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成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教学PPT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图文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遥感影像,②作用,起伏状况,垂直距离,地面起伏状况,预习过关检验,问题探究,变式训练,坡向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组成:一个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的地貌_____而成。2.观察地貌:(1)观察点的选择:视野比较_____的地方。(2)观察顺序:从宏观到_____、从面到点。3.辅助观察工具:地形图、_________和无人机。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重要内容:高度和_____。(1)高度。①类型:包括_____高度和相对高度。
(2)坡度。①地表形态的组成:___和近似水平的面。②观察坡的内容。
2.必要内容:形状、_____、空间分布、_____________和破碎程度。
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我国西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 )②内蒙古高原内部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③黄土高原地区地形较为破碎。( )二、思考1.视野内的地貌一般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提示:相对高度大、坡度大→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 →平缓
提示:大地貌(如山地、平原)→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更小的地貌(如河岸、陡崖)
2.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如何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一、等高线地形图中地貌的观察与判断
1.等高线地形图上地貌的判读
2.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
例1 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两条400 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A. 山脊 B.陡崖 C.山脉 D.峡谷(2)图中310 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两条400 米等高线之间地势落差大,且呈带状分布,为典型的峡谷地形,D 项正确。(2)图中灰色部分等高线向海拔较低的地区凸出,应该为地势较高的地形,但高度不大,且靠近陡崖,有可能是崩塌堆积物,也有可能是陡崖上突出的小基岩,A 项正确。答案:(1)D (2)A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主体部分表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A. 新月形沙丘 B. 山地梯田C. 三角洲平原 D. 滨海沙滩2.图中河流的流向及河流与水渠的关系是( )A. 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B. 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C. 河流自北向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D. 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内容与应用
2. 坡度的判读①野外根据树木与坡面的夹角判断方法。树木的生长都是垂直于地面的,在坡面上可以观察树木与坡面之间夹角,判断坡度的大小。如下图所示树木与坡面之间的夹角为60°,那么该坡的坡度为30°。
②利用等高线图判断坡度的大小。a.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
b.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
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c.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例2 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地貌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绝对高度反映了地面的起伏状况B. 相对高度是划分宏观地貌类型的唯一依据C. 绝对高度大的地区,相对高度也大D.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2)下列关于坡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地的迎风坡是阳坡 B.山地的迎风坡是阴坡C. 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 D.山地的背风坡光照较强
解析:(1)相对高度反映了地面的起伏状况,A 项错误;绝对高度是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B 项错误;绝对高度大的地区,相对高度不一定大,如内蒙古高原,C 项错误;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D 项正确。(2)许多山地的迎风坡和阳坡并不一致,A、B 两项错误;山地的迎风坡往往降水较多,但山地的背风坡光照不一定强,故C 项正确,D 项错误。答案:(1)D (2)C
读我国江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1.图中虎山山顶与A 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最小可能为 ( )490 米 B. 501 米 C. 515 米 D. 610 米2.图中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丘陵、盆地为主 ②中部低,东北高,西南低 ③以低山、丘陵为主 ④中部低,东、北、南高,西面低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区域地形示意图,等高距为200 米。读图,回答3—4题。
3. 图中丁地的海拔可能是 ( )A. 680 米 B. 480 米 C. 980 米 D. 1 080 米4.甲、乙、丙、丁四地,地表水最丰富的是 ( )A. 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河流,流速最快的河段是 ( )A. 甲 B.乙 C.丙 D.丁6.图示区域 ( )A. P 地坡度最陡 B. 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C. 适宜发展林果业 D. Q 地位于背风坡,土壤水分条件差
右图是福州市城区边缘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 2 题。1 图中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可能为 ( ) A. 500 米 B. 550 米 C. 600 米 D. 650 米2 图中有一座占地17 000 平方米的寺庙,有“进山不见寺”的特点。该寺庙最可能位于 ( ) A. 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 B 2 D 解析:1. 图中等高距为50 米,最高点海拔介于900— 950 米之间,最低点海拔介于350 — 400 米之间,则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范围为500 — 600 米,注意不能等于500 米或600 米。故选B。2.“进山不见寺”,说明寺庙位于地势低洼处;“占地17 000 平方米”,依据比例尺可算出大致范围。图中丁处等高线符合“小于小的”特征,为地势低洼地, 面积较大,故该寺庙最可能位于丁处。
“坪”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下图示意的是我国某地局部地形。读图,回答3— 4 题。3 下列各村的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字的是 ( ) ①村 B. ②村C. ③村D. ④村4 下列各村通往M 乡的公路中,起伏最大的是 ( ) ①村 B. ②村C. ③村 D. ④村
3 D 4 A 解析:3. 图中显示④村所在地等高线最稀疏,相对其他三地来说地势坡度最小、最平坦,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字。4.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村通往M 乡的公路穿过的等高线最多,则公路起伏最大。
两位骑手想近距离观察沙丘地貌,正在直奔沙丘而去。下面两图是沙丘地貌景观图(图1)及该处沙丘的等高线图(图2)。据此回答5— 7 题。5 观察地貌状态,判断骑手现在正在前往的方向大致是 ( ) A. 北 B.南 C.西 D.东6 图2 中甲地与丙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 A. 15 米 B. 20 米 C. 45 米 D. 50 米7 站在丁地能看见的地点是 ( ) A. 甲 B. 乙C. 丙 D. 都看不见
5 C 6 A 7 A 解析:5. 骑手正对着沙丘而去,可以看见凹形坡面,即看见甲处位置,并且沙丘的缓坡面在右侧,应该大致是自东向西骑行。故选C。6. 在该等高线图中,等高距是10 米,甲地与丙地中间实际有效间隔为一条等高线,所以相对高度范围为0— 20 米,且不会等于0 米或20 米。故选A。7. 丁地在凹形坡上,可以看见坡下的甲地,乙地和丙地在另一面的缓坡上,站在丁地看不见。故选A。
右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图中水库水面海拔为165 米。读图,回答8— 9 题。8 图中古牌坊与甲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 A. 1 050 米 B. 985 米 C. 915 米 D. 790 米9 每年3、4 月,该地油菜花盛开,平地、山坡一片金黄,蔚为壮观。乙处山坡上分布有坡耕地和梯田,开垦初期,坡耕地上的油菜单位面积产量要高于同等条件(海拔、土壤、油菜品种等)的梯田,主要原因是 ( ) ①坡耕地日照时间长于梯田 ②油菜生长季节坡耕地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平均太阳辐射量大于梯田 ③坡耕地的油菜植株接受太阳辐射的表面积比梯田上的大 ④坡耕地的保水效果好于梯田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 C 9 B 解析:8. 图中水库水面海拔为165 米,古牌坊所在地的海拔介于165—200 米,甲山峰海拔介于1 000—1 100 米,故两地的相对高度介于800— 935 米。9. 乙处为向阳地带的缓坡,且3、4 月为春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坡耕地上地面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比水平梯田上的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平均太阳辐射量大于梯田;坡耕地南低北高,南面的植株对北面的植株遮挡少,植株接受太阳辐射的表面积比梯田上的大;坡耕地日照时间与梯田相差不大;坡耕地的保水效果比梯田差。
10 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道路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线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2)估算图示范围内自行车越野赛线路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3)若此次比赛由A 骑行到D,且车手保持匀速骑行,判断AB、BC、CD 段中,骑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说明理由。(4)图中甲、乙两处为观赛台,选择能看到CD 段赛况的观赛台并说明理由。
10(1)东西高,中部低,地势起伏较大。 (2)10— 20 米。 (3)BC 段。理由:BC 段线路未穿越图中等高线,且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地势起伏小,骑行较省力。 (4)甲处。理由: 从甲处到CD 段无障碍阻挡视线。解析:(1)地势特征主要从地势高低及起伏大小等角度分析。(2)图中等高距为5 米,该线路穿过了3 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故最少有两个等高距的高差,最大接近4 个等高距的高差。(3)若由A 骑行到D,则AB、CD 两段为上行路段,BC 段为平行路段,故BC 段骑行最省力。(4)甲处与CD 段之间无障碍阻挡视线,而乙处与CD 段之间有障碍阻挡视线,故甲处能看到CD 段赛况。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教案配套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激情教育,地貌观察的顺序,学限时6分钟,议限时5分钟,页议展,坡度和高度的组合,坡与通视,冲积扇,我挑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授课课件ppt,文件包含部编七上-《古代诗歌四首》pptx、41观沧海音频朗读mp3、4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mp3、43次北固山下音频朗读mp3、44天净沙·秋思音频课文朗读mp3、4古代诗歌四首朗读wmv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文配套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大小不等,次一级,比较广阔,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地形图,坡度角,水平距离,划分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