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高考版2(鲁辽)适用) 第8单元 第23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展开
这是一份23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高考版2(鲁辽)适用) 第8单元 第23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共18页。
[目标要求] 1.概述内环境的组成与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概述内环境的稳态及重要意义。4.描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考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与内环境
(2)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体液的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
(4)各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6“练习与应用·概念检测”:
(1)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②。
①膀胱内的尿液 ②大脑间隙的液体 ③肺泡腔内的气体 ④小肠腔中的消化液
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②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高。
②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eq \\al(-,3)、H2CO3等物质有关。
③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9“图1-4”
完善下图所示内容: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1)人体内细胞外液只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液( × )
(2)内环境是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 )
(3)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 × )
(4)膀胱内的尿液、汗腺导管内的汗液、消化道内的消化液都不属于内环境( √ )
(5)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eq \\al(-,4)/HPOeq \\al(2-,4)维持( × )
(1)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但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中占重要地位,原因是血浆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单位体积溶液中蛋白质微粒数目少,产生的渗透压小。
(2)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中的pH将略有降低,这是因为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1.比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异同
2.归纳内环境中的成分及生理过程
(1)内环境中的成分
(2)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3.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
考向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2020·河北高三期末)下列生理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在激素调控下,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被分解
C.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
D.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HCOeq \\al(-,3)反应
答案 A
解析 在胰高血糖素的调节下,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发生在肝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符合题意。
2.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与蛋白质含量无关
B.a渗回b和渗入c的量相差不大
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
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Ⅰ端比Ⅱ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
答案 C
解析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项错误;组织液a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c,B项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血浆中的葡萄糖经Ⅰ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项正确;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大量血糖经Ⅰ端进入a,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图中Ⅱ端到血浆,所以Ⅱ端比Ⅰ端胰岛素含量高、但葡萄糖含量低,D项错误。
3.(2021·湖北武昌实验中学月考)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D.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答案 C
解析 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液,丁表示细胞内液,B正确;丁液和血浆相互进行物质交换,丁是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中的O2浓度可能比血浆中高,C错误;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甲(血浆)和丙(淋巴液)中,D正确。
方法技巧 巧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解读:单方向(箭头)eq \b\lc\{\rc\ (\a\vs4\al\c1(淋巴液形成:组织液―→淋巴液,淋巴液流向:淋巴液―→血浆))
双方向(箭头)eq \b\lc\{\rc\ (\a\vs4\al\c1(组织液血浆,内环境细胞内液))
由此推测,图1中甲为组织液,图2中A为血浆,图3中a为淋巴液。
考点二 内环境的稳态
1.内环境的稳态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因此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或无机盐)。
2.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氧气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3.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
血浆pH调节的过程
4.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健康问题
(1)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2)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3)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4)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出现组织水肿。
(5)代谢废物上升——导致尿毒症。
(6)O2缺乏——导致乳酸中毒。
(7)血钙过低——抽搐;血钙过高——肌无力。
(8)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5.稳态概念的发展
(1)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2)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
(3)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三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 )
(1)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对于人体来说,体温稳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各种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考向 内环境的稳态
4.下列实例中属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的是( )
A.即使二氧化碳为细胞代谢终产物,组织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也要维持相对稳定
B.细胞代谢活动发生在内环境中,内环境必须保持各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
C.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受细胞内温度、pH的影响
D.氧气为有氧呼吸的原料,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必须维持绝对稳定
答案 A
解析 细胞代谢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B、C不符合;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D不符合。
易错警示 内环境稳态的两个认识误区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
(2)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但此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
5.(2020·山东枣庄模拟)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 D
解析 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
1.核心概念
(1)(选择性必修1 P2)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选择性必修1 P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3)(选择性必修1 P9)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教材结论性语句
(1)(选择性必修1 P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2)(选择性必修1 P9)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及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3)(选择性必修1 P10)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选择性必修1 P1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2019·全国Ⅲ,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 D
解析 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中,B正确;O2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
2.(2018·海南,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答案 B
解析 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导致实验狗的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减少,B项正确。
3.(2018·海南,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答案 A
解析 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均属于外界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组成,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液,属于内环境,A项正确。
4.(2018·浙江4月选考,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答案 A
解析 心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进入内环境,A错误;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管中的药物在血浆中,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渗透吸水,导致组织肿胀,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包括营养物质、激素、代谢废物等,D正确。
5.(2019·浙江4月选考,1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 D
解析 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项正确;骨骼肌细胞是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B项正确;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C项正确;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即能够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项错误。
6.(2017·全国Ⅰ,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升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2021·山东高考模拟)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的是( )
A.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
B.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C.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降解
D.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
答案 A
解析 组织间隙中充满组织液,属于内环境,A符合题意;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发生在细胞内,B不符合题意;C、D项均发生在体外环境中(肠道属于体外环境、泪液也是排放到体外的液体),故C、D不符合题意。
2.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营养不良,④中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
C.正常情况下,①处的CO2浓度低于⑤处
D.饭后4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
答案 D
解析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表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②为肝细胞;③为淋巴液;④为组织液;⑤为血浆。若营养不良,则会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④中的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淋巴液)和④(组织液),B项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液由①→⑤流动的过程中,肝细胞产生的CO2不断进入血液,因此①处的CO2的浓度低于⑤处,C项正确;饭后4小时,因血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不断进入血液,导致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⑤处,D项错误。
3.(2020·湖北麻城高三模拟)右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的氧气进入③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6层生物膜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答案 D
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①②④组成的,A错误;体液①血浆中的氧气进入③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细胞的细胞膜、线粒体两层膜,共5层膜,B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C错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血浆中,血浆中的NaHCO3与乳酸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确。
4.(2020·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定期口服或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
C.甲亢患者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中葡萄糖、血浆蛋白和Na+等的含量有关
答案 D
解析 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A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B错误;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对垂体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所以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中葡萄糖、血浆蛋白和Na+等的含量有关,D正确。
5.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的含量基本相同
B.肺炎患者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可导致出现肺水肿现象
C.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D.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
答案 A
解析 血浆中的电解质和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要高,A错误;细胞内液外渗和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而引起肺部组织水肿,B 正确;正常情况下,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这些酶就会从肝细胞里释放出来,进入血液里,使血液里的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C正确;血氧饱和度正常可以保证细胞有机物正常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能量,D正确。
6.(2020·山东济南模拟)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的是( )
①水、无机盐、血浆蛋白 ②血红蛋白、O2、胃蛋白酶 ③葡萄糖、CO2、胰岛素 ④激素、呼吸酶、氨基酸 ⑤食物中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 ⑥乳酸与缓冲物质发生反应 ⑦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
A.①③⑥ B.③④⑦
C.①②⑤ D.②④⑥
答案 A
解析 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含有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呼吸酶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三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在消化道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发生在细胞内,这两个过程均不发生在内环境中;内环境中会发生乳酸与缓冲物质的反应。
7.(2020·金华调研)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由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组成
B.血浆蛋白的含量下降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C.机体产生乳酸后,主要依赖H2CO3/NaHCO3缓冲体系来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所以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由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组成,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蛋白的含量下降,相对的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结果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血浆中的H2CO3、Na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机体产生乳酸后,主要依赖H2CO3/NaHCO3缓冲体系来维持血浆pH的稳定,C正确;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水分的重吸收,有利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错误。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8.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加
C.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 ACD
解析 初进高原,缺氧导致细胞无氧呼吸增强,产生大量乳酸,但此时并非只进行无氧呼吸。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机体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加,运输氧的能力增强,因此乳酸浓度降低;同时,血液中的乳酸可与缓冲物质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
9.(2021·北京朝阳期末改编)下列关于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激素、尿素、CO2等
B.冬季由于气温偏低,人体内酶的活性会降低
C.血管中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需经过组织液
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 ACD
解析 人的体温为恒温,能够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冬季虽然气温低,但人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降低。
10.为探究家兔血液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如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设计严格遵守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
B.本实验需严格控制自变量,无关变量保证加入的各物质等量即可
C.模拟血浆内能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Na2CO3、乳酸
D.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本实验缺乏自来水的空白对照组,没有严格遵守对照原则,A错误;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保证相同且适宜,B错误;乳酸会导致人体内pH下降,Na2CO3会导致人体内pH升高,C正确;本实验应以自来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家兔的血浆与缓冲液作对照,以证明血浆中存在类似于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D错误。
三、非选择题
11.(2019·重庆期末)在“天宫”中生活的航天员的生理状况,由地面指挥中心实时监测。图甲、乙和表丙测得了某位航天员的三项生理指标,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丙 体内液体的pH
(1)上述甲、乙、丙三项生理指标正常的是________,属于内环境指标的是________。
(2)某病人胃口不好,医生常用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该注射液配制过程中,氯化钠浓度为______(质量分数),不能过高或过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乙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丙看出,不同消化液的pH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甲、乙、丙 甲、乙 (2)0.9% 防止因内环境渗透压改变使细胞失水或吸水而变形,甚至影响其生理功能 (3)正常人体温在一日之内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超过1 ℃ (4)不同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合理即可)
解析 (1)图甲、乙生理指标分别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表丙生理指标为消化液的pH,不属于内环境的生理指标。(2)为了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病人注射液应为血浆等渗溶液,如质量分数为0.9%的氧化钠溶液。(3)从图乙可知,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超过1 ℃。(4)表丙中所列不同消化液的pH不同,说明其中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
12.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Oeq \\al(-,3)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血浆中的CO2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
(2)CO2进入红细胞后,HCOeq \\al(-,3)数量________。根据细胞特点和HCOeq \\al(-,3)的含量,可推测HCOeq \\al(-,3)进入血浆的方式为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性。
(3)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促进O2释放并扩散到__________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
(4)由于红细胞内________被消耗和________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
答案 (1)细胞的有氧呼吸 (2)增加 协助扩散 选择透过 (3)空间结构 组织液(或血浆、内环境) (4)水分子 Cl-
解析 (1)血浆中的CO2主要来自细胞的有氧呼吸。(2)据图可知,HCOeq \\al(-,3)来自碳酸的分解,所以CO2进入红细胞后, HCOeq \\al(-,3)数量增加。再根据细胞内外HCOeq \\al(-,3)的浓度,可知其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这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H+与血红蛋白(Hb)结合,导致血红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促进O2释放并扩散至血浆中,进而进入组织液。(4)据图可知,由于水分子的消耗和Cl-的进入,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13.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中填字母,“____”上填文字):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__;a、d、e、f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与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__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 ]内存在着缓冲对。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______ _,将导致________。
答案 (1)2/3 淋巴液、血浆、红细胞、组织液 蛋白质 无机盐、蛋白质 (2)④ e→d→c→f→g (3)不会 d (4)f 组织液 组织水肿
解析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a为淋巴液,d为血浆,e为红细胞,f为组织液。正常情况下,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④,血液中红细胞携带的O2位于血红蛋白上,因此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需经过的途径为红细胞(e)→血浆(d)→毛细血管壁(c)→组织液(f)→组织细胞(g)。(3)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变化范围很小,原因是血浆中含有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缓冲物质,因此即使一个人喝入大量的食醋,也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4)若一个人长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水分过多地滞留于组织液(f)中,将会引起组织水肿。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化学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步骤
甲组
乙组
步骤1
每组取两支试管,记为1号、2号
步骤2
分别滴加等量的缓冲液、家兔血浆
两支试管按甲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缓冲液、家兔血浆
步骤3
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加等量的乳酸
步骤4
测量pH并记录
预测结果
1号、2号试管中pH变化不明显
1号、2号试管中pH变化不明显
液体
胃液
唾液
血液
肠液
胰液
pH
0.9~1.5
6.8
7.4
7.7
8.0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7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高考版2(鲁辽)适用) 第3单元 第7讲 酶,共22页。
这是一份28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高考版2(鲁辽)适用) 第8单元 第28讲 免疫调节,共26页。
这是一份29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高考版2(鲁辽)适用) 第8单元 第29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