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是阐述儒家思想的一篇重要散文,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一篇重要著作。它原先并未独立成篇。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等大儒竭力尊崇《礼记》,使得《礼记》在儒学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后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又作章句,如此,《大学》才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并成为“四书”之首。宋元之后,《大学》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全篇只有2100多字,以简约的文辞,对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做了高度概括总结。其深刻的内涵,对后世读者在做人、处事,乃至治国理政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节选的内容,是《大学》开篇部分,只占全篇的十分之一,但意义重大,因为它是全篇的总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状后、省略—在(于)于至善止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根本原则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状后—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形作使动,使…整齐有序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使他的国家安定。要想使他的国家安定,先要使他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他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使自己的心思端正。要想使自己的心思端正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想要获得知识,先要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之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之后才能端正心态,端正心态之后才能使自身品性获得修养,自身品性获得修养之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之后才能国家安定,国家安定之后才能天下太平。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第一段内容概括】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第二段内容概括】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有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明德,彰明美德,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亲民,亲近爱护百姓,或者使民众去旧立新,它可以是明明德的目的所在;而止于至善,到达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最终理想所在,是根本所在。三者逐层深入,层层递进。
大学之道的“三纲”很容易记,但其内在联系并不是特别容易理解。请尝试说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八目”是对“三纲”的承接。“八目”和“三纲”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八目”间具体又有怎样的联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大学之道,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施“三纲”的具体路径。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基于正己修身。由此可见,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具有一致性。
【语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作用】《大学之道》属论说类文章,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最终使论证准确而严密。
找出本文使用顶真修辞的语句,试着探究其作用。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例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兰诗》)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更强。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教课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一帧礼记誉千秋,“三礼”,“五经”,“十三经”,为什么要读《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大学》,作品简介,“大学”是什么,“大学”与“小学”,平天下,“八目”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