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2.2.2 大气热力环流(无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4803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必修一 2.2.2 大气热力环流(无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4803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必修一 2.2.2 大气热力环流(无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48033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随堂练习题,共14页。
2.2.2 大气热力环流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能够通过示意图,解释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2.能够说明气温、气压、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能画出等压面3.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知识点01 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 实现的。大气运动有 运动和 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 或气流 ,大气的 运动即是风。2,由于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 的形式。3,当地面 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4,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 ,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气压;B、C两地空气 ,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 的A地上空向气压 的B、C两地上空扩散。5,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知识拓展】学习热力环流要掌握:1,两个方向(1)垂直方向:热处空气向上运动,冷处空气向下运动(2)水平方向: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都从高压流向低压2,两个关系(1)温压关系:热处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冷处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2)风压关系:风从高压吹向低压。【知识拓展】等压面: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意即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同。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时候,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当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热力环流后,等压面即发生弯曲,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等压面都是在高压处向上弯曲,低压处向下弯曲。反之亦然:等压面向上弯曲处为高压,向下弯曲处为低压。 【即学即练1】在热力环流图中,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知识点02 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一)海陆风1、由于 产生。2、白天,由于陆地升温 ,海洋升温 ,陆地空气 ,近地面形成 压;海洋空气 ,形成 压,于是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 风。3、夜晚与白天情况相反,形成陆风。(二)山谷风1、由于山坡比同海拔的山谷升温(降温) 产生。2、白天,由于山坡升温 ,山坡空气 ,近地面形成 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 风。3、夜晚与白天情况相反,形成山风。(三)城市风1、由于城市人口集中,能源消耗量大,加上建筑材料比热容普遍较小,导致市区气温偏 ,形成“ 效应”;而郊区人口较少,绿地面积大,气温相对较低,因此在市区和郊区间形成热力环流。【即学即练2】旗帜飘动方向能反映近地面的风向,下图为我国某滨海地区不同时间旗帜飘动方向示意图。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A.甲为白天,吹海风 B.甲为夜晚,吹陆风C.乙为白天,吹陆风 D.乙为夜晚,吹海风 考法01 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热力环流中空气受热、遇冷后的垂直运动状况,空气垂直运动对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气压的影响,即温压关系,属于考查重点。(3)热力环流中水平方向大气的运动,无论近地面还是高空,都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典例1】 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③为近地面风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a>b>c>dB.气压: 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考法02 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的形成原因,白天、黑夜时的风向,属于考查重点。有时以湖陆风的形式出现。2,山谷风的形成原因,白天、黑夜时的风向,属于高频考点,有时以某湖区、盆地的夜雨成因方式出现。3,城市风的形成原因和风向,属于高频考点,考查重点是成因和影响,特别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典例2】湖陆风是在较大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 (进湖风)。下图为洞庭湖东北部岳阳市某日 6~14 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示意图。该日,湖陆风有明显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A. 陆风转湖风 8:30~9:30B. 陆风转湖风 10:00~11:00C. 湖风转陆风 12:00~13:00D. 湖风转陆风 13:00~14:00 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图所示的热力环流( )A.往往出现在白天 B.常出现在夜间 C.陆地近地面为低压 D.海洋高空为低压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热力环流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水库建成后,对该度假村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蒸发量减小 B.地下水水位降低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日较差增大 4.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A. B.C. D. 5.在热力环流图中,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6.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③为近地面风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a>b>c>dB.气压: 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题组B 能力提升练城市中心区排放的废热较多,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下图为“城市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温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在静风或微风时,图中各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甲地气流垂直下沉 B.近地面气流由丙流向甲C.丙地气流垂直上升 D.近地面气流由甲流向乙 3.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下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室外空气流入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采光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市区温度与城市周边区域温度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进入21世纪后,京津冀城市群进入空前快速发展阶段,部分大城市城市用地迅速扩张。下表为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部分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城市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北京1.450.190.25天津1.32-0.08-0.02保定0.780.19-0.17沧州0.730.13-0.34唐山1.15-0.14-0.02秦皇岛0.650.15-0.31廊坊0.370.090.07 4.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热岛强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工业化速度加快 B.城市能源消费增加C.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D.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炎夏日,穿堂风无异于降温避暑的“空调系统”。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1)与“穿堂风”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是________。(2)根据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判断:在近地面,白天屋后山的气压比房前的石质路面气压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石质地面升温________,气温________,气压________。(3)白天穿堂风风力比较大的天气是________(填“晴天”或“阴天”)。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为炎热的酷暑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将讨论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材料二 见下图。(1)简要描述材料二图中气温曲线分布特点,在图上绘制城市上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2)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传统日光温室多设计成“垂直墙体+坡面透明膜”的结构(下图左)。近年来,我国某地出现了一种“阴阳棚”结构的棚体,即以传统日光温室的垂直墙体为共享墙,建造一个采光面相反的棚体(下图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为提高“阴阳棚”的互利效果,共享墙体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个空气信道,且在信道处装有风扇,加速空气流通。据此推断,上下通道气流方向以及作用分别为( )A.通道1气流向北流,为乙棚增温 B.通道1气流向南流,为甲棚降温C.通道2气流向北流,为乙棚降温 D.通道2气流向南流,为甲棚增温2.相比于传统温室,“阴阳棚”温室( )①土地利用率高②获取光照更多③保水能力减弱④效益大幅增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为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的地面温度达到最高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日喀则(下图),是西藏名副其实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土地肥美的庄园”。这座城市位于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年楚河的汇流处河谷地带,日照充足,农业发达,素有“西藏粮仓”之称。耕地面积125万亩,占西藏自治区的1/3,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带。如今拉日铁路直达日喀则,坐上由拉萨至日喀则的火车,可以领略沿途藏区的风景。日喀则以其古老的文牝、雄伟的寺庙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藏地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同时也成为了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材料二日喀则所在河谷(下左图)及大气运动(右图)(1)日喀则被称为“西藏粮仓”,该地种植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哪些?试分析该地发展粮食生产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2)利用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日喀则多夜雨的原因?(3)推测该地区有哪些丰富的新能源并说明理由。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台湾西部有较广阔的平原和盆地,昼夜温差大。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台湾府志》卷7《风土志》中描写风向差异时说道:“晓东,暮西,风之所在与中土又大异矣!”(注:中土指福建)。下图为台湾海峡剖面示意图。(1)在图中画出图示时刻台湾海峡东西两侧的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2)分析台湾西部“晓东、暮西”现象的成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4讲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共14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课后练习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气热力环流,图中,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叙述正确的是,下列能正确表示山风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同步训练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气热力环流,关于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关于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关于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甲乙两地,能够正确表示环流方向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