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B)(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必修一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B)(含答案),共15页。
菏泽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B)一、选择题2017年12月15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最新的“重大发现”,确认开普勒-90星系第8颗行星“开普勒-90i”存在。“开普勒-90i”距离地球约2545光年(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质量为地球的1.3倍,且具有固态的岩石表面。下图示意开普勒-90星系和太阳系轨道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开普勒-90星系位于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2. 依据材料信息推测,开普勒-90i不利于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 表层温度高 B. 昼夜温差大 C. 大气厚度薄 D. 星球密度小【答案】1. C 2. A【解析】【1题详解】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3万光年,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而“开普勒—90i”距离地球约2545光年,说明开普勒—90星系位于银河系内,C正确。故选C。【2题详解】由图可知,“开普勒—90i”距离恒星近,表面温度高,具有固态的岩石表面,星球密度估计与地球类似,大气层状况无法确定,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分析地外行星存在生命的原因时,可参考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9月7日13时40分(西五区时间),包括美国在内的地球朝向太阳一面的所有地区,高频无线电通讯几乎全部中断。同时,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层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造成美国高频无线电通讯几乎全部中断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扩大使太阳辐射增强B. 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扰动C. 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造成地球磁场紊乱D. 太阳等天体对地球引力加强4. 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A. 英国、墨西哥 B. 加拿大、挪威 C. 意大利、西班牙 D. 印度、巴基斯坦【答案】3. B 4. B【解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3题详解】高频无线电通讯几乎全部中断,主要原因是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中断,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B正确;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造成地球磁场紊乱,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错误;臭氧层空洞扩大使太阳辐射增强与无线电通讯中断无关,A错误;无线电通讯中断与天体引力问题无关,D错误;故选B4题详解】极光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加拿大、挪威纬度较高,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B正确。相比较而言,英国、墨西哥、意大利、西班牙、印度、巴基斯坦纬度较低,不能看到极光。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结合图回答下列各题。5.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岩浆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岩浆主要分布在(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6. 有关岩浆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B. 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C. 该界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 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答案】5. B 6. D【解析】【分析】【5题详解】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火山喷发物岩浆的发源地,说明这些熔岩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置,其主要分布在上地幔中,B正确。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熔岩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题中“所在圈层”是指地幔,因为软流层与地壳不相邻,中间不是一个界面。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A错误。地震波向下传播到莫霍面时,由于物质密度明显增加,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纵波与横波均能够穿过,B错误,D正确。地壳厚度陆地厚、海洋薄,因此莫霍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C错误。故选D。【点睛】地震波向下传播到莫霍界面时,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地震波向下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7. 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与形成,大约发生于A. 距今25–5.41亿年的元古宙 B. 距今5.41-2.52亿年的古生代C. 距今2.52-6600万年的中生代 D. 跟今6600万年至今的新生代【答案】D【解析】【详解】距今6600万年至今的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D正确。故选D。下图分别示意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景观和地球大气受热过程,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上图中A. 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 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木热源C. ③的形成与水汽和二氧化碳有关,起保温作用 D. ④表示散失的少量地面辐射9. 每年的7月份,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A. 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B. 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C. 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 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答案】8. C 9. B【解析】【8题详解】据图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对其进行削弱,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A错误。②表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才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B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水汽与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向地面发出的大气逆辐射对地表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那部分大气辐射,D错误。故选C。【9题详解】7月,正值南昌伏旱天气,降水少,蒸发旺盛。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B正确。故选B。世界最“怪”的湖泊-阿萨尔湖,它位于吉布提中部,总面积约119平方千米,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塔朱拉湾相通,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分离,被松软的岩层隔开,阿萨尔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地表入水口也没有出水口且千年不枯的内陆湖泊,湖水平均盐度高达34.8%。下图示意阿萨尔湖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阿萨尔湖千年不枯的原因是A. 气温低,蒸发弱 B. 区域降水丰富C. 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D. 地下水补给稳定11. 阿萨尔湖盐度极高的原因是①无淡水河流注入,湖泊缺乏淡水稀释②湖水蒸发旺盛,盐分累积③补给的水源盐度高,带来大量盐分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答案】10. D 11. D【解析】【10题详解】由图中经纬度和海陆分布可知,阿萨尔湖位于非洲东北部沿岸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无冰川分布,A、B、C错误。根据材料“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塔朱拉湾相通,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分离,被松软的岩层隔开,阿萨尔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地表入水口也没有出水口且千年不枯的内陆湖泊”可知,阿萨尔湖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D正确。故选D。【11题详解】由材料“阿萨尔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地表入水口也没有出水口且千年不枯的内陆湖泊”可知,阿萨尔湖无淡水河注入,湖泊缺乏淡水稀释,①正确。由上题分析可知,阿萨尔湖所处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湖水大量蒸发导致湖中盐分积累,②正确。由材料“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塔朱拉湾相通,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分离,被松软的岩层隔开”可知,塔朱拉湾通过松软的岩层,向阿萨尔湖补给水源,水源盐度高,给阿萨尔湖带来了大量的盐分,③正确。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景观图中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态是A. 槽型谷地 B. 谷地宽阔 C. 河床多卵石 D. 岸壁较平缓13. 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是A. 地壳运动 B. 风化剥蚀 C. 流水侵蚀 D. 风力侵蚀14. 河谷地貌一般发育在A. 高原和山区 B. 河流弯曲处 C. 河流的下游 D. 河流入海口【答案】12. C 13. C 14. A【解析】【12题详解】由图可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V”型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河床多卵石,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型河谷;因此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C正确。故选C。【14题详解】河谷地貌一般发育在河流上游的高原和山区,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A正确。故选A。【点睛】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凋萎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分的最低值。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 气温高低 B. 土质颗粒 C. 基岩性质 D. 降水多少16. 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弱的是A. 富士苹果 B. 山丁子 C. 久保桃 D. 山桃17. 该地区最可能是A. 黄土高原 B. 四川盆地 C. 长江三角洲 D. 云贵高原【答案】15. C 16. C 17. A【解析】【15题详解】气温高低影响水分蒸发,土质颗粒影响蓄水量,降水多少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湿度影响大,A、B、D错误。基岩不是土壤组成,故影响最小的因素是基岩性质,C正确。故选C。【16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凋萎湿度越大,抗旱能力越弱。读图可知,图中久保桃凋萎湿度最大,抗旱能力最弱,C正确。故选C。【17题详解】苹果、山桃、核桃等是温带植物,该地区应位于温带,最可能是选项中的黄土高原,A正确。而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云贵高原等位于亚热带地区,可能性小,B、C、D错误。故选A。【点睛】云贵高原海拔高,积温较低,可能分布有部分温带植物。贵州省梵净山山体构成以变质岩为主。梵净山脚景区门口中央广场有一棵百年大树,经常有游客在树下遮阳休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 正午时能容纳最多游客遮阳的是大树的A. 西侧地面 B. 东侧地面 C. 南侧地面 D. 北侧地面19 这颗大树最可能A. 常绿针叶树 B. 落叶阔叶树 C. 常绿阔叶树 D. 常绿硬叶树20. 梵净山周边区域地下暗河广泛发育,但梵净山区地表河流水非常丰富,主要原因是A. 降水量多 B. 蒸发量小 C. 地势起伏小 D. 岩石不透水【答案】18. D 19. C 20. D【解析】【18题详解】贵州省正午时分,太阳一定位于其正南方向,影子朝向正北。正午时,大树的北侧地面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最多,D正确。故选D。【19题详解】贵州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梵净山山脚的自然带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此,位于梵净山脚的该大树最可能为常绿阔叶树,C正确。故选C。【20题详解】地下暗河广泛发育是由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由材料可知,梵净山山体构成以变质岩为主,受流水溶蚀作用弱,岩石不透水,地下暗河发育差,地表水丰富,D正确。故选D。【点睛】山麓基带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天山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多集在春夏季,其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海拔1600-3500米,一次暴雨的降水童可占全平降水量的25%-40%。下图示意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 对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叙述正确的是①海拔约2500米以下,以塌方、暴雨型泥石流和冬季雪崩为主②海拔约2500-3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③海拔约3500米以上,以夏季雪崩为主④天山北坡洪灾主要分布在2000米以下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22. 影响天山北坡2500米以下、2500-3500米自然灾害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 地形 降水 B. 地形 气温 C. 降水 气温 D. 气温 降水23. 推测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的季节是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答案】21. C 22. C 23. B【解析】【21题详解】读图可知,海拔约2500米以下,以暴雨型洪灾、塌方、暴雨型泥石流为主,①错误。海拔约2500~3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②正确。海拔约3500米以上,以夏季雪崩为主,③正确。天山北坡洪灾主要分布在4000米以下,④错误。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22题详解】读图可知,海拔约2500米以下,以暴雨型洪灾、塌方、暴雨型泥石流为主,主要受降水影响;海拔约2500~3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主要受气温影响,C正确。故选C。【23题详解】天山北坡的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引发暴雨型泥石流;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易引发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因此,天山北坡泥石流夏季多发,B正确。故选B。2017年10月8日下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东北部多地发生森林大火。8000多名消防队员参与灭火,风干物燥的天气使灭火困难重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 为了更科学地指挥调配灭火工作,紧急疏散并撤离相关人员,当地消防部门必须及时掌握火情,首先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 全球定位系统 B. 数字地球 C. 遥感技术 D. 地理信息系统25. 灭火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系统把此次火灾发生区、地形、风向等图层叠加分析,可以快速确定火灾的蔓延趋势。这种地理信息技术是A. 全球定位系统 B. 数字地球 C. 遥感技术 D. 地理信息系统【答案】24. C 25. D【解析】【24题详解】遥感技术可以及时获取森林大火面积。因此,当地消防部门须首先应用遥感技术获取火势及其发展情况,C正确。故选C。【25题详解】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叠加火灾发生区、地形、风向等图层,可分析出火灾蔓延趋势,D正确。故选D。【点睛】数字地球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二、非选择题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有大气,而月球没有大气。下图示意地球和月球表面的辐射过程。(1)指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2)分析地球大气的存在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答案】(1)(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等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2)白天太阳辐射被大气反射、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温度不会太高。夜晚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地球表面降温减慢。所以地球昼夜温差小(温度变化和缓)。【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表面辐射与月球表面的差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详解】(1)对比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可知,地球比月球多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等。(2)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升得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传导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留在大气中,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很少。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增温过程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表温度变化比较和缓。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9年秋冬季,我国天气的特征之一就是干旱(左图,12月3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干旱中心转移到广东福建等地,广东广州11月一整个月的累计降雨量为0,意味着极其强烈的干燥天气。在这样的干燥状况下,不仅气象干旱明显发展,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华南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咸潮”现象开始明显加重。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右图)。(1)说出影响咸潮强度的主要因素。(2)咸潮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但人类活动加剧了咸潮发生的可能性,分析珠三角地区咸潮多发的原因。(3)指出咸潮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答案】(1)河流水量、潮水上涨幅度(2)自然原因:冬(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河口地区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为原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产、生活引用河水多;城市化化水平高,硬化而积大,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补给河流少;下游无序采沙,河流下游河床坡度减小,使河床降低,咸朝上溯的范围扩大、次数增多。(3)影响:水质下降(变咸),水资源短缺;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的工农业生产。措施: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跨流域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采沙管理;节约用水;修建水库,枯水期放水冲咸;扩大绿地面积。【解析】【分析】本题以咸潮为背景材料,考查咸潮的影响因素、成因分析、危害及解决措施等,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详解】(1)由材料“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可知,河流水量与潮水上涨幅度是影响咸潮强度的主要因素。(2)冬春季节,珠江流域降水少,地表径流小,珠江进入枯水期,当水位低于海平面,就会出现海水倒灌入珠江的现象,即发生咸潮。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处于河海交界地带,海水容易倒灌。且目前正处于全球气候变暖时期,海平面上升,加大了咸潮出现的几率和程度。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由于引用河水量大,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增加了咸潮出现的几率。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硬化面积大,城市水体下渗减少,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水量降低,河流水量减少,咸潮出现几率增加。加上下游地区的采沙活动,导致河床高度降低,扩大咸潮影响的范围。(3)咸潮的出现,会造成生产、生活用水的水质恶化,造成水质性缺水。使用含盐量高的水灌溉农田,会造成农作物萎蔫或死亡,并造成土地盐碱化问题。河口附近河水盐度增加,原有淡水生物生存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将受损。咸潮导致河口附近河水氯化物含量增多,人们长期饮用氯化物含量高的水会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工业上使用含盐量多的水,会损害机器设备。对于咸潮这种自然灾害,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咸潮的研究、监测与预报。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入淡水,降低河口附近河水的含盐量。加强河道采沙管理,减轻因采沙造成河床降低而导致咸潮范围变大。节约用水,减少河水的引用量,稳定河流水位。通过修建水库,在枯水期放水,降低下游河水盐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增强下渗,增加地下水位,保证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2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下图),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1)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2)简述“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3)分析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及原因。【答案】(1)河谷较宽,两侧高山耸立。东南风。(2)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沙洲出露水而面积大,气候干旱易起沙,东南风挟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山地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3)夏季夏季降水多,河流水位高,沙洲和河漫滩出露的面积小;风力较小。【解析】【分析】本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沙丘的形成等,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详解】(1)由图中等高线分析,沙丘所在河谷附近的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该河谷较宽;河谷两侧的等高线比较密集,且数值大,说明河谷两侧高山耸立。由图可知,“丹娘沙丘”的沙源来自江心沙洲,沙丘应位于沙源地的下风向,由此推测该段河谷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2)由材料“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可知,该地冬春季节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冬春季节,河流处于枯水期,水位低,沙洲露出面积大,且缺少植被覆盖,易起沙。河谷东南风经过江面,受阻挡少,形成上升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在山坡堆积,日积月累形成沙丘。(3)由材料“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可知,降水集中于夏季,河流处于丰水期,水位高,沙洲和河滩露出面积小,不易起沙。而且,夏季风力较小,携沙能力较弱,沙丘堆积速度较慢。2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地区的土壤遇水易形成泥浆,干燥时则迅速硬实结块,对植物根系造成极大伤害,在这种土壤中植物难以存活。在泰国上泥岩地区,人们利用一种名叫培地茅(根系深入地下,并向水平方向伸展)的植物来改良土壤。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在雨季来临之前,密集种植培地茅;第二阶段,待培地茅长成后,在种植果树之处挖除培地茅,再植入果树树苗。下面左图示意泰国气候资料,右图示意培地茅根系景观。(1)描述泰国的气候特征。(2)分析泰国泥岩地区种植培地茅能改良土壤的原因。(3)有专家建议,我国西南地区可引种培地茅来减轻水土流失问题,请说明理由。【答案】(1)全年高温,降水季节变化大(分旱、雨两季),6-9月降水多。(2)培地茅根系发达,能适应降水季节变化大的气候特征;庞大的根系在旱季能改善土壤结块现象;雨季增加下渗,起到固土作用;密集种植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培地茅,消耗土壤有机质少,产生的生物残体多,能有效增加土壤肥力。(3)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多样,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特征与泰国类似,草本植物适应环境能力强;培地茅根系发达,截留降水、减少雨水侵蚀、固土能力强;两地地理位置相近,引种成本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气候资料图的判读、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区域认知能力等。【详解】(1)由泰国气候资料图可知,泰国各月均温大致在25℃以上,全年高温;降水集中于6~9月,10月~次年4月降水稀少,降水季节变化大,明显分为旱、雨两季。(2)由材料可知,培地茅根系深入地下,并向水平方向伸展,可适应泰国降水季节变化大的气候特征;发达的根系可改善土壤在旱季的结块现象,在雨季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由图文材料可知,培地茅属于草本植物,对土壤肥力的消耗小;且雨季来临之前种植根系发达的培地茅,雨季期间生长茂盛,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残体,以此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特征与泰国相似,且地形崎岖复杂,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而培地茅等草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其发达的根系可截留大量雨水,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能力强。而且,我国西南地区距泰国近,引种培地茅的成本较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必修一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共18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必修一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共17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必修一 精品解析:北京一零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