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课件PPT全套
13 《唐诗五首》(课件+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13 《唐诗五首》(课件+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件包含第3课时《使至塞上》ppt、第1课时《野望》ppt、第2课时《黄鹤楼》ppt、第4课时《渡荆门送别》ppt、第5课时《钱塘湖春行》ppt、13唐诗五首DOCX、音频使至塞上mp3、音频渡荆门送别mp3、音频渡荆门送别吟诵mp3、音频野望mp3、音频钱塘湖春行mp3、音频黄鹤楼mp3等1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3 唐诗五首
上课素材【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月:思乡、怀人。菊:隐逸、清高。莲:超凡脱俗。梅:高洁。兰:高洁、隐士。松:坚贞、不屈。竹:正直、虚心。梧桐:凄凉悲伤。杜鹃:凄凉哀伤、乡思。鹧鸪:离愁别绪。寒蝉:思乡、离愁别绪。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柳:送别、思念。雁:思乡。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阑干:思念、寂寞、离愁。上课笔记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3.借助资料,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4.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一、简介唐诗 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走近唐诗,走近历史,走近情怀。(板书:唐诗五首)二、了解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三、学习《野望》(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3.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二)品味诗意,体会情感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生活。3.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三)背诵本诗四、学习《黄鹤楼》(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释题导入黄鹤楼是位于湖北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2.作者简介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才名之士”。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3.字音字形崔颢(hào) 千载(zǎi) 萋萋(qī)4.朗读指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5.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意(二)赏析诗句,探究写法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明确:“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通过诗人游览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4.本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思考课后二)师生交流、分析。明确:《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三)背诵本诗五、学习《使至塞上》(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其多咏山水田园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朗读并读出诗歌节奏。3.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小组内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意。4.概括诗歌主要内容。明确:诗人出使塞上途中的所见所感。(二)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有什么作用?明确:点题并交代地点及事由,衬托出诗人形单影只的孤寂、惆怅。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背景链接: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明确: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1)小组合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紧扣诗歌内容,言之有理即可。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挺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特殊感受;“孤”字写出作者被排挤后失意的心情;“长”字,将黄河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2)“诗中有画”,从图画美的角度赏析这一句。明确: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青烟、碧水、红日——鲜艳优美。小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绘出了一幅极其奇特壮观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愧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4.本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的达观以及慷慨悲壮的情感。(三)背诵本诗
六、学习《渡荆门送别》(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二)把握内容 体会情感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明确: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下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2.研读诗句,体会情感。(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明确: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明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了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三)背诵本诗七、学习《钱塘湖春行》(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3.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三)感悟全诗,质疑释难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的?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可以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3.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西面,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四)背诵本诗八、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野望》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于萧瑟恬静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退隐的落寞情怀。《黄鹤楼》通过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使至塞上》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渡荆门送别》描绘了诗人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思乡”名句?请搜集整理一下。3.布置作业(1)背诵这五首诗。(2)完成本节内容。 野望首联:徙倚——彷徨颔联:落晖——萧瑟颈联:返、归——孤独尾联:采薇——知音难觅, 黄鹤楼空间:虚无时间:邈远写景(树、草):实写抒情(日暮、烟波):点明主旨,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颔联——景中含情——蓬、雁——自比颈联——诗中有画——直、圆——雄壮、苍茫尾联——叙事孤寂愤懑、慷慨达观渴望建功立业,渡荆门送别首联:交代旅程颔联:山、水(远景)颈联:月、云(近景)尾联:留恋故乡, 钱塘湖春行所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所见:水涨云低、莺歌燕舞、乱花浅草所感:最爱→行不足主旨:对初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感觉自己做得最不足的一点就是对于时间的把握,前松后紧,第一、二环节耗时过多,后面默写和观点展示环节不充分,这一点也让我困惑。班级人数多,展示起来覆盖面还是显得太窄,很多同学到下课了,遗憾地说自己还没机会发言,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将是我下一步要探索的。第二个不足是学生预习的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后几号同学,虽然也参与了学习但是参与得还不够,10号背诵时出现的问题就反映了这一点。但比起以前他们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毫无参与热情来说,已经有进步了,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意对后几号同学的肯定和鼓励,多给他们机会,适当对他们降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