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学年15 我与地坛(节选)优秀课时练习
展开
姓名: 班级
第33课 我与地坛
本课重点 | (1)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中透露出的睿智、机敏和诙谐;明确作者表现在文中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以及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所表现出的哲学思考。 |
本课难点 | (2)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准确理解作者表现在文中的写作意图,并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识记
【中等】(重庆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 )。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近代西方社会在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想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
B.不仅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
C.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
D.不仅要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1.C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后文语境“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可知,此处句末应该落脚在“情感教育”,据此排除AD;从逻辑关系上看,“知识的教育”应该在“意志的教育”之前,排除B。
2.B原文:比喻,把“康德美学”比喻为“意志的清净剂”。A.夸张,“三百杯”夸张。B.比喻,“惊风”“密雨”暗喻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C.拟人,“无意”“苦争”“妒”,人格化描写。D.借代,“绿”“红”代指绿叶、红花。故选B。
3.(1)在“对”前加上“通过”;(2)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改为“个人情怀与宇宙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对”前面缺少介词“通过”,应加上;第二处,语序不当,从逻辑关系上看,先“个人”,后“宇宙”,故“宇宙精神”和“个人情怀”顺序应颠倒过来。
【中等】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可知作者对地坛有深厚的感情。
B.“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描写地坛的变迁,有沧桑厚重的历史感。
C.“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
D.“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细节描写,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说法不准确,这一细节实际上体现了母亲的辛苦。故选D。
【偏难】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B.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中国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C.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D.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来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选D 。 A项,偷换主语,应在“让他”前加“地坛(的一草一木)”。
B项,“无论”和“都”搭配不当,可把“无论”改为“尽管”。
C项,句式杂糅,要么说“《墨迹》的作者是······曾子墨”,要么说“《墨迹》是……曾子墨……写的”。
故选D。
【偏难】6.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写对联。
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凌晨3时多,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去世。从20岁起就坐轮椅的史铁生,一生用生命在写作,这样的作家太值得人们敬重,太值得人们怀念。
请你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表达哀思或景仰之情。要求:嵌进作家的名字,或嵌进作家的作品名;上下联均不超过12个字。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案】上联:史一样的作品 下联:铁一样的生命(上联:病隙碎笔写人生点滴下联:命若琴弦拨金铁之声
【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首先要求上下句对仗,还要根据题目要求嵌进作家名字或者作品名,这就需要学生熟悉作家本人生平,熟悉作家代表作品。示例:上联:史一样的作品 下联:铁一样的生命,既嵌进去了史铁生的姓“史”,和名字的一部分“铁”,又嵌进去了对作家性格(铁一样的生命,赞美其意志坚强)和作品(史一样的作品,赞美其作品有历史价值)的评价。
【点睛】
对联,就像律诗里的“对仗”,是文学形式之一,写对联要求:1、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2、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来说要求对仗。如红花的花字,笑春风的笑字、风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做到这两点,格律上就大致过关了。但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可称为进阶篇。要写好对联,这些进阶的要求,也要慢慢适应。
【偏难】7.2020年12月31日,史铁生去世十周年纪念日。有网友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坚持着精神的高度,坚守着心灵的高贵和生命的尊严,坚持着文学的崇高信念。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永远怀念他。请参照所给出的语句,续写出自己对史铁生的理解,不超过60字。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经历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体验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生存在狭缝里的艰难 带给我们的却是豁然开朗的喜悦
生命的苦难 表达出来的却是生活的明朗和欢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这是一道补写句子的题目,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本题要求根据“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写出对史铁生的理解,“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提示我们续写句子的前半部分要写出史铁生生活的艰难与艰辛,如“生存在狭缝里的艰难”“生命的苦难”;而“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则提示我们续写句子的后半部分写出其传递出来的正能量,如“带给我们的却是豁然开朗的喜悦”“表达出来的却是生活的明朗和欢乐”。
二、阅读、理解与鉴赏
【偏难】(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冬夜重读史铁生
肖复兴
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一样,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注定了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
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说的是当年的地坛。”他特意补充道。
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惟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
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篇写自己内心的悲痛,不仅交代了自己冬夜重读史铁生作品的原因,也奠定了全文感伤的情感基调。
B.第三段作者将地坛与其他名家的生活场所类比,突出了史铁生笔下地坛的艺术影响,它可与“沈园”等地相提并论。
C.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叙写史铁生的母亲,突出了其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指出了史铁生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也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深深的怀念。
9.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0.文章是怀念史铁生的,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自己的“弟弟”呢?请简要分析。
8.B B项,“突出了史铁生笔下地坛的艺术影响,它可沈园等地与相提并论”理解错误,此处的类比,突出的是地坛对史铁生的意义和影响,而非谈地坛的艺术影响。故选B。
9.该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史铁生作品比作大海,将一般作者的作品比作蘑菇泳池;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作品超越了一般作品的浅薄,思想深刻、内涵广博;也表达了作者对史铁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把握句子含义的能力。
横线前面“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是将史铁生的作品与一般写作者的作品进行区别,横线上的句子“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是对前文内容的解释,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解释二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是将史铁生作品比作大海,说他的作品具有“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的魅力;“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是将一般作者的作品比作蘑菇泳池,说明一般作者的作品文笔精致思想却不深刻;作者用“真正的大海”与“蘑菇泳池”进行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作品超越了一般作品的浅薄,思想深刻、内涵广博;从情感上看,这样的对比与比喻手法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赞美。
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赞美。(意思相近即可)
10.①史铁生和作者的弟弟相继离世,他们都是作者的兄弟,从自己“弟弟”的逝去写起,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悲伤;②写“弟弟”临终前的嘱咐,突出“柴达木”之于弟弟的意义,正如“地坛”史铁生的意义,引发出对人的灵魂归依的思考,凸显生命存在的意义。(语意相近即可)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①文中说“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由此可知史铁生和作者的弟弟相继离世,在作者看来,史铁生也如同自己的手足弟弟一样亲近,所以,作者从自己“弟弟”的逝去写起,表达出自己对史铁生离世真切的悲伤。②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达木”,“弟弟”临终前的嘱咐说明弟弟魂归其所,突出“柴达木”之于弟弟的意义;史铁生说的“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也写出了“地坛”史铁生的意义,说明“地坛”让史铁生魂归其所。“柴达木”对于弟弟的意义、“地坛”对于史铁生的意义都能引发出对人的灵魂归依的思考,凸显生命存在的意义。
三、链接高考
【偏难】(吉林长春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节)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第4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B.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C.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说明了他们对眼瞎的接受并积极奋斗。
D.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12.小说的题目“命若琴弦”意蕴深远,请结合对此题目的理解分析小说的主题。(6分)
13.本文最后两段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赏析。(6分)
11.D项错解了白纸的寓意和师傅们的坚毅与慈悲。
12.①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②要给自已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美好的目标;即使希望落空,也要好好活下去。③人生有很多痛苦和磨难,要永怀美好的希望,并把希望一代一代向下传递。
13.①情节前后照应,有助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并使结构更加严密。②“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强调了生命追求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升华了小说主题。③把一老一小置身于广阔苍茫的山水天地之间,自然的浩瀚伟力与人的渺小脆弱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深远的思考。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虞美人精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虞美人精品课时训练,文件包含练习38虞美人-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练习38虞美人-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静女优秀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静女优秀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练习36静女-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练习36静女-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劝学精品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劝学精品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练习26劝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练习26劝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