D选项符合题意。粉彩瓷器是在清朝出现的,A选项排除。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黑瓷,但是在唐朝并不出名,B选项排除。元朝的青花瓷最为著名,C选项排除。
5.(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6.(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1.(2022•陕西西安)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造纸术经陆上丝绸之路在唐朝时候传到欧洲,故①正确;中国的瓷器在唐宋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故④正确;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到欧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且不是通过丝绸之路,②错误;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日本与材料“东西方交流”不符,③错误。故选B。
2.(2022•陕西咸阳一模)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有可能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故B项正确。
3.(2022·陕西省·月考试卷)《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这体现的是( )A. 生产动力发生根本改变B. 在中国古代水力是最先进的动力C. 工具改进促进生产发展D. 农业精耕细作程度不断提高解析:选择C。“发生根本改变”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冶铁工具的不断改进,由马排到人排各有缺点;再到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这体现出工具改进促进了生产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冶铁属于手工业而非农业,排除D项。
4.(2022·陕西省·月考试卷)唐朝,茶从无人问津摇身一变成为潮流风向标。“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消费茶增多,引起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这表明唐朝( )A. 市民阶层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B. 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C. 瓷器制造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D. 百姓开始认识到瓷器的实用性解析:选择B。根据材料中“茶从无人问津摇身一变成为潮流风向标”“消费茶增多,引起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可知,随着唐代饮茶风气盛行,促使大量瓷质茶杯的制造,说明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A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瓷器制造的技术问题,C项排除;材料与百姓的认识无关,D项排除。
第30讲 宋明理学(二)课件--2023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30讲 宋明理学(二)课件--2023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0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30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布,课题解读,知识梳理,概念辨析西学东渐,应运而生,蔚然大宗,儒学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件--2023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件--2023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商业的发展历程,商代铜贝币,商代骨贝币,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秦都咸阳,楚都郢,齐都临淄,赵都邯郸,燕都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