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复习练习题
展开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么多若许努力,终于赢得了一句评语:一多是“由学西洋文学而转入中国文学”的“唯一成功者”。
B. 这部耗资巨大的影片票房创下新低,豆瓣评分也不高,制片方指责个别影评人未看作品就对电影进行差评的行为是极不妥当的。
C. 最近几日,雾霾天气再现华北地区,有专家透露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即将从我国北方入境,这或许有助于雾霾浓度的扩散。
D. 9月8日,开学的第二天,闻一多初次与朱自清见面,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同事论学。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 节日贺卡:垂念师恩,永世不忘。值此春节到来之际,恭祝恩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C. 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D. 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3.下列选项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跃入(yuè) 闷葫芦(mèn) 各奔东西(bēn)
B.棕色(cōng) 黑魆魆(xū)喁喁私语(yú)
C.渗出(shèn) 随大溜(liù)诘屈聱牙(jí)
D.揳入(xiē)挠痒痒(lá) 抛头露面(lù)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铆钉 诀然 别出心裁 浮想联翩
B. 石砾 安详 歪门邪道 不加思索
C. 嚣鸣 锈蚀 萍水相逢 唇枪舌剑
D. 罅隙 快慰 祸起萧墙 鞭辟入理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口》)
B.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 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二、语言表达
9.丁香是传统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紫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花草意象还有很多,请仿照示例,完成对下面意象的解读。
梅 松 菊
示例:兰,常用来代表脱俗、高洁或孤芳自赏的气质。
10.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具有现代倾向的诗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富有智慧的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姿势,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1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fànɡ há”,还是读“fànɡ hà”?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B.第一、二节,先总写凝滞的死水,再从色彩、光泽上具体描写了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C.第三节从静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第四节则以动衬静写出了死水的沉寂。
D.第五节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深刻地说明: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1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B.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C.本诗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D.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一、二、四句押韵,每节一韵,节奏和谐,动听入耳。
14.“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本诗也体现出闻一多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西风颂(节选)
雪 莱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乐
将染有树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
虽忧伤而甜蜜。呵,但愿你给予我
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
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
这首诗写于1819年秋天。当时欧洲大地上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16.诗中画线的两行诗句有什么含意?
17.诗人以“竖琴”自比,并且祈求西风“把我的话语……向人间播散”,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与追求?
18.你怎样理解“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这句诗的深刻含意?
四、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减肥瘦身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各种价值取向低俗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不断泛滥,这种“精神脂肪”的堆积也在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得很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的身体,精神的脂肪锈蚀着我们的灵魂。”
请以“精神的脂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D
6.D
7.C
8.C
9.(示例):梅,常用来代表坚韧、高洁和超尘脱俗的品格。
松,常用来代表凌寒不凋、傲霜斗雪的精神。
菊,常用来代表清高自守、品质高洁的隐士。
10.(示例)“探索诗”的鉴赏很困难,需要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它多元的审美空间。
11.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ànɡ hà”。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ànɡ hà”。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12.C
13.D
14.表达了作者的一腔愤激之情。作者回国之后,看到祖国腐朽破烂成如此模样,爱之深而恨之切,一腔愤激之情便喷薄而出。
15.(1)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2)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鲜艳照人的“云霞”,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3)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16.雪莱在歌唱西风,但他不是冷眼旁观的歌者,他希望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一方面去扫除腐朽,去无情地摧毁旧世界,另一方面去“鼓舞新生”。
17.雪莱认为诗人应该是为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斗争的战士,是敏于预见的预言家。他以“竖琴”自比,祈求西风在宇宙间广为传播他的思想和话语,体现了一个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的革命诗人勇于投身战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8.这句诗是《西风颂》中广为流传的名句,它以寒冷的冬天比喻腐朽黑暗的社会状况,以明媚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比喻光明美好的未来,用冬去春来这一浅显的事理鼓舞人们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腐朽中看到生机。诗句充满高亢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揭示出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第21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21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测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训练,阅读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诗歌阅读,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