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3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735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3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735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3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735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3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7354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3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7354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3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7354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3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7354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3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7354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前预习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前预习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诵读感悟·,·文本解读·,·深入解读·,·知识相关·,智者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两者结合不可分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_____,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创始人。2.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主张_____,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克己复礼。3.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_______(言行一致)、忠、孝、_________(敬重长上)等。
孔子思想核心:“仁” “礼”
明确字音。自省 xĭng 如乐何 yuè文质彬彬 bīn 譬如 pì未成一篑 kuì 八佾 yì
反复诵读,尝试翻译。把不明白的字词标出来,同学讨论或者请教老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吃饭和居住是生活的保障,不求奢华,能果腹充饥,安身立地即可,君子并不以之作为追求。那么君子要追求的是什么?“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思考】那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敏于事”呢?“敏”的意思是“勤劳敏捷”。包含一下三点:1.做决定果断坚定2.既已决定,迅速开干,勿犹豫拖沓3.既已开干,时时坚定敏锐,不生退缩、惫懒之心
那怎么算得上“慎于言”呢?俗话说:口为祸福之门。说话办事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要盲目随便的任情姿性。说出去的话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这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一种素质和态度,原则。实在不知道怎么去做,很简单,就是“少说费话、多做实事”!如何又算得上“就有道而正焉”呢?用《论语》中另外一句话解释就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向更优秀的人接近、学习,省察自身的不足以改之的行为,本身就要求内心谦逊好学的意识,即“先有此心,再有此行”。
为何要做到“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才算“好学也已”呢?孔子说的“学”并非现在常规意义上的校园学习,而是在生活实践以提升德行。“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三事本质上都是内心“诚”的发端,心“诚”是修养德行即学之基础!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①》)
固定搭配:如……何,对……怎么样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他怎样对待礼仪制度呢?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他怎么能对待音乐呢?”
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其实是在强调,没有内修之“仁”,外在的礼乐将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根基。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礼的外在表现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得知道义,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这一句话适合反过来理解,强调是的“闻道”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都在求道“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是事物当然之理。人生在世,能明白自己孜孜以求的“道”,干了自己该干的事,那么当我们撒手人寰,就不会有遗憾,不会不甘心。道一开始我们是难以知道呢,一定实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才能感悟,所以努力让生命少些遗憾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君子与小人区别在于面对义和利的态度。君子以道义为先,小人以利益为重。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这是儒家的自修心法,无论看什么,都对照自己。无论贤愚,都是自己的学习对象。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朴实超过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超过朴实,又未免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质是内在,文是外在,两者要协调。
这里讲的君子,不单单是道德高尚的人,而贵族士大夫阶层居上治民的君子,其实就是领导者。这就是孔子给士大夫提出领导力的标准:办事能力强,说话水平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章》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君子当志向远大,毅力坚强。
【思考】:为什么会“任重”?为什么会“道远”?
任重是因为追求仁,任:德被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把天地间存在不好的现象归结为自己责任。譬如,作为学生,班级纪律不好,不管自己是不是班干部,都会把这个当做自己的责任。道远是因为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就像一生的使命是救死护伤,等一天,世界再没有病人伤人,医生就可以停下下了,事实上不可能,所以只有到死才能停下来。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继续前进,这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都是因为自己。
为山未成一篑而止 放弃平地虽覆一篑而进 坚持思考:为什么会坚持?为什么会放弃? 坚持的人与不坚持的人本质区别:
一、君子有志,小人有愿。君子受志向驱使,着眼点在于:我要做什么。不太巴望能不能如愿,什么时候如愿,而是坚定志向锲而不舍地努力。小人被愿望吸引,着眼点在于:我要得到什么。会时刻怀疑到不了要怎么办,要不要换一条道,通常都难以坚持到最后。二、对“坚持错了”的认识论。很多人所谓的错,都是以结果为标准。没成功就是错,问题你怎么知道这就是结果了呢。有志向的人,生居安行,成败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三、对结果的态度。结果会怎样?会成功吗?这一般是不能坚持的人问的问题,这是在犹豫怀疑。能坚持的人,对结果“死而后已”,除了坚持就是坚持,不会讨论结果怎样。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孔子说:“智慧的人没有疑惑,仁德的人没有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思考】:如何理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
善于学习(读书或向优秀的人学习),提高认知能力
“勇者不惧”,这个勇不是孤立的,指的是在拥有智慧和仁德的前提之下。一个人有了勇气,在大仁大义面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气概值得推崇。
这里的“忧”指忧自己。仁者无忧关键在以下两点:一、无我。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二、接受。(接受结果、接受自己、接受他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则?”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愿意实行您这话。”
【思考】: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这句话?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条目,最关键是前两条。要管住嘴和手,先关注眼睛和耳朵。要知止,凡是与我无关的,不看不听。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有边界感,懂得知止。
克己:约束自我欲望。复礼:言行归附礼制。
【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呢?”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思考】:如何理解“恕”?何谓“恕”?“恕”,如心,将心比心,他人之心如我之心。自己不想承受的、不想承担的,也不让别人无故承受、承担,这是事理上共情,不对人作恶。可以看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表现的是一种"求仁之方",这种行仁之法可以培养人的行事规范,讲究"无私心",那么心中有德(或者就如孟子所说心中有"浩然之气"),可以终身行之。
小结∶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是极其重要的处世之道,它是"为仁"的重要途径。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就是它的进一阶表现。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学诗的功能——兴观群怨;目的——事父事君;实现此功能、达到此目的的途径——读《诗经》“识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观照自然事物时的一贯态度也能够支持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当他提到自然物时,往往将其与人格道德相比,因此形成了“比德”的美学思想。)
【思考】为什么在《论语》十二章最后选的一章是讲《诗经》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请大家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概括君子都具备哪些特点品质?
好学恭敬追求道义重义轻利自我反省文质彬彬
实现途径
克己复礼重视《诗经》的重要性
其一是《论语》的可读性。《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从日常对话,行为举止等小事中,人生道理蕴藉其中,读来只觉得回味悠长,余味无穷。但它又绝不仅仅是简单说明一个道理,和浅显的《伊索寓言》形成鲜明对比,《论语》适合任意年龄段的人去读,而且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得到不同的感悟。例如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儿时懂得是同行三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青年读来,可能理解为人人皆有所长有所短,暮年时再读,可能又有了几分世事感慨,不拘泥于这句话了。
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
其二是《论语》的实用性。人生千百年来不断重复循环,很多教训只要翻开历史就会看到,书中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容,是曾子“吾日三省”的发人深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孝道,等等。在今天,我们国家的“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哪一个不与《论语》有着莫大的联系呢!
其三是《论语》的象征性。书中的亘古流传的话语,由古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流淌着,传递着。《论语》不仅是一本含义丰富的书,更是一种象征,看到它,想到中华文化,读了它,感悟文化力量。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在这个娱乐化的社会,在这个发展与人民需求有矛盾的社会,在这个呼唤文化复兴的社会,我们需要读《论语》来安慰浮躁的心,来升华来感悟自我,来助力文化复兴。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4.1《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ppt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文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孔子通晓六艺,《论语》,《论语》写作背景,食动词吃饭,求追求,居居住,安安逸,敏勤勉,而表并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背景图ppt课件,共1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