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3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4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5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6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7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8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免费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材料一西船东来,经济功能增强,数量增多,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议一议,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认为:“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江南地区并不比欧洲落后。”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1368~1840年◇)
    利于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
    一、 “朝贡贸易”体制的突破,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臣属于中国,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回赠给“入贡国”。………明政府规定外商“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
    “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匹绢、丝锦私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 《大明律》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 ——百度百科的定义
    全球白银的终极“秘窖”
    葡萄牙占领澳门与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
    探究问题一:“朝贡贸易”体系为何被突破?
    白色是西班牙的航线;蓝色是葡萄牙的航线
    葡萄牙-中国澳门(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
    西班牙-菲律宾马尼拉(开辟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16-18世纪,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中国的丝织工业,因为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廉,产量比较丰富,故各种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卖,连原来在那里独霸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要大受威胁。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它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辉灿烂的历史。——全汉昇:《自明季至清中叶西属美洲的中国丝货贸易》
    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朝贡贸易体系被突破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方式及对中国的影响。
    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影响。新航路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亚洲出现新的贸易中心(澳门、马尼拉、长崎等;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方式:中外贸易影响: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二、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农业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据丁云高供:……合伙租这山场……。这冯建周、郑昆山、储玉章、汪南山、陈文翰、冯朝佐、丁添南、郑添光、钱国丰、钱柱丰、纪秀升、何永盛都是小的雇请耕种之人……每人每年工钱四两、六两不等。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 安徽巡抚萨载题本
    依据材料,概括农业中的变化?
    变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出现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农村中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租佃制盛行。
    材料二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1、明清时期国家统一,农耕经济持续发展; 2、高产农作物引进,人口增多; 3、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1)、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形成专门区域,大量进入市场,农民兼营产品加工或相关副业。(2)、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逐渐分离,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4、统治者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改革。
    思考: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变化: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手段,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二、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手工业
    材料一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是商品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明后期的景德镇为例,有窑1000多座,其中官窑仅几十座,绝大多数为民窑。而且官窑产量少,每窑制不过300余件,民窑每次烧制的产品可达千余件之多。民间作坊的增多,自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摘自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谢肇淛《五杂俎》
    二、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商业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 —《林居漫录》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商业资本雄厚;长途贩运曾强;商人的地位提高经营理念: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鬻售贳贷,市廛之客,平心正直,君子交易。物有好歹,价有高低”和“生意活动,历练钻心。交接主顾,童叟无欺。” ——徽商《新刻意见杂字》
    概括材料信息?材料三体现了徽商什么样的经营理念?
    材料四 “买卖要牙,装载要埠”“买货无牙,秤轻物假,卖货无牙,银伪价盲。所谓牙者,别精粗,衡重轻,革伪妄也。” ——明代《士商类要》材料五 明代万历年间:“四民自士农工贾而外,惟牙侩最多,俗云经纪,皆官为给帖。凡鱼、盐、豆、谷、觅车船、雇骡马之类,非经纪关说则不得行。常值之外,另与‘用钱’。扬州、瓜、仪,经纪不下万数。” ——明代 《扬州府志》
    依据材料四、五,概括明代牙商的行业特点及发展情况。
    特点: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评定商品质量、价格;收取一定佣金;受到官府管理。发展情况:在扬州等地区牙商生意兴盛(人数众多)。
    注:牙行,本指在乡村和城市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亦称牙人。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称为牙行。
    材料六 1685年,康熙皇帝宣布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 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 “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七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摘编自百度百科
    广州十三行是海禁政策的产物。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但随着五口通商,海禁政策被打破,十三行失去了其政府控制下的优势,逐步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的广州十三行的性质、职能及实质。(2)清政府设十三行的目的是什么?十三行衰落的原因是什么?(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2020北京高考)
    性质:广州十三行是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行(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垄断组织); 职能:向海关承担代缴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实质上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
    目的: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确保税收。因此,十三行又具有官商、私商、外交官、税官的多重身份。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被迫改变闭关锁国政策,开放五口通商,取消十三行贸易特权。
    试一试: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许。……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特许状只会在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才会被取消。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1680年,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性质、职能及实质。 (2) 东印度公司在19世纪中期消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性质:是国家授权具有贸易垄断权的股份制公司;职能:兼有经济、政治、军事功能,能够组建舰队、发行货币、签订条约等;实质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和扩大贸易的产物。(6分)原因: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逐步完成,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在国内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东印度公司已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须取消。(2分) 
    材料八 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清代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等
    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从经济、思想方面分析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居民的从业结构发生变化(从农业中分离,大多从事纺织业);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
    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趋势(如数量、分布区域、城市功能等)
    从材料九中你能获得哪些关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历史信息?
    信息:商人的行业(商业)组织会馆出现;白银广泛流通、民间信用机构产生。
    含义:庄票由民间从事金融业的机构发行的信用纸币,也称“票号”。流通范围:一般未经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作用:解决了市面找零的困难,改善并提高了发行者的营业状况,从客观上看,对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发展历程:庄票萌芽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间,形成于清前期,民国期间庄票的使用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票退出流通。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 。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友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他们借助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而赢得高额利润。
    1、全国性的统一市场的形成;2、工商业市镇的兴起;3、城市经济职能越来越凸显;4、白银货币化;5、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6、商人地位提高,地域性商帮形成;7、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的长途贩运。
    思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不仅是等级的基本构成,还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身份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述,它成为千百年来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权威的一个社会阶级基础。然而,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处于商”……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绅商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对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据材料分析明清之际社会结构有何新的变化?
    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冲击:儒商的出现
    儒商与绅商的确有重合之处,但却不能说完全划等号,绅商群体中,只有那些依旧对儒家文化有浓厚兴趣且将儒与商视作不可分割的商人,才算是儒商。
    材料:“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四.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影响。
    特点: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
    影响:政治上: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经济上: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就业,推动工商业发展;思想上: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社会生活上: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新经济因素产生并缓慢发展;②阶级关系: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冲击;③社会观念:原有规制、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阻碍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
    材料一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雍正帝“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
    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经济上小农经济是主体;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材料三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 ‘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重人伦,轻自然。
    材料四 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传统的纲常礼教和重农轻商的思想
    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相关课件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录,专题01,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录,专题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1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1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续上表,古代希腊和罗马,答案B,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