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2 红烛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2 红烛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5页。
1. 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2. 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3.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一、知人论世二、整体感知三、诗歌分析四、主旨升华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例如郑板桥《竹石》,千磨万仞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是诗歌的主题中心所在,“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1节.“红”代表什么?一般颜色是什么颜色?意义?小结: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2-3节 烧蜡成灰(设问)比喻手法。文中就是以“红烛”比作“人”,将“蜡烛的烛身”比作“人的躯体”,将“蜡烛的火光”比作“人的灵魂”。小结: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四节: 对“光”的解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小结;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5-7节 为何要伤心落泪?这里说正是(红烛)泪流开始之日,将红烛拟人化。拟人残风 、红烛、(象征手法)“残风”是外部邪恶势力,“红烛”是赤诚的象征,也是诗人爱国精神的象征。小结: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8-9节--对红烛精神的总结尤其第9节诗人做出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这正是诗人自己所推崇所为之努力的,闻一多先生正是要将光明照进这片黑暗,所以他用他的鲜血真正的去践行了他的精神。
全诗经历几次感情变化?总结一下
对红烛颜色的赞叹;对红烛自焚的困惑;对红烛创造能量的振奋;追问红烛伤心流泪时的焦虑;对红烛伟绩的欣喜;对红烛流泪灰心的感伤;但问耕耘的昂扬向上。 全诗经历七次感情变化,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心潮澎湃。
历史回顾: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阅读诗歌,热烈而忧伤,咏物诗,红烛之色,红烛之光,红烛之泪,红烛之灰,悲伤之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教学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教学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知作者体裁,“三美”,说背景,读理内容结构,探析形象语言,吟得要领技法,听悟情感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