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月夜忆舍弟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712-770),是盛唐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一、同情人民,如“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等;二、热爱祖国,渴望统一,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等;
三、揭露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等。 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一)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1.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3.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4.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因为漂泊流离,杜甫对雁声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凄凉的图景,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点明了当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开篇描绘这样的图景有何作用?
小结:首联十字,可谓一字一咽,字字血泪,切不可草草看过。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
颔联为名句,围绕题目“忆”,紧承“秋”、“月”,将江淹《别赋》中“明月白露”写成十个字,显示了诗人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将寻常语离析倒装而用之,语峻体健,意亦深稳,遂成妙绝古今之名句。
(二)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译文: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题目是“月夜忆舍弟”那这两联是否偏题了呢?
(三)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1.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译文: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写得伤心断肠,感人至深。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抒发了作者弟兄失散、国破家亡的痛楚之情,实际上也是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忧患丧乱生活的概括。
(四)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长:一直,老是。2.不达:收不到。3.况乃:何况是。4.未休兵: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译文: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主旨: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思亲之情。2.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3.感情悲怆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教学课件ppt,共16页。
语文九年级上册月夜忆舍弟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月夜忆舍弟优质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月夜忆舍弟,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读准字音,疏通大意,诗歌赏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视听结合,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承上启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月夜忆舍弟PPT课件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月夜忆舍弟》,完整版PPT课件免费下载,优秀PPT背景图搭配,精美的免费ppt模板,轻松备课,欢迎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