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测试卷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共17页。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敦煌学”这一名称最早是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8月在大阪的演讲中提出的,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作序时,也提出了“敦煌学”一词,他们所指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敦煌文献。
1981年,随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说法的流传,国家相关部门开始调研,拟成立相关研究机构。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使社会各界,从党政机关到学术机构,从学者到民间人士,都开始关注敦煌。也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学术界开始讨论敦煌学的概念及学科建设问题了。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敦煌学的学科属性及内涵的讨论,影响最大的当属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
早在1956年,姜亮夫先生就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探讨了敦煌学的概念和内涵:“全部敦煌学的范围,是相当大而繁复的。从主要的内容而言,应分两大类:一是属于造型艺术的塑像、壁画、绢画及木建筑(窟椽)等;一是属于文书如竹简、写本佛经、儒经、中亚西藏印度文书及一切史料文学等。但以必然不可少的参证比较资料来说,则敦煌一带的汉墓,乃至于考古上的一切发现,也都是重要材料。廓大到全河西,全西域,乃至中央亚细亚的一切文化历史,莫不与敦煌相涉,要结合来研究才行!”由此可见,姜亮夫先生所定义的敦煌学范围比较宽,除了敦煌的文献、艺术外,还包括敦煌周边乃至新疆、中亚地区的历史及出土的文物。在1983年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上,姜先生又作了《敦煌学规划私议》的书面发言:“说到敦煌学,内容是相当复杂的。狭隘一点的人,只把写本、刻本、卷子算作‘学’。在我的私见,则莫高窟的各种艺术品也是‘学’。绘画、雕塑、石刻、木构建筑,无一不在整个历史文化范畴之中,而且也各有其原理、原则方法在其中,为什么不能是‘学’呢?凡属在莫高、榆林的一纸、一牍、一画、一字,乃至一草、一木,莫不可以作为六朝至北宋这个长时期中的文化遗产。”
姜亮夫先生关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这可能是姜先生对敦煌学定义的范围实在太宽了的原因,这样也容易混淆敦煌学与西北史地学、吐鲁番学、中西交通史、中亚史等学科的界限。
另一个有影响的观点是周一良先生提出的。1983年5月,周一良在为《敦煌遗书论文集》作序时说:“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如果概括地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为确切、更具有科学性吧。”由于周先生是提出“敦煌学”一词的陈寅恪先生的学生,在史学界有重要影响和地位,所以他的意见在学术界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当时,就是敦煌文物研究所也不称“敦煌学”,而称“敦煌”研究。
1984年,林家平、宁强、罗华庆联名发表了《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他们不同意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提出将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敦煌史地、敦煌美术、敦煌建筑、敦煌乐舞、敦煌宗教、敦煌文学、敦煌语言文字文献研究、敦煌科技文献研究和敦煌版本文献研究。针对林家平等学者的意见,我发表了《试论敦煌学及其研究对象——兼与林家平等同志商榷》,对学界已有的敦煌学、敦煌研究、敦煌文献研究进行了考辨,提出“所谓敦煌学,就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2001年,荣新江在《敦煌学十八讲》中,认为周一良先生对敦煌学的看法“极有见地,‘敦煌学’的确是一门不成系统的学问”。此外,郝春文最早将敦煌学定义为交叉学科。
敦煌文献发现已经120多年了,早已成为国际显学,但对这门学科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我个人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敦煌学应该是能够成立的。
(摘编自刘进宝《再论敦煌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材料二:
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民族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那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当然,作为交叉学科的敦煌学,与我们一般所说的交叉学科也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所说的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为解决共同问题产生的学科交融,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产生的新的学科领域,其核心和实质是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互相渗透,渗透是为了解决同一问题。而敦煌学的多学科交叉则只是不同学科的材料在同一地域空间(敦煌)的交叉。因为诸多不同学科的资料都是在敦煌发现的,所以敦煌也就成了敦煌学的特定空间范围,这是敦煌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标志。如历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整体上看,这门学科不属于敦煌学,但如果用敦煌出土的资料或研究敦煌地区古代的历史问题,就属于敦煌学的范围;当然,用敦煌出土的资料或研究敦煌地区的古代历史问题也还仍然属于历史学的范围。这样,敦煌学就与历史学产生了交叉。其他如宗教、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情况可依此类推。所以,以地名学的敦煌学是由与敦煌有关的诸多学科的相关部分组成的集合体。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学”这一名称最早是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提出的,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中也提出了“敦煌学”一词。
B.姜亮夫先生关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如林家平、宁强、罗华庆、周一良就不同意他的意见。
C.敦煌文献发现已有百年历史,但对这门学科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目前仍有一定的争议。
D.周一良提出敦煌学“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的意见影响广泛,仅仅是由于他是陈寅恪的学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敦煌学”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的学者有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陈寅恪、姜亮夫、刘进宝、荣新江等。针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国家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B.如果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既有文科,也有自然科学。因此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
C.可能是姜亮夫先生对敦煌学定义的范围过宽导致其对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
D.敦煌学作为集合体与历史学、宗教学等单体学科面貌明显不同,不少学者认为敦煌学不是一门学科。
3.在刘进宝看来,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敦煌曲子词的文学价值及影响探析 B.宗教影响下的敦煌变文源头考释
C.敦煌飞天形象的历史演变研究 D.敦煌景区情景剧《丝路花语》演出
4.文化研究者应怎样从事研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扎特巧克力
肖复兴
到美国,在卖奥地利巧克力的店里,我又看见了莫扎特牌的巧克力。这种巧克力的盒子上印着莫扎特的头像,是一眼就能够认出来的。在国内,我只在普尔斯马特的超市里见过一次,虽然价钱不菲,还是特意买回家一盒六角形的。我对这种莫扎特巧克力情有独钟。第一次见到它,是那年在维也纳,几乎所有的商店里都在卖它,各种形状包装,琳琅满目,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个盒子上都有莫扎特醒目的头像,莫扎特一身化为千亿身,闪烁在维也纳的每个角落。
莫扎特巧克力很好吃,我心里曾想,如果莫扎特活到今天,这份专利是属于他的,光靠这种巧克力,他就发了大财。他的名字,可比我们的傻子瓜子要值钱得多。莫扎特牌巧克力,是1900年萨尔茨堡一家叫作莎兹的点心铺首创,制作并为它取名的是点心大师福尔斯,可以说用莫扎特的名字开创了财路的先河。自此之后,许多店家竞相仿制,也都叫莫扎特牌,使得莎兹店和他们打起了官司,最后不得不在自家的店前挂起“真正的”“原始的”莫扎特巧克力的牌子,很像我们当年“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刀剪铺之争,透着生意的红火。莫扎特至死大概也没有料到自己的名字日后竟然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其实,莫扎特一辈子生活窘迫,似乎从来就没有缓解过,结婚后至死那9年的日子越发艰难。那9年中,他搬了12次家,有5年是妻子生养孩子或产后休养,一直处于负债累累和病怏怏的状态,而且由于妻子的大手大脚使得日子更加雪上加霜,以致到了冬天连买烤火炭的钱都没有,饥寒交迫之中只好抱着带病的妻子围着空壁炉跳舞取暖。如果拿今天的富得流油的莫扎特巧克力相对比,真可谓“可怜生前身后名”。
有意思的是,莫扎特为我们留下的音乐作品,和他35年贫穷而短促的一生不成比例,数量之多,可以说在音乐史中绝无仅有。仅交响乐就有48部,歌剧20部,钢琴协奏曲27部,不要再说其他的弥撒曲、奏鸣曲和各种重奏曲,还有最后未完成的重要作品《安魂曲》。1788年夏天,最后完成的三部交响乐:降E大调第39交响乐、G小调第40交响乐、C大调第41朱庇特交响乐,这三部交响乐,莫扎特仅仅用了5周的时间就一挥而就。人们都以为他是天才,音符与旋律就好像是揣在他衣袋里,随时都可以尽情抛洒。其实,那时正是他生活最为艰难的时刻,他为了能够尽快挣得一点现金以解燃眉之急,才以如此快的速度拼命写完,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卖给了出版商,非常可怜的是直到他死之后这三部对于他来讲最为重要的作品才得以出版,也就是说,临终前,他也没有用他的音乐换得一笔让自己脱贫致富的大价钱。
应该让我们向莫扎特致敬的是,面对如此深重的苦难,表现在他的音乐之中却是那样的不同。傅雷先生曾经这样说莫扎特的音乐:“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和天使般的温柔。”傅雷特意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这确实是莫扎特对于苦难的态度,他的音乐才显得那样与众不同。在莫扎特所有的作品里,我们找不到一点他对生活的抱怨,对痛苦的咀嚼,对不公平命运的抗击,对别人幸运的羡慕,或是对世界故作深沉的思考而添加一些自以为是的所谓哲学的胡椒面……他的欢快,他的轻松,他的和谐,他的优美,他的单纯,他的天真,他的明净,他的清澈,他的善良……都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情不自禁地流露。他不是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式的恬淡,也不是“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式的超然,也不是“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式的宁静,也不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式的心境,也不是“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式的安然,他对痛苦和苦难不是视而不见地回避和我们禅家一样的超度,而是把这痛苦和苦难嚼碎化为肥料重新撒进土地,不是让它们再长出痛苦带刺的仙人掌,而是让它们开出芬芳美丽的鲜花——这鲜花就是他天使般的音乐。
2005年是莫扎特诞生250周年纪念,在遥远的美国,又看见了莫扎特巧克力,忍不住想起莫扎特。即使他离开这个世界这么多年,他不仅让他的音乐一直陪伴着我们,还无偿地让人们使用他的名字,以巧克力的味道甜蜜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莫扎特。这就是音乐时代莫扎特和商业时代莫扎特的区别。
(选自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有改动)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莫扎特巧克力不仅遍布维也纳,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销售,是为了直接体现莫扎特的巨大声望和影响。
B.第五段画线句子意思是:莫扎特忍受着苦难努力耕耘,他的音乐之中没有抱怨、不满,只有欢乐、美好。
C.文章写莫扎特因生活所迫仅仅用5周就创作了三部交响乐,可以看出莫扎特的勤奋和非凡的音乐创作才华。
D.商业时代,商人以莫扎特的名字为巧克力的商标,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可莫扎特一辈子却生活在窘迫艰难之中。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从莫扎特牌巧克力写起,引出要纪念的人;结尾又回到现实,提到莫扎特牌巧克力。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使文章的结构更为紧凑。
B.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莫扎特生前的艰难与死后仅名字就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莫扎特苦难深重的一生与其充满欢乐的音乐等,都是鲜明的对比。
C.“可怜生前身后名”这处引用,让人印象深刻。莫扎特“生前名”与“身后名”形成巨大反差,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那一时代的深深愤恨和批判。
D.第五段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突出了莫扎特音乐的特点,歌颂了莫扎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7.请理解并概括第五段傅雷的话的含义。
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莫扎特留给后世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我”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C.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0.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人的灵魂的尊严”。
B.文中的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显示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对战争的控诉。
C.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料的动物,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法西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独老头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
11.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2.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B.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C.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D.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14.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淳,咸淳是宋度宗赵禥的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10年。咸淳十年七月宋恭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德祐。
B.勤王,意思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出自于《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C.临安府,是当今的杭州在南宋时期的府名,是南宋的都城,但不称为首都,因为开封府才是名义上的首都。
D.千户,金朝开始设置,为世袭文职。最初只授予汉人降臣,到元代沿用,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隶属于万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17.作为元朝重臣,主持宋史编修工作的脱脱为什么会选择突出表现文天祥的牺牲精神?请你简要分析原因。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指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认为是豪侠,但双鬓已斑白,仍未为国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
19.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
四、默写题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和兵器,共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请阅读《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节选部分,完成1—3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______的美丽。
②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初读他的《战争与和平》《安蝴·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__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莫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底伟大的心魂”。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2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粗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2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框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4.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②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来治理。③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④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⑤二是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⑥三是要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监管,⑦禁止设置最低消费额,建立节俭消费提示,⑧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⑨四是要加强餐饮行业规范,⑩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⑪制定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等标准。
六、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某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在众多嘉宾的发言中,有三个关键词反复被提及,这三个关键词是:共鸣、简单、有希望。
在嘉宾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向现场观众询问: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假设你是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1.C;2.A;3.D;
4.(1)要以系统(普遍联系)的和比较参照等的方法研究问题。不同学者均基于敦煌学术的包罗万象进行研究。(2)文史研究要有文化自信。学者们均看到中华文化遗产的非凡价值。(3)要有批判性思维,学术争鸣才能推动学术进步。如林家平等人对主流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中也提出了‘敦煌学’一词”错,是在为陈垣的书《敦煌劫余录》作的序中提出的。B项,没有周一良,原文是说林家平、宁强、罗华庆不同意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D项,“仅仅是由于他是陈寅恪的学生”说法错误。原文原因中还有“在史学界有重要影响和地位”,选项以偏概全。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荣新江不是,原文表述的是:2001年,荣新江在《敦煌学十八讲》中,认为周一良先生对敦煌学的看法“极有见地,‘敦煌学’的确是一门不成系统的学问”。
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敦煌景区情景剧是文创活动,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结合“姜亮夫先生就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探讨了敦煌学的概念和内涵:‘全部敦煌学的范围,是相当大而繁复的……乃至中央亚细亚的一切文化历史,莫不与敦煌相涉,要结合来研究才行!’”分析可知,要以系统(普遍联系)的和比较参照等的方法研究问题。不同学者均基于敦煌学术的包罗万象进行研究。结合“在我的私见,则莫高窟的各种艺术品也是‘学’。绘画、雕塑、石刻、木构建筑,无一不在整个历史文化范畴之中,而且也各有其原理、原则方法在其中,为什么不能是‘学’呢?凡属在莫高、榆林的一纸、一牍、一画、一字,乃至一草、一木,莫不可以作为六朝至北宋这个长时期中的文化遗产”分析可知,文史研究要有文化自信。学者们均看到中华文化遗产的非凡价值。结合“1984年,林家平、宁强、罗华庆联名发表了《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他们不同意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提出将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敦煌史地、敦煌美术、敦煌建筑、敦煌乐舞、敦煌宗教、敦煌文学、敦煌语言文字文献研究、敦煌科技文献研究和敦煌版本文献研究”分析可知,林家平等人对主流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故研究要有批判性思维,学术争鸣才能推动学术进步。
5.A;6.C;
7.(1)傅雷的话高度概括了莫扎特音乐艺术的特点:不表达生活的苦难,只表达对苦难的忍耐和内心的美丽。(2)高度评价莫扎特对待苦难的态度。在音乐中忘却所有的痛苦是莫扎特的灵魂所在。(大意正确即可)
8.(1)莫扎特音乐具有艺术价值。莫扎特音乐数量众多,表达的是天使般的美丽的情怀,他的音乐一直陪伴我们。(2)莫扎特具有商业价值。莫扎特的名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莫扎特巧克力的味道使我们的生活更甜美。(3)莫扎特具有生命价值。莫扎特直面苦难、咀嚼苦难,但是他的音乐不反映他苦难的生活而是反映他美丽的灵魂,所以莫扎特对待苦难的态度对世人具有启迪意义。(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5.A项“直接体现”错,首段内容是为了突出莫扎特的商业价值。
6.C项对作者感情的分析不对。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莫扎特的同情与敬意。
9.D;10.B;
11.①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②他人的紧张慌乱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主人公的形象。③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我”对老人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12.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代老人的过去和结局,而是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③简约的“电报体”语言风格。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引人遐思。
解析:9.“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错。这篇小说没有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10.“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错。老人多次谈及猫,是因为挂念和担心;老人不挪动离开,不是因为对外界反应麻木,而是因为他的疲惫、对家园的留恋、对前路的茫然以及对命运的绝望。
11.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要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这样的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紧张与慌乱,真实地描绘出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②在人群、车队蜂拥过河时,“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根据老人“衣服上尽是尘土”可知,因为战争到来,老人已经逃了很远的路。此时,老人疲惫至极,以至坐在桥边不走了。他人的紧张慌乱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主人公疲惫、孤独、无助的形象。③在大战即将到来,敌人快速推进,他人慌乱逃命时,只有老人依然孤独无助地坐在桥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才有了下文“我”和老人的交谈。所以,开头的描写引出了后文“我”对老人的关注。④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别人都在慌忙过桥,只有老人纹丝不动,显然,这个悬念的设置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12.此题要求分析海明威的“冰山”创作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实际上是分析小说含蓄隐晦、内涵丰富的特征。答题时,可从人称的选择、叙述视角、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①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小说中“我”的一系列看似平静简单的话语与动作中,也暗藏着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我”边问老人,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看到“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这里即将成为战场,老人再不走就太危险了。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我”的紧张。当读者从“我”的眼中看到老人“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时,也会强烈地感受到老人的疲惫至极以及思念故乡之苦,还有对未来的迷茫和求生欲望的淡薄。所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使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感知人物,体会“我”和老人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小说的主旨。②这篇小说只是截取了战争来临前桥边人们仓皇逃命,而一位老人纹丝不动地坐在桥边的画面,以及“我”和老人的一段对话,通过这样“小”的事情,反映了宏大的战争主题。所以,《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表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③这篇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却包含深刻的内容。如“‘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这样简短的对话中,包含着战争不是人民发动的,而是政治家的阴谋这一深刻的内容。另外,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老人絮絮叨叨地告诉“我”“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等动物时,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4.答案:13.B;14.D;15.C;
16.(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2)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
17.①文天祥事迹天下共知,难于更改。②凸显元朝对忠诚的看重,收揽民心。
解析:
18.D;
19.借用严子陵隐居的典故,以“泪”直抒胸臆,表达了隐居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心;以景结情,通过浩浩的风、冥冥的雨营造凄苦氛围,寄托悲情。
解析:1.理解有误,结合前后句来看,整个下片词人情绪都比较低沉,此问句的言外之意是“他日封侯不会有我的名字”,表达的是封侯无望的悲哀。
2.【白话诗歌】即使我喝醉了酒,仍能像祖逖、刘琨他们那样闻鸡起舞,长袖飘飘,心情激荡。曹操的《短歌行》令多少壮士有风雷激荡、石破天惊的感受啊。我举头向西北望去,神州陆沉,国势之艰难,让人像“新亭对泣”那样悲伤。再看那如长剑般插入云端的三十六峰,看葱郁峥嵘的星斗之气,怎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涌动。
古来豪侠众多,要数幽并为最,可是我这个幽并人再也不能像先辈那样杀敌立功了,因为我已双鬓斑白,还能于什么呢?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
【诗歌鉴赏】上片写醉中豪情。起句写词人醉中闻鸡起舞,忧国之情奔涌而出。时值金廷混乱,国势日颓,词人有济世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想起曹操当年作《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不由得也忧从中来,深感时局艰危。“西北”二句,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承上写包括自己在内的金朝有志之士眼看国土沦丧,除了伤心落泪外,别无他计。但“三十六峰”三句,笔锋一转,又重新振起,将嵩山三十六峰喻为三十六柄倚天长剑,气象郁勃峥嵘,暗指自己雄心不泯,壮志不消,还要像紫气凌霄的宝剑,一展雄姿。
下片转写醉时悲慨。“古来豪侠”三句,写自古幽并多豪侠之士,词人悲歌慷慨,壮志凌云,认为自己当为豪侠之士,但鬓发渐白,面对国势日倾,却不能为国立功,不禁为之叹息!“他日封侯”二句,表达了封侯无望的悲哀。他日封侯,名上史书的人到底是谁呢?词人情绪转向低沉,既然自己不能一展宏图,只好隐居江上。“一掬”三句,以严子陵自比,意谓在这江山易代、风雨如晦的末世,自己用世无望,只能选择隐逸。
上片豪气贯虹,气势磅礴;下片感慨遥深,悲歌婉转。从中可以窥见词人内心深刻的痛苦和矛盾,以及社会政治给他造成的心灵创伤,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20.答案:(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解析:
21.D;22.C;
23.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解析:1.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无与伦比: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卓著:指突出显著。卓著:杰出的,超出一般的。关于:介绍事物包含的范围或内容,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作定语。对于: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
24.A项改换后句意不明确;B项前者表示引用,后者表示强调;C项前者表示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D项改后则逻辑上不连贯。
25.答案:①将“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改为“遏制餐饮浪费现象”;⑤将“规定”改为“制定”;⑦将“建立节俭消费提示”改为“建立节俭消费提示制度”;⑨在句末添加“建设”;⑪将“餐饮企业管理”删去。
解析:
26.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题,题目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某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对这个具体的写作情境的理解要注意三点。
一是举办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目的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此处隐含一个信息:向谁弘扬?向谁传播?向谁展现?结合语境可知,应是向世界弘扬中国精神,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
二是在嘉宾的发言中反复被提及的三个关键词——共鸣、简单、有希望。电视访谈节目题为《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共鸣、简单、有希望”应该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与方式,即这些中国故事应该让世界各国人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讲的中国故事应该简单而不复杂;有希望,这既是当下中国的真实现状,也寄托了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的中国发展的愿望。
三是此处的作者——“你”,是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在写作中要体现作为青年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担当。“你”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发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感触”意味着发言过程中要有“你”的相关思考。
结合以上分析,要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回答问题——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二是选择的依据,这既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节目主题有关,也与举办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目的相关。
三是文体,必须是发言稿,注意表达的现场感。
四是身份对象,作者“你”是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听众是在场的主持人、嘉宾以及其他现场观众。
五是“感受与思考”。“思考”是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更是对那一个让“你”感触最深的关键词的思考。“感受”则与“感触”相对应,也就是说在写作中应有“你”对主持人所提问题的思考。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敦煌学”这一名称最早是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8月在大阪的演讲中提出的,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作序时,也提出了“敦煌学”一词,他们所指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敦煌文献。
1981年,随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说法的流传,国家相关部门开始调研,拟成立相关研究机构。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使社会各界,从党政机关到学术机构,从学者到民间人士,都开始关注敦煌。也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学术界开始讨论敦煌学的概念及学科建设问题了。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敦煌学的学科属性及内涵的讨论,影响最大的当属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
早在1956年,姜亮夫先生就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探讨了敦煌学的概念和内涵:“全部敦煌学的范围,是相当大而繁复的。从主要的内容而言,应分两大类:一是属于造型艺术的塑像、壁画、绢画及木建筑(窟椽)等;一是属于文书如竹简、写本佛经、儒经、中亚西藏印度文书及一切史料文学等。但以必然不可少的参证比较资料来说,则敦煌一带的汉墓,乃至于考古上的一切发现,也都是重要材料。廓大到全河西,全西域,乃至中央亚细亚的一切文化历史,莫不与敦煌相涉,要结合来研究才行!”由此可见,姜亮夫先生所定义的敦煌学范围比较宽,除了敦煌的文献、艺术外,还包括敦煌周边乃至新疆、中亚地区的历史及出土的文物。在1983年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上,姜先生又作了《敦煌学规划私议》的书面发言:“说到敦煌学,内容是相当复杂的。狭隘一点的人,只把写本、刻本、卷子算作‘学’。在我的私见,则莫高窟的各种艺术品也是‘学’。绘画、雕塑、石刻、木构建筑,无一不在整个历史文化范畴之中,而且也各有其原理、原则方法在其中,为什么不能是‘学’呢?凡属在莫高、榆林的一纸、一牍、一画、一字,乃至一草、一木,莫不可以作为六朝至北宋这个长时期中的文化遗产。”
姜亮夫先生关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这可能是姜先生对敦煌学定义的范围实在太宽了的原因,这样也容易混淆敦煌学与西北史地学、吐鲁番学、中西交通史、中亚史等学科的界限。
另一个有影响的观点是周一良先生提出的。1983年5月,周一良在为《敦煌遗书论文集》作序时说:“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如果概括地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为确切、更具有科学性吧。”由于周先生是提出“敦煌学”一词的陈寅恪先生的学生,在史学界有重要影响和地位,所以他的意见在学术界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当时,就是敦煌文物研究所也不称“敦煌学”,而称“敦煌”研究。
1984年,林家平、宁强、罗华庆联名发表了《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他们不同意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提出将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敦煌史地、敦煌美术、敦煌建筑、敦煌乐舞、敦煌宗教、敦煌文学、敦煌语言文字文献研究、敦煌科技文献研究和敦煌版本文献研究。针对林家平等学者的意见,我发表了《试论敦煌学及其研究对象——兼与林家平等同志商榷》,对学界已有的敦煌学、敦煌研究、敦煌文献研究进行了考辨,提出“所谓敦煌学,就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2001年,荣新江在《敦煌学十八讲》中,认为周一良先生对敦煌学的看法“极有见地,‘敦煌学’的确是一门不成系统的学问”。此外,郝春文最早将敦煌学定义为交叉学科。
敦煌文献发现已经120多年了,早已成为国际显学,但对这门学科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我个人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敦煌学应该是能够成立的。
(摘编自刘进宝《再论敦煌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材料二:
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民族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那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当然,作为交叉学科的敦煌学,与我们一般所说的交叉学科也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所说的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为解决共同问题产生的学科交融,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产生的新的学科领域,其核心和实质是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互相渗透,渗透是为了解决同一问题。而敦煌学的多学科交叉则只是不同学科的材料在同一地域空间(敦煌)的交叉。因为诸多不同学科的资料都是在敦煌发现的,所以敦煌也就成了敦煌学的特定空间范围,这是敦煌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标志。如历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整体上看,这门学科不属于敦煌学,但如果用敦煌出土的资料或研究敦煌地区古代的历史问题,就属于敦煌学的范围;当然,用敦煌出土的资料或研究敦煌地区的古代历史问题也还仍然属于历史学的范围。这样,敦煌学就与历史学产生了交叉。其他如宗教、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情况可依此类推。所以,以地名学的敦煌学是由与敦煌有关的诸多学科的相关部分组成的集合体。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学”这一名称最早是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提出的,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中也提出了“敦煌学”一词。
B.姜亮夫先生关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如林家平、宁强、罗华庆、周一良就不同意他的意见。
C.敦煌文献发现已有百年历史,但对这门学科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目前仍有一定的争议。
D.周一良提出敦煌学“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的意见影响广泛,仅仅是由于他是陈寅恪的学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敦煌学”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的学者有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陈寅恪、姜亮夫、刘进宝、荣新江等。针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国家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B.如果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既有文科,也有自然科学。因此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
C.可能是姜亮夫先生对敦煌学定义的范围过宽导致其对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
D.敦煌学作为集合体与历史学、宗教学等单体学科面貌明显不同,不少学者认为敦煌学不是一门学科。
3.在刘进宝看来,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敦煌曲子词的文学价值及影响探析 B.宗教影响下的敦煌变文源头考释
C.敦煌飞天形象的历史演变研究 D.敦煌景区情景剧《丝路花语》演出
4.文化研究者应怎样从事研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扎特巧克力
肖复兴
到美国,在卖奥地利巧克力的店里,我又看见了莫扎特牌的巧克力。这种巧克力的盒子上印着莫扎特的头像,是一眼就能够认出来的。在国内,我只在普尔斯马特的超市里见过一次,虽然价钱不菲,还是特意买回家一盒六角形的。我对这种莫扎特巧克力情有独钟。第一次见到它,是那年在维也纳,几乎所有的商店里都在卖它,各种形状包装,琳琅满目,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个盒子上都有莫扎特醒目的头像,莫扎特一身化为千亿身,闪烁在维也纳的每个角落。
莫扎特巧克力很好吃,我心里曾想,如果莫扎特活到今天,这份专利是属于他的,光靠这种巧克力,他就发了大财。他的名字,可比我们的傻子瓜子要值钱得多。莫扎特牌巧克力,是1900年萨尔茨堡一家叫作莎兹的点心铺首创,制作并为它取名的是点心大师福尔斯,可以说用莫扎特的名字开创了财路的先河。自此之后,许多店家竞相仿制,也都叫莫扎特牌,使得莎兹店和他们打起了官司,最后不得不在自家的店前挂起“真正的”“原始的”莫扎特巧克力的牌子,很像我们当年“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刀剪铺之争,透着生意的红火。莫扎特至死大概也没有料到自己的名字日后竟然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其实,莫扎特一辈子生活窘迫,似乎从来就没有缓解过,结婚后至死那9年的日子越发艰难。那9年中,他搬了12次家,有5年是妻子生养孩子或产后休养,一直处于负债累累和病怏怏的状态,而且由于妻子的大手大脚使得日子更加雪上加霜,以致到了冬天连买烤火炭的钱都没有,饥寒交迫之中只好抱着带病的妻子围着空壁炉跳舞取暖。如果拿今天的富得流油的莫扎特巧克力相对比,真可谓“可怜生前身后名”。
有意思的是,莫扎特为我们留下的音乐作品,和他35年贫穷而短促的一生不成比例,数量之多,可以说在音乐史中绝无仅有。仅交响乐就有48部,歌剧20部,钢琴协奏曲27部,不要再说其他的弥撒曲、奏鸣曲和各种重奏曲,还有最后未完成的重要作品《安魂曲》。1788年夏天,最后完成的三部交响乐:降E大调第39交响乐、G小调第40交响乐、C大调第41朱庇特交响乐,这三部交响乐,莫扎特仅仅用了5周的时间就一挥而就。人们都以为他是天才,音符与旋律就好像是揣在他衣袋里,随时都可以尽情抛洒。其实,那时正是他生活最为艰难的时刻,他为了能够尽快挣得一点现金以解燃眉之急,才以如此快的速度拼命写完,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卖给了出版商,非常可怜的是直到他死之后这三部对于他来讲最为重要的作品才得以出版,也就是说,临终前,他也没有用他的音乐换得一笔让自己脱贫致富的大价钱。
应该让我们向莫扎特致敬的是,面对如此深重的苦难,表现在他的音乐之中却是那样的不同。傅雷先生曾经这样说莫扎特的音乐:“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和天使般的温柔。”傅雷特意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这确实是莫扎特对于苦难的态度,他的音乐才显得那样与众不同。在莫扎特所有的作品里,我们找不到一点他对生活的抱怨,对痛苦的咀嚼,对不公平命运的抗击,对别人幸运的羡慕,或是对世界故作深沉的思考而添加一些自以为是的所谓哲学的胡椒面……他的欢快,他的轻松,他的和谐,他的优美,他的单纯,他的天真,他的明净,他的清澈,他的善良……都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情不自禁地流露。他不是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式的恬淡,也不是“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式的超然,也不是“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式的宁静,也不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式的心境,也不是“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式的安然,他对痛苦和苦难不是视而不见地回避和我们禅家一样的超度,而是把这痛苦和苦难嚼碎化为肥料重新撒进土地,不是让它们再长出痛苦带刺的仙人掌,而是让它们开出芬芳美丽的鲜花——这鲜花就是他天使般的音乐。
2005年是莫扎特诞生250周年纪念,在遥远的美国,又看见了莫扎特巧克力,忍不住想起莫扎特。即使他离开这个世界这么多年,他不仅让他的音乐一直陪伴着我们,还无偿地让人们使用他的名字,以巧克力的味道甜蜜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莫扎特。这就是音乐时代莫扎特和商业时代莫扎特的区别。
(选自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有改动)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莫扎特巧克力不仅遍布维也纳,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销售,是为了直接体现莫扎特的巨大声望和影响。
B.第五段画线句子意思是:莫扎特忍受着苦难努力耕耘,他的音乐之中没有抱怨、不满,只有欢乐、美好。
C.文章写莫扎特因生活所迫仅仅用5周就创作了三部交响乐,可以看出莫扎特的勤奋和非凡的音乐创作才华。
D.商业时代,商人以莫扎特的名字为巧克力的商标,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可莫扎特一辈子却生活在窘迫艰难之中。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从莫扎特牌巧克力写起,引出要纪念的人;结尾又回到现实,提到莫扎特牌巧克力。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使文章的结构更为紧凑。
B.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莫扎特生前的艰难与死后仅名字就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莫扎特苦难深重的一生与其充满欢乐的音乐等,都是鲜明的对比。
C.“可怜生前身后名”这处引用,让人印象深刻。莫扎特“生前名”与“身后名”形成巨大反差,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那一时代的深深愤恨和批判。
D.第五段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突出了莫扎特音乐的特点,歌颂了莫扎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7.请理解并概括第五段傅雷的话的含义。
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莫扎特留给后世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我”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C.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0.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人的灵魂的尊严”。
B.文中的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显示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对战争的控诉。
C.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料的动物,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法西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独老头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
11.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2.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B.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C.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D.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14.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淳,咸淳是宋度宗赵禥的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10年。咸淳十年七月宋恭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德祐。
B.勤王,意思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出自于《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C.临安府,是当今的杭州在南宋时期的府名,是南宋的都城,但不称为首都,因为开封府才是名义上的首都。
D.千户,金朝开始设置,为世袭文职。最初只授予汉人降臣,到元代沿用,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隶属于万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17.作为元朝重臣,主持宋史编修工作的脱脱为什么会选择突出表现文天祥的牺牲精神?请你简要分析原因。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指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认为是豪侠,但双鬓已斑白,仍未为国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
19.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
四、默写题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和兵器,共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请阅读《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节选部分,完成1—3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______的美丽。
②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初读他的《战争与和平》《安蝴·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__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莫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底伟大的心魂”。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2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粗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2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框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4.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②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来治理。③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④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⑤二是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⑥三是要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监管,⑦禁止设置最低消费额,建立节俭消费提示,⑧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⑨四是要加强餐饮行业规范,⑩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⑪制定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等标准。
六、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某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在众多嘉宾的发言中,有三个关键词反复被提及,这三个关键词是:共鸣、简单、有希望。
在嘉宾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向现场观众询问: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假设你是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1.C;2.A;3.D;
4.(1)要以系统(普遍联系)的和比较参照等的方法研究问题。不同学者均基于敦煌学术的包罗万象进行研究。(2)文史研究要有文化自信。学者们均看到中华文化遗产的非凡价值。(3)要有批判性思维,学术争鸣才能推动学术进步。如林家平等人对主流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中也提出了‘敦煌学’一词”错,是在为陈垣的书《敦煌劫余录》作的序中提出的。B项,没有周一良,原文是说林家平、宁强、罗华庆不同意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D项,“仅仅是由于他是陈寅恪的学生”说法错误。原文原因中还有“在史学界有重要影响和地位”,选项以偏概全。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荣新江不是,原文表述的是:2001年,荣新江在《敦煌学十八讲》中,认为周一良先生对敦煌学的看法“极有见地,‘敦煌学’的确是一门不成系统的学问”。
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敦煌景区情景剧是文创活动,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结合“姜亮夫先生就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探讨了敦煌学的概念和内涵:‘全部敦煌学的范围,是相当大而繁复的……乃至中央亚细亚的一切文化历史,莫不与敦煌相涉,要结合来研究才行!’”分析可知,要以系统(普遍联系)的和比较参照等的方法研究问题。不同学者均基于敦煌学术的包罗万象进行研究。结合“在我的私见,则莫高窟的各种艺术品也是‘学’。绘画、雕塑、石刻、木构建筑,无一不在整个历史文化范畴之中,而且也各有其原理、原则方法在其中,为什么不能是‘学’呢?凡属在莫高、榆林的一纸、一牍、一画、一字,乃至一草、一木,莫不可以作为六朝至北宋这个长时期中的文化遗产”分析可知,文史研究要有文化自信。学者们均看到中华文化遗产的非凡价值。结合“1984年,林家平、宁强、罗华庆联名发表了《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他们不同意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提出将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敦煌史地、敦煌美术、敦煌建筑、敦煌乐舞、敦煌宗教、敦煌文学、敦煌语言文字文献研究、敦煌科技文献研究和敦煌版本文献研究”分析可知,林家平等人对主流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故研究要有批判性思维,学术争鸣才能推动学术进步。
5.A;6.C;
7.(1)傅雷的话高度概括了莫扎特音乐艺术的特点:不表达生活的苦难,只表达对苦难的忍耐和内心的美丽。(2)高度评价莫扎特对待苦难的态度。在音乐中忘却所有的痛苦是莫扎特的灵魂所在。(大意正确即可)
8.(1)莫扎特音乐具有艺术价值。莫扎特音乐数量众多,表达的是天使般的美丽的情怀,他的音乐一直陪伴我们。(2)莫扎特具有商业价值。莫扎特的名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莫扎特巧克力的味道使我们的生活更甜美。(3)莫扎特具有生命价值。莫扎特直面苦难、咀嚼苦难,但是他的音乐不反映他苦难的生活而是反映他美丽的灵魂,所以莫扎特对待苦难的态度对世人具有启迪意义。(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5.A项“直接体现”错,首段内容是为了突出莫扎特的商业价值。
6.C项对作者感情的分析不对。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莫扎特的同情与敬意。
9.D;10.B;
11.①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②他人的紧张慌乱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主人公的形象。③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我”对老人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12.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代老人的过去和结局,而是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③简约的“电报体”语言风格。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引人遐思。
解析:9.“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错。这篇小说没有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10.“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错。老人多次谈及猫,是因为挂念和担心;老人不挪动离开,不是因为对外界反应麻木,而是因为他的疲惫、对家园的留恋、对前路的茫然以及对命运的绝望。
11.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要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这样的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紧张与慌乱,真实地描绘出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②在人群、车队蜂拥过河时,“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根据老人“衣服上尽是尘土”可知,因为战争到来,老人已经逃了很远的路。此时,老人疲惫至极,以至坐在桥边不走了。他人的紧张慌乱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主人公疲惫、孤独、无助的形象。③在大战即将到来,敌人快速推进,他人慌乱逃命时,只有老人依然孤独无助地坐在桥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才有了下文“我”和老人的交谈。所以,开头的描写引出了后文“我”对老人的关注。④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别人都在慌忙过桥,只有老人纹丝不动,显然,这个悬念的设置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12.此题要求分析海明威的“冰山”创作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实际上是分析小说含蓄隐晦、内涵丰富的特征。答题时,可从人称的选择、叙述视角、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①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小说中“我”的一系列看似平静简单的话语与动作中,也暗藏着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我”边问老人,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看到“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这里即将成为战场,老人再不走就太危险了。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我”的紧张。当读者从“我”的眼中看到老人“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时,也会强烈地感受到老人的疲惫至极以及思念故乡之苦,还有对未来的迷茫和求生欲望的淡薄。所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使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感知人物,体会“我”和老人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小说的主旨。②这篇小说只是截取了战争来临前桥边人们仓皇逃命,而一位老人纹丝不动地坐在桥边的画面,以及“我”和老人的一段对话,通过这样“小”的事情,反映了宏大的战争主题。所以,《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表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③这篇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却包含深刻的内容。如“‘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这样简短的对话中,包含着战争不是人民发动的,而是政治家的阴谋这一深刻的内容。另外,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老人絮絮叨叨地告诉“我”“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等动物时,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4.答案:13.B;14.D;15.C;
16.(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2)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
17.①文天祥事迹天下共知,难于更改。②凸显元朝对忠诚的看重,收揽民心。
解析:
18.D;
19.借用严子陵隐居的典故,以“泪”直抒胸臆,表达了隐居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心;以景结情,通过浩浩的风、冥冥的雨营造凄苦氛围,寄托悲情。
解析:1.理解有误,结合前后句来看,整个下片词人情绪都比较低沉,此问句的言外之意是“他日封侯不会有我的名字”,表达的是封侯无望的悲哀。
2.【白话诗歌】即使我喝醉了酒,仍能像祖逖、刘琨他们那样闻鸡起舞,长袖飘飘,心情激荡。曹操的《短歌行》令多少壮士有风雷激荡、石破天惊的感受啊。我举头向西北望去,神州陆沉,国势之艰难,让人像“新亭对泣”那样悲伤。再看那如长剑般插入云端的三十六峰,看葱郁峥嵘的星斗之气,怎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涌动。
古来豪侠众多,要数幽并为最,可是我这个幽并人再也不能像先辈那样杀敌立功了,因为我已双鬓斑白,还能于什么呢?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
【诗歌鉴赏】上片写醉中豪情。起句写词人醉中闻鸡起舞,忧国之情奔涌而出。时值金廷混乱,国势日颓,词人有济世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想起曹操当年作《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不由得也忧从中来,深感时局艰危。“西北”二句,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承上写包括自己在内的金朝有志之士眼看国土沦丧,除了伤心落泪外,别无他计。但“三十六峰”三句,笔锋一转,又重新振起,将嵩山三十六峰喻为三十六柄倚天长剑,气象郁勃峥嵘,暗指自己雄心不泯,壮志不消,还要像紫气凌霄的宝剑,一展雄姿。
下片转写醉时悲慨。“古来豪侠”三句,写自古幽并多豪侠之士,词人悲歌慷慨,壮志凌云,认为自己当为豪侠之士,但鬓发渐白,面对国势日倾,却不能为国立功,不禁为之叹息!“他日封侯”二句,表达了封侯无望的悲哀。他日封侯,名上史书的人到底是谁呢?词人情绪转向低沉,既然自己不能一展宏图,只好隐居江上。“一掬”三句,以严子陵自比,意谓在这江山易代、风雨如晦的末世,自己用世无望,只能选择隐逸。
上片豪气贯虹,气势磅礴;下片感慨遥深,悲歌婉转。从中可以窥见词人内心深刻的痛苦和矛盾,以及社会政治给他造成的心灵创伤,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20.答案:(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解析:
21.D;22.C;
23.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解析:1.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无与伦比: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卓著:指突出显著。卓著:杰出的,超出一般的。关于:介绍事物包含的范围或内容,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作定语。对于: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
24.A项改换后句意不明确;B项前者表示引用,后者表示强调;C项前者表示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D项改后则逻辑上不连贯。
25.答案:①将“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改为“遏制餐饮浪费现象”;⑤将“规定”改为“制定”;⑦将“建立节俭消费提示”改为“建立节俭消费提示制度”;⑨在句末添加“建设”;⑪将“餐饮企业管理”删去。
解析:
26.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题,题目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某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对这个具体的写作情境的理解要注意三点。
一是举办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目的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此处隐含一个信息:向谁弘扬?向谁传播?向谁展现?结合语境可知,应是向世界弘扬中国精神,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
二是在嘉宾的发言中反复被提及的三个关键词——共鸣、简单、有希望。电视访谈节目题为《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共鸣、简单、有希望”应该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与方式,即这些中国故事应该让世界各国人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讲的中国故事应该简单而不复杂;有希望,这既是当下中国的真实现状,也寄托了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的中国发展的愿望。
三是此处的作者——“你”,是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在写作中要体现作为青年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担当。“你”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发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感触”意味着发言过程中要有“你”的相关思考。
结合以上分析,要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回答问题——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二是选择的依据,这既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节目主题有关,也与举办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目的相关。
三是文体,必须是发言稿,注意表达的现场感。
四是身份对象,作者“你”是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听众是在场的主持人、嘉宾以及其他现场观众。
五是“感受与思考”。“思考”是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更是对那一个让“你”感触最深的关键词的思考。“感受”则与“感触”相对应,也就是说在写作中应有“你”对主持人所提问题的思考。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