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单元研习任务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单元研习任务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范文引领,学习如何抒情,指点迷津,考场佳作,实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隔疫不隔心,万里犹比邻中牟一高 胡记霞当疫情播报代替了爆竹声声,当足不出户代替了走亲访友,当网络联系代替了见面聚会,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疫情让我们相隔万里,疫情又让我们心心相连。什么是距离?距离是对生命的安全画线,是共克时艰的决心和信心!
一场肆虐的疫情,一节人生的课堂,一次严酷的大考,一个大国的担当。疫情之下的隔离让国人之间的距离变远,但无处不在的爱心又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在春寒料峭的鼠年,那些逆行的身影如缕缕春风温暖着你我,那些无言的值守如汩汩暖流涨满城池,那些坚毅的目光如道道利剑划破黑暗,那些铿锵的誓言如声声春雷驱散病毒……“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压霜打,梅花依旧向阳开。”病毒无情,距离是对生命的敬畏;人间有爱,联系是对爱心的诠释!什么是距离?距离就是你我虽相隔屏幕,但却因知识而互动,心心相连!
你看,远在四川深山老家的杨琴老师,每天冒着寒风在山上找信号为学生上网课,还乐观地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你听,“我明明是个老师,病毒却把我变成了主播”,西安的吴老师每天在山上盯着手机屏幕,风雨无阻……诚然,他们可以以距离市中心太远、“大山信号不好”为由让其他老师给自己代课,但是他们没有。面对与学生的距离,他们用真心、热心和耐心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他们用实际行动述说着教育的真谛!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我们虽距离遥远,国籍有别,却能联手抗疫,协和万邦!
正如王昌龄诗中所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各地“白衣逆行、驰援武汉”让全国上下心心相连;日本华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标语拨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弦;俄罗斯“默默支援、源源不断”的物资让中国人民倍感温暖……疫情使中国人民不再能亲自去天安门广场瞻仰国旗,但却让五星红旗的精神长久驻进了人们的心里;疫情让人们展现了家国情怀,疫情让世界见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距离是形式,联系是内容;距离是现象,联系是本质;距离是秩序,联系是使命!隔疫不隔心,隔离不隔爱。空间的距离虽然遥远,共克时艰的决心却让我们心心相连。我们坚信:阴霾压顶,但终会消散;曙光虽远,但终会到来;距离虽远,但我们仍能共扬一帆!
【点评】措辞讲究,彰显才情。作者精心锤炼语言,标题用对偶,文中亦多引用化用,“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压霜打,梅花依旧向阳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整散结合,文白相间,让文章具有一种典雅美、灵动美,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非凡的才情。
选材精当,事例典型,“远在四川深山老家的杨琴老师”“中国各地‘白衣逆行、驰援武汉’让全国上下心心相连”关注当今热点素材,“日本华侨”“俄罗斯”很具有时代感。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分缕析,题目彰显文章的主旨,结尾回扣材料,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隔疫不隔心,隔离不隔爱”。
古典诗歌大都以抒情为主。《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诵读时,要仔细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论语》的抒情特征)。《离骚(节选)》中,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
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接抒发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边记叙边抒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即直接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感情,而间接抒情则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方式有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等几种方式。1.寓情于事,借事抒情。我们在回忆往事、记叙经历、述说体验时,往往会涌起感情的波澜。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作者因事而动情,情由事牵,感情色彩浓厚。如老舍《小麻雀》中“小猫衔着小鸟……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已经在我心里睁着呢”,这段文字叙述小鸟被猫抓住之后,自己想追又不敢追,又不能不追这件事。文字简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麻雀的极度担心,对被损害的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我们看到一些景物,往往会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感情融入所描写的景物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中国文学传统的表现手法和突出的艺术特点。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通过描绘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渲染出秋夜的幽寂清冷,借此表达了作者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再如现代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
3.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选择一些可以借用的事物,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用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某种感情、道理、风格、精神和品质,这就是托物言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借“梅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虽然饱受摧残,但至死也不会改变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的决心。周敦颐的《爱莲说》、王冕的《墨梅》、郑板桥的《竹石》等,都是这种手法的运用。
写抒情文字要做到:(1)情要真实。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要动人,首先得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还要注意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怀。
(2)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抒情要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自身性格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但抒情一般都和记叙、描写、议论结合起来用。记叙是抒发感情的依托。在描写中,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有着直接的功效;而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3)适当掌握表达技巧。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独特的视角,拟人、比喻等手法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
漫漫距离远,脉脉真情传2020新高考卷Ⅰ优秀作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然而,2020的春天,我们迎来的不是春暖花开、陌上燕来,而是新冠病毒疫情的汹汹来势。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武汉封城,全国告急,居家隔离。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渐行渐远,但这次前所未有的危机,也让全国人民的心灵紧密相连。正所谓“漫漫距离远,脉脉真情传”。
疫情拉开了时空距离,但隔不断心灵距离;口罩遮住了人们真诚的笑脸,但遮不住人们患难与共的真情;消毒水防护了病毒,但挡不住人们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的决心;隔离隔断了肢体接触,但隔不断人们紧密相依的心灵……古人曾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疫情当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彼此的知己,虽然漫漫距离远,但却有脉脉真情传。距离虽远,我们携手抗疫,紧密相连。疫情暴发后,全国紧急响应,驰援武汉。钟南山院士勇为“逆行者”,一马当先,奔赴武汉;南方医院医疗队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一往无前;各省医疗队相继出征,“不问生死,无论报酬”,毅然坚守第一线。
全国的力量,汇聚武汉,铸成封锁疫情的钢铁防线。同时,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在紧急开展。电视、网络、广播……所有的传媒都在发出居家隔离的警戒;大街小巷、村里村外,贴满了抗疫标语;社区工作者、村委会干部站岗值守,消毒排查;人们自我隔离,为国分忧。我们虽地处五湖四海,但却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抗疫,我们怀着同样的信念,心灵相依,紧密相连。距离虽远,我们共赴国难,众志成城。曾几何时,一提到西方国家,有些人便盲目吹捧,仿佛与祖国有着一层心灵隔膜,但现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诬陷栽赃,我们心怀国家,团结一致,为国正名。
前有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耿爽等人怒怼美国诬陷,中有中国网民声援国家,肯定中国的抗疫努力,后有无数中国人民明辨真相,热爱祖国,以实际行动为国正名。中国人民更加团结了,中国声音更加强大了。我们虽地处天南海北,但却怀着同样的想法——中国抗疫,问心无愧!我们的国家,值得我们自豪。
距离虽远,我们共筑未来,扬帆起航。“人生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疫魔终将远去,中华曙光将现。国家部门预测中国经济将继续稳定增长,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各地相继复课复学,为民族栽种希望;北斗卫星组网成功,“天格”计划追光进行时,中国科技崛起有望。我们虽地处大江南北,但都怀着同一个梦想——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疫情之下,我们空间距离虽远,但携手抗疫,共赴国难,共筑未来的情谊却是真,丝丝缕缕的努力乘以十四亿,交互联系,汇聚成网,便是排山倒海之力。漫漫距离远,脉脉真情传,疫情是挑战,更是机遇,让我们抓住它,让中华民族“一遇风云便化龙”。【点评】文章主题鲜明,“漫漫距离远,脉脉真情传”,文采斐然,多处运用引用等修辞手法,气势充沛。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距离虽远,我们携手抗疫,紧密相连。”“距离虽远,我们共赴国难,众志成城。”“距离虽远,我们共筑未来,扬帆起航。”最后总结点题。内容充实,选材精准。“钟南山”“南方医院医疗队”“社区工作者、村委会干部站岗值守”,关注热点素材,论证有力且有鼓动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对真理的坚守深入骨髓,代代相传,几乎成为潜意识。鲁迅先生向来语言冷峻,但他曾动情地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屈原如此,谭嗣同如此,方志敏也如此,耄耋之年深入“毒穴”的钟南山如此,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亦如此……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浩然正气,中国人的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在即将举行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你将代表复兴中学介绍“中国精神”,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首先,明确写作对象,仔细揣摩材料所描述的情境,通过“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可知,对象为外国学生。然后,明确写作的任务,主题为“中国精神”,形式为发言稿。材料中第一句指出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代代相传。第二句引用了鲁迅的名言,其中的关键词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这些词都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诠释。第三句列举了自古至今的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典范人物,这些人都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舍身为国的人,尤其要注意“钟南山”和“逆行的医生护士”,这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反思中国精神的时代性。写作时,只要能够结合材料写出对中国精神内涵的理解都视为符合题意。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中国精神”,通过引用鲁迅的名言和从古至今的英雄人物来阐释“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这是写作的真实情境,考生写作时不得脱离该情境。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语句:“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对真理的坚守深入骨髓,代代相传,几乎成为潜意识。”这说明“中国精神”应是深植于每一个国人心中,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事物,这是考生写作的大前提。
考生要在即将举行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代表复兴中学向世界各国的中学生介绍“中国精神”,写作时应注意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要体现“中国精神”对“我”的浸染,以及“我”对“中国精神”的理解。文体限制为发言稿,写作内容应符合发言稿的基本规范。参考立意:(1)中国精神,烛照未来。(2)中国精神,民族之魂。(3)国之脊梁,为国为民。(4)中国精神,浩气永存。(5)我所理解的中国精神。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单元研习任务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3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单元研习任务课文配套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范文引领,指点迷津,考场佳作,实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单元研习任务授课课件ppt,共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