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精练
展开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2021·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高一月考)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表格内容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记述 | 出处 |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 唐朝慧能《坛经》 |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
A.冲击了儒学地位 B.受到儒学的批判
C.呈现本土化 D.日趋世俗化
2.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年)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应当时在邺下地区
A.妇女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B.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
C.商品经济的繁荣致风气开放 D.因战乱动荡导致妇女地位上升
3.魏晋时期,社会舆论发生新的变化,人们将两汉时期品藻人物所推崇的“明经笃行”“孝悌力田”等伦理道德标准置之而不顾,而是以“颖悟”“远识”“器量”“宏放”等概念作为评论的标准。这说明此时
A.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 B.文化已具有理性主义精神
C.政局动荡导致思想观念的变化 D.三教并行不利于思想统一
4.627年,唐太宗封孔子为“先圣”;666年,唐高宗封孔子为“太师”;739年,唐玄宗颁发诏书,授孔子以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上行下效,全国各地纷纷修建孔庙,一时孔庙林立,随处可祭拜孔子。这反映出唐代
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恢复 B.社会尊儒氛围较为浓厚
C.“三教合一”局面已结束 D.借助孔子加强文化专制
5.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6.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C.佛学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D.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7.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其对应的历史人物依次为
A.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B.孙思邈、颜真卿、顾恺之、李白
C.孙思邈、柳公权、阎立本、白居易 D.张仲景、怀素、吴道子、元稹
8.贞观初年于阗贵族尉迟乙僧工于绘画,他将于阗技法融人中原画技,将源于印度的绘画风格“凹凸画”引人长安,著名画家吴道子深受其技法影响,使唐代的绘画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唐代的时代风貌是
A.兼容并包 B.全面繁荣 C.文化领先 D.民风活泼
9.唐朝壁画中的佛像不像南北朝时那样严肃庄重,而是富于人情味和亲切感。如将菩萨处理成女性,衣饰华美,仪貌端丽而慈祥。体态丰腴而多姿。这一变化
A.是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 B.反映了时代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C.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0.清代学者评价某字体:“……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下列书法作品中属于该学者所述字体的是
A.B. C. D.
11.(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北周甄鸾的《五经算术》,则专为《诗经》、《周易》、《礼记》等作注。据此可知当时
A.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 B.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
C.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D.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
12.(2020·湖南长沙一中)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13.南朝时,人们发明了一种“杂糅生(生铁)鏢(熟铁)”的灌钢法,反复锻炼,就成为优质钢,用来制造刀、镰。此外,“别有横法钢,公家(梁官冶)自作百炼钢”。这说明当时
A.官营手工业发达 B.铁农具种类增多
C.炼钢技术的进步 D.手工业规模较大
14.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下列有关遣唐使对日本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传播了唐朝的先进科技 B.归国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C.加强了中日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流 D.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15.唐时,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一改之前的肩披大巾、直鼻大眼、身材粗短,姿势略显僵硬的形象,体态丰腴、姿态优美,多呈“S”形舞姿。壁画里很多大型的乐舞场面,给人“天意飞扬,满壁风动”的感受。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教主题的弱化 B.风俗画的新发展
C.盛世王朝的风貌 D.宫廷乐舞的普及
16.(2020·全国高考真题)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17.(2020·全国高考真题)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18.(2020·全国高考真题)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19.(2021·浙江高考真题)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小纂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20.(2021·天津高考真题)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21.(2012·天津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阅读材料,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品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品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解析版-必刷题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原卷版-必刷题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