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769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769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769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7698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7698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7698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7698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7698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其五,游山西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翻译: 见不到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见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天地之广大、时间之久远,我独自悲伤,眼泪纵横!
1.“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前代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2.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心中来,怆然流泪了。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诗歌主旨
全诗直抒胸臆,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与悲愤之情。
4.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到天地之广大、时间之久远,我独自悲伤,眼泪纵横!“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独”字作为诗眼,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④运用对比,把“天地之悠悠”与“独”对比,把个人放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营造出苍茫孤独的氛围。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与悲愤之情。
望 岳 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wèi)了(li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zì)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泰山怎么样了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四周的山看起来就会显得矮小。
2.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意思是:泰山怎么样了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用问答的形式,设问的修辞,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看见,表现了泰山的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借齐鲁两地距离之远来侧面烘托泰山的高大和历史悠久。
1.诗歌主题: 《望岳》一诗围绕“望”字展开,通过远望、近望、细望、愿望,借景抒情,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3.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2)赏析“钟”字:“钟”是“聚集”,有钟情、偏爱的意味。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拟人化,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3)赏析“割”字:①“割”是“分”,有切割分明、截然分开的意思。②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的修辞,把泰山拟人化,把泰山比作一把硕大无比的刀。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阳光分割,形成明暗两种不同的景致,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雄伟的特点。(4)此两句是近望泰山的情景。“造化钟神秀”用虚写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阴阳割昏晓”用实写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4.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意思是: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决眦”写出诗人极目仰望时全神贯注的神态。“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④诗人通过细望“云”和“鸟”,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意思是: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四周的山看起来就会显得矮小。“凌”有升、登之意,“会当”“凌”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言简义丰。运用典故,诗人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④蕴含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登上飞来峰上极高的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
1.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意思是: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诗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④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也为全诗奠定乐观豁达的感情基调。
2.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的视线,只因我站在塔的最高层。“浮云”引用典故,在古代诗歌中常指奸邪小人;同时用比喻把“浮云”比作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④作者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议论与写景巧妙结合,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生动。⑤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能被眼前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
3.《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极具哲理性。请从写法、认识事物两方面分析其异同。
(1)二者表现技法极为相似。(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比喻“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通过虚写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3)苏轼的《题西林壁》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观看者空间的不同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即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登飞来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只有立足高远,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人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大意: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主题:这首诗以“落红”自喻,借物抒情,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心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坚定信念。
1.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画面:夕阳西下,我满怀无限离别愁绪,马鞭向东扬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出愁绪的广远,用“白日斜”和“即天涯”烘托离愁。其中,“白日斜”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浩荡离愁”写出诗人内心离别好友的孤独愁苦,“吟鞭东指”写出诗人回归家乡的轻松愉悦。④“天涯”指诗人的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很难再回京城,政治生涯也因此终结。用夸张手法写出离别之愁、伤怀之意。⑤这两句写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把离别好友的忧伤,回归家乡的喜悦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交织在一起。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是: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运用比喻,用“落红”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用“春泥”比喻平民百姓;用“花”比喻朝廷,同时移情于物,借落花写自己虽然辞官还乡,但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现常用来赞美奉献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舍”的是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不舍”的是对朋友的牵挂和对国事的关心。写出了回归的喜悦、离京的忧伤、积极的人生态度。
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guān)/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chéng)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大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1.赏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莫笑”即不要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是足够、丰盛的意思,“足鸡豚”的意思是准备丰盛的菜肴。“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体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和生活富足。④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2.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意思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②先抑后扬,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③诗句蕴含哲理:面对困难,只要坚守信念,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现实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者转机。④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4.赏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这两句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不仅反映了农民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显示了他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5.赏析“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扣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但画面完整,而且耐人寻味。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优质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飞来峰,课外知识拓展,整体感知,闻说听说,诗歌鉴赏,缘因为,眼视线,最高层最高处,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获奖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游山西村,理解诗意,“丰年留客足鸡豚”,人情美,“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美,风俗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望岳教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收获园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