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测评试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测评试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测评试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测评试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测评试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测评试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8页。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 满分:100)一、选择题(每小题3,48)一位游客由辽宁大连出发向西经内蒙古去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据此完成1~2题。1.该游客沿途依次看到的景观可能有(  )A.“塞外江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层层梯田层层绿B.“碧海蓝天”→“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滚滚C.“林海雪原”→“滚滚麦浪”→“椰风海韵D.“三江并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东方不夜城2.该游客看到的景观自东向西变化,体现了(  )A.自然带的周期性更替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右图,完成3~4题。3.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地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4.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右面是甲、乙两地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甸带的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南坡光照强B.北坡光照强C.南坡降水多D.北坡降水多6.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在南半球 B.在东半球C.在中低纬度 D.在大陆西岸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有位诗人写道:也许是过于执拗了(身躯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迤数百里,绵延到天涯。读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7~9题。7.长白山的基带植被主要为(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8.诗人所描述的植被最可能位于(  )A. B. C. D.9.丙处植被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人类活动 C.降雪量 D.地形坡度右图为某岛自然带分布范围图,图中a为两种自然带的分界线。据此完成10~11题。10.该岛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  )A.落叶阔叶林 B.针叶林C.苔藓和地衣 D.草原11.该岛上自然带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C.降水 D.海陆位置某年915日是个打猎的好日子。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横穿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据此完成12~13题。12.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13.材料中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读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完成14~16题。14.自然带在中国东部分布的北部界线是(  )A.南岭 B.秦岭淮河C.长城 D.黄河15.自然带在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是(  )A.中国、美国 B.德国、阿根廷C.俄罗斯、加拿大 D.巴西、南非16.在热带,雪线随纬度降低而降低的原因是(  )A.降水量随纬度降低而增加 B.降水量随纬度降低而减少C.热量随纬度降低而减少 D.光照随纬度降低而减少二、综合题(52)17.(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分别分析三幅图中地形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并解释其原因。     (2)三幅图的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些地域分异规律?     18.(10)读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B是      带,E是          带。 (2)图中自然带ABC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    条件变化引起的。 (3)图中自然带EAD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    条件变化引起的。 19.(14)自然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现象,也有非地带性现象。读图,完成下列各题。非洲自然带类型分布图非洲三地气温、降水量图(1)从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方面,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甲、乙两地虽然自然带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略有差异。从两地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简析其原因。      20.(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甲、乙两山脉的垂直带谱示意图。(1)比较甲、乙两山脉垂直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列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概述甲山脉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乙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第五单元测评1~2.1.B 2.D 1,辽宁大连——“碧海蓝天;内蒙古——“风吹草低见牛羊;新疆——“黄沙滚滚。第2,辽宁大连内蒙古新疆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4.3.D 4.C 3,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地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第4,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5~6.5.D 6.C 5,甲山半山腰地带,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甸带,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半山腰地带是地形雨最多的地带。第6,读图可知,乙山南坡基带高,是阳坡,说明乙山位于北半球;常绿阔叶林是中低纬度的植被。7~9.7.C 8.D 9.A 7,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C项正确。第8,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甲、乙、丙分别是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丁处海拔更高,气温更低,风力大,环境恶劣,最可能为矮小的灌木丛。据材料信息身躯矮小扭曲可知,诗人描述的植被较为矮小,最可能位于丁,D项正确。第9,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使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阴坡,A项正确。10~11.10.C 11.B 10,由图可知,该岛为格陵兰岛。格陵兰岛南部沿海自然带为寒带苔原带,典型植被为苔藓和地衣。第11,该岛自然带为寒带苔原带,自然带为寒带冰原带,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的差异。12~13.12.B 13.C 12,雪桥消失、长草带越来越高、冰雪消融面积增大等,这些是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景象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充分表明当地气候在不断变暖,因此气候是导致这些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第13,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导致阿尔卑斯山植被、冰川等要素发生变化,表明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4~16.14.B 15.C 16.A 14,根据图示信息,自然带分布范围是20°~34°,根据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该自然带应位于亚热带。因此自然带在中国东部分布的最北界应为秦岭淮河一线,B项正确。第15,根据图示信息,自然带分布范围是50°~65°,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该自然带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上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C项正确。第16,影响雪线高度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在热带,由于降水量随纬度降低而增加,故雪线随纬度降低而降低,A项正确。17.答案(1)图1影响:地形起伏小,阔叶林分布范围广。原因:盛行西风影响的范围大,从沿海向内陆降水的差异较小。图2影响:地形起伏较大,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分布不同。原因:受地形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图3影响:地形起伏大,垂直带谱丰富。原因:海拔不同,热量和降水状况也不同。(2)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18.答案(1)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3)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19.解析(1),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乙地为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所以河流流量大;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根据降水量可以看出,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降水多,1212月降水少;乙地全年降水丰富且分配均匀。这样的降水差异导致其自然植被景观略有不同。第(3),丙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纬度低,气温高,同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沿岸有厄加勒斯暖流经过,起到了增温增湿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其形成热带雨林带。答案(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有差异。(3)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厄加勒斯暖流常年流经。因此该地常年高温多雨,其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20.解析(1),对比甲、乙两山脉垂直带谱情况可知,乙山脉垂直带谱更加丰富;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山脉低,因而可以推测出乙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第(2),读甲山脉南、北坡各自然带分布高度情况,可知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这是因为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第(3),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向和降水量等有关。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山脉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南坡的雪线低于北坡。答案(1)差异:乙山脉垂直带谱更加丰富;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山脉低。乙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因此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南坡相对于北坡高。(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