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同步提升练习试题
展开26.诗词五首同步提升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大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大战之前紧张的氛围。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这两句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2.下列对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诗歌第三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秋天塞外漫天呜呜的号角声,格调悲壮,意境苍凉。
B.诗中“半卷红旗”写敌军趁夜偷袭守军之状,“霜重”“鼓寒”更加剧悲凉的氛围。
C.最后两句运用典故抒写全体官军将士的心愿,表达了他们忘身报国的情怀。
D.诗歌构思大胆,诗人以浓艳的色彩、奇异的画面描写战争场面,颇有震撼力。
3.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偶)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夸张、比喻)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比喻)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B.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人称“杜少陵”“杜工部”,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C.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D.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5.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开头两句精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鲜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境界浪漫。
B.“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嗟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
C.“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庄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
D.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二、基础知识综合
6.下列划线诗句都含有典故,请为各诗句选择合适的选项。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③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A.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B.希望自己能被朝廷委以重任。
C.既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
D.含蓄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三、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班级开展了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活动。
(1)欣赏画面,根据画意写出古诗。
(2)你是否感受到天下儿女体念母爱的心声?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以后打算怎么做?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9.“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下面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划线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甲文的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直接描写了战争的惨烈。
C.乙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讽今,整体情感沉郁悲怆。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写词人极目远眺,在设问中道出弦外之音:中原已非我所有。
11.试比较这两首诗词在表达爱国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五、现代文阅读
比较阅读三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背影(节选)
朱自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丙】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2.甲为诗歌,重在借景抒情;乙为散文,意在叙事写人抒情;丙为说明文,重在状物,言语中也蕴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诗文作者的感情。
13.乙选文说“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有人认为应该把“许多大事”详细地叙写出来,便于突出父亲的美好形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见解。
14.甲诗陶渊明“采菊”“见山”,由衷感慨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选文朱自清“父亲买橘”的“真意”与丙选文“假山和池沼”的“真意”分别是什么?请加以概括提炼。
15.甲诗主要以简笔勾勒的手法,营造了一幅悠然宁静、超然无我的意境;乙选文划线句子则以工笔细描的手法,刻画了父亲买橘子这一经典形象,请赏析其手法之妙。
16.乙选文以时间为顺序,描叙了父亲的“背影”,行文流畅,结构明晰;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谈谈丙选段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C
6. C A D B
7.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示例:经常帮妈妈做家务;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尽力让母亲少操心。
8.天空中云雾翻涌,一片曙色朦胧,仰望头顶的银河似在转动一般,将点点星光投散在海面,像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
9.用典。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具有大鹏高飞之志,暗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0.B
11.甲诗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乙词借古讽今,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以及报国无门(或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
12.甲:表达了诗人忘情自然、超凡脱俗、恬静闲适之情。乙: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感动感恩而又羞愧自责的复杂之情。丙: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天然和谐艺术的赞叹之情。
13.不同意。文章的写作意图,是通过回忆“父亲买橘”的背影,抒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表达自己当年不理解父亲的愧疚之情;而不是为了褒扬赞叹父亲“光辉的一生”,所以不应该把“许多大事”写出来,如果写出来就会削弱文章的主题。(能够从正反两方面组织答案,意思到即可)
14.“父亲买橘”的真意:为了孩子全力以赴、倾情付出、无怨无悔的真挚之情。“假山和池沼”的真意:处处透漏着“艺术”性,符合“自然”之道,和谐协调,有生机活力。(意思到即可)
15.⑴突出父亲衣着“黑”“深青”颜色的细节特点,渲染了父亲居丧的背景氛围,突出其“买橘”的辛苦、心酸与深情。⑵“蹒跚”“慢慢”“微”等修饰词,写出了父亲动作的情形、幅度,突出其年纪老迈、行动不便;“探”“穿”“爬”“攀”“缩”等动词,写出父亲买橘路途之远之艰,一位生动感人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能从外貌、动作两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句,赏析合理即可。)
16.首先是“总—分”结构:总说“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说“假山”和“池沼”;总分清晰,条理明确。“分说”部分又先说“假山”,再说“池沼”,先后顺序与“总说”部分对应一致。这样,整个段落,说明井然有序,逻辑性强,富有层次,结构浑然一体。(意思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