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4687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4687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还有官渡之战曹军取胜原因,赤壁之战曹军失败原因,培养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示意图,培养时空观念。
3.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三国采取的发展措施,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观看《三国演义》片头曲的视频。《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鼎立的这段历史吧。
自主学习
1.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特点、影响分别是什么?
2.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特点、影响分别是什么?
3.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发展措施分别是什么?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
阅读材料,思考曹操势力壮大起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材料二: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三:负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教师出示问题和材料,学生读材料,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经济上:实行屯田,发展生产
人才上:重用人才,唯才是举
教师出示官渡之前的形势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地图,总结官渡之战的背景。
学生回答:背景: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教师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和表格,让学生观察地图,填写表格。
官渡之战
教师点拨:时间200年,双方曹军与袁军,经过曹军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结果曹军胜利。特点以少胜多。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教师出示赤壁之战前形势图,结合地图,让学生回答赤壁之战的背景。
学生回答:背景:曹操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教师出示赤壁之战形势图和表格,让学生观察地图,填写表格。
赤壁之战
教师点拨:
时间:208年。
双方:曹军与孙刘联军。
经过:孙刘联军:诈降;烧毁曹军船舰。
结果:曹军失败。
特点:以少胜多。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合作交流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中曹操却以多败少,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点拨。
教师点拨: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①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正确战术;②听取许攸意见,善于用人的心态;③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②曹操骄傲自满,松懈轻敌;③孙刘联军采取了诈降火攻的正确战术。
主要因素:不是军队的数量,是战略战术、指挥者的心态等等。
三国鼎立
教师出示三国鼎立示意图和表格,由学生结合地图,填写表格。
教师点拨:魏的时间是220年,人物是曹丕,都城是洛阳。蜀的时间是221年,人物是刘备,都城成都。吴的时间是229年,人物是孙权,都城是建业。
教师强调:229年,孙权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根据图片,结合教材,说一说三国采取的发展措施。
教师出示魏地图和屯田、翻车的图片。
学生回答: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教师出示吴地图和船只的图片。
学生回答:经济上: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政治上: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教师出示蜀地图和蜀锦的图片。
学生回答:经济上: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政治上: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中,我们学习了三国的建立情况,以及三国采取的发展措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时间
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政权
时间
人物
都城
魏
蜀
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一个局势百姓苦,两场战役定格局,三国鼎立孕统一,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获奖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堂演练,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